首頁>科技>

陳緒 CSDN

【CSDN 編者按】從 Eric Raymond 在自由軟體的範疇下進一步提出 Open Source 開源軟體至今,已經過去 30 餘年,今天,開源不僅完全滲透網際網路,更成為眾多 IT 公司的基石。不過,中國的開源一直卻呈現著企業熱使用熱社群冷開發冷的景象,真正參與開源產品開發和社群貢獻的開發者鳳毛麟角。同時,在過去的一年多裡,因為國際形勢變化,中國自主開源軟體及社群成為核心焦點。

本文作者陳緒博士從事開源軟體工作超 20 年,是業內非常知名的開源人物,他從開源及雲端計算角度,深入預測並分析了未來 10 年,開源的趨勢演進及方向,希望對所有有志於開源的開發者朋友,有所啟發及裨益。

作者 | 陳緒

責編 | 唐小引

頭圖 | CSDN 攝於中國開源年會

出品 | CSDN(ID:CSDNnews)

都說做預測是愚蠢的,因為很容易被打臉。那麼,我們就預測遠一點的未來,這樣打臉的時候也來得晚一些。

都說“十大”是標配,因為不湊足十條沒法吸引眼球。那麼,我們這次實事求是,有幾條是幾條,那就六條吧。

遊離於大公司外部的開源創新繼續層出不窮

很多人問到今天的開源和 20 年前有什麼不同。很顯見的一個不同就是參與者的背景,我們當年看到 Linux 核心的貢獻者排名,如果按照組織來分,經常是一個叫做“個人貢獻者”的組織排名第一,而人才濟濟的英特爾屈居第二。現在,更多地是聽說某某公司在建立開源辦公室,推動開源專案,似乎開源都是大公司在搞。

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實際上,開源更多是一個社會化活動,很多的創意也是來自個人或者小的團隊。個人有了興趣,有了想法,並進而動手形成專案,而後建立社群,或者成立公司繼續推進。這種模式將會持續存在,因為這是創造力產生的一種健康和合理途徑。

當然,建立和支援開源專案的公司會有更多的經費和組織保障來推動開源的發展,這個也會是一種長期的現實。有因必有果,商業公司的開源專案必然有著合理的商業邏輯,否則第一個,領導層就不會批經費,更不會談到什麼上升到公司戰略的層面。

另外,我們也很難保證公司推動的開源專案能夠長盛不衰,隨著公司戰略的變化,很多的專案也會被棄之如敝履。

所以結論是:遊離於大公司外的開源專案和植根於大公司內的開源專案,會長期共存。

開源為社會和個人帶來更多財富

事實上在 1998 年 2 月 Eric Raymond 等人正式創立“Open Source Software”(開源軟體)這一名稱以前,就有了 Linux 核心等開源軟體,所以國際開源已經走過了 30 年的歷程;中國的開源運動起步稍微晚一點,也超過了 20 年的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開源為很多人帶來了名氣,也包括 20 多年如一日為開源運動鼓與舞的筆者。但是開源為個人帶來的財富還不夠多。如果將開源的財富等同於 IPO 的話,中國目前還沒有直接依靠開源上市的公司。但是,很多的軟體公司實際上都在使用和基於開源軟體,間接地通過開源盈利。

如果將開源的財富定義為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從開源中獲取財富的人會更多一些。沒有開源,很多個人根本不敢出來創業,更為沒錢砸向商業推廣而頭疼不已。

隨著開源的進一步深入人心,成為軟體研發方式的兩極之一,進而成為軟體研發的主流。更多的人將會從發起和運營開源專案中獲益,並直接或間接地獲得財富。

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和財富就更加顯而易見了,整個產業都會因開源而受益,不用再重複開發,應用的開發會更加敏捷,這裡不再細談。

開源是雲端計算公司建立生態的重要手段

這個觀點我在 19 年 3 月份就已經說過。雲端計算公司的技術會千差萬別,實現方式是林林總總,但最終還是歸結為揪住客戶的心,為客戶帶來價值。

正如馬路上有很多車跑一樣,雲端計算就是修馬路的,但是車不都是雲端計算公司造的。這些造車的、修車的、賣車的、停車的、賣茶的、小商店等等,都是生態。

馬路的成功,必然是馬路的生態成功。雲端計算公司的成功,也必然是雲端計算公司生態的成功。站在開源軟體的肩膀上,可以更好地建立自己的技術棧,避免重複開發。依靠開源軟體的傳播,解決了鉅額的商務推廣費用問題。

開源軟體的豐富,帶來的應用層軟體和解決方案的極大豐富,是為社會帶來普惠科技的前提。因為小的公司,也能依託普惠的開源社群,附加一點點的價值,推出自己的產品。TTM 的時間會變得最短。

此外,在應用軟體層面,通過開源社群和客戶的交流,會比冷冰冰的官方話語更有溫度。客戶能夠更自如地提出自己的需求,並和雲端計算廠商共建。在應用層的生態系統中,雲廠商和客戶之間更多是合作、共同創新的模式,而非簡單的甲方和乙方。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解除使用者的繫結恐懼,也是開源社群在 PaaS 層和 SaaS 層的一個優勢。使用者在不同雲廠商上的應用,如果要遷移,沒有開源介入,會是一場噩夢。我一直認為,雲廠商應該加強自身的資源化和管道化,讓客戶有完全的自由。你要吸引使用者,更多打磨一下底層資源的穩定性和彈性吧,不要簡單地鎖定。對開源社群有更多的支援和友好的態度,會打消客戶疑慮,為你帶來更多的潛在客戶。

想自己建造馬路的客戶畢竟很少很少,紮紮實實把馬路建好,讓開源的車在上面跑,對自己對客戶都是最佳的選擇。

中國開源社群的相對自治性增強

其實一直以來沒有什麼中國開源社群的概念,我們頂多談到的是中國人蔘與和發起的開源專案。我也曾多次堅決反對“重複造輪子”,對本土開源協議的呼聲並不在意。

但是從 2018 年 4 月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影響到方方面面。開源軟體和開源社群就隨之成為焦點,併成為科創領域的一個考慮因素。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種風險:如果我們無法訪問國外的開源軟體和開原始碼庫,怎麼辦?

有深入研究國際相關法律和許可證的專家指出,按照目前的規則,無論是法律還是許可證,不能禁止中國人使用和訪問開源軟體,所以無需擔心。

說得很對,按照目前的規則是這樣,但是請問規則掌握在誰手裡,規則是否會改?如果還是整天只談國際開源形勢一片大好,那就是停留在 10 年前的舊思維中。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吧?規則改了,給我們的開源運動來個清零,我們還怎麼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我預測,中國開源社群的建立是未來 10 年的重要變化。談到這一點,我覺得有必要強調幾個基本的要點。

第一是要有中國本土的開源軟體基金會。這個是根,是組織的保障。在組織的推動下,才能更好地發展技術和文化。現行的基金會備案機制可能還不完全適應這種基金會形式,但是一切都會好起來。這個基金會必須是社會多方的廣泛參與,包括各大公司、各大社團、各大機構、各方面的個人。因為涉及到資金的收支,得建立透明的財務機制,防止出現財務問題給基金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是要有中國本土的開源協議。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的開源許可證(Open Source License)有數百種,常見的大致有 GPL、LGPL、Apache、BSD、MIT、MPL(Mozilla)等等。這些協議一般有共同的特點,英文為唯一官方語言,其他語言皆為參考,且協議的修改權都不在中國,也不在中國人手上。

所以中國的開源協議應該具備這樣幾個基本特點:

中文版本作為唯一官方版本,其他語言皆為參考;限制要寬鬆,保障程式碼的自由獲取,不能加各種違反開源精神的限制條件;協議的修改權在中國,在中國人手上,最好是中立機構,比如高校、科研院所;務求簡單,易懂,最好不需要專業人員也能看明白。

中國科學院梅巨集院士在 2019 年 8 月底釋出的《木蘭系列開源軟體許可證》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中國開源協議,也希望大家共同關注。協議起草人周明輝教授來自北京大學,對開源社群和開源協議的理解相當深刻。再次對他們的貢獻致敬!

第三是要有中國本土發起的成功開源專案。隨著網際網路公司的興起,中國的各大公司都以貢獻開原始碼為榮,併為國際社群貢獻了不少優秀的專案,每年年底也有優秀開源專案的評選,這裡不再贅述。我想說的是,是不是有些專案可以直接捐助給中國本土的基金會,反正很多專案主要就是中國人在貢獻和使用,針對的也是中國市場的需求。

進一步而言,不僅是要關注專案的數量,而且要關注專案的品質。只有出現逆天級的重磅級優秀專案,國內的開源社群才能一炮打響,上述的基金會才能健康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四是要有中國本土的程式碼託管平臺。據筆者所知,除了已投入巨頭旗下的 CODING、碼雲等平臺,還有其他的開原始碼託管平臺在孕育中,主打點就是中立和中國本土概念。一旦國際的開源平臺對 IP 進行封殺,這些本土程式碼託管平臺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最後強調一下,強調發展中國開源社群,並非是割裂與國際開源社群的交流。正好相反,有了中國的開源基金會,會推動中國的開源運動繼續健康地發展,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我們要繼續保持和 Linux 基金會、Apache 基金會、CNCF 基金會等國際開源組織的良好關係,推動國際開源標準的進一步演進。當中國開源社群具備了相對的自治性之後,我們一直擔心的與國際脫節的概率才會變得越來越小。

開源專案成為雲端計算廠商的競技場

近 10 年以來,雲端計算廠商開始逐步涉足開源,並將其作為主戰場。特別是 2018 年以來,雲端計算廠商的各種開源相關釋出會如雨後春筍。這些,都說明雲端計算廠商對開源的關注,這是必爭之地。

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開源策略。就 IaaS 層而言,很多公司是拿開原始碼作為技術基礎和底座,他們要更多投入人力、物力,搞社群,建生態。由於程式碼的複雜性和程式碼者的多樣性,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協調專案進度和控制權。

就 PaaS 層而言,相信會有更多的軟體和解決方案會基於開源專案。其中之一是互聯互通的需求更加強烈,比如訊息中介軟體,如果訊息格式統一,那麼不同的雲之間是可以通訊的,如果不統一,就完全無法交流。那麼,使用哪家的訊息中介軟體專案呢?採用哪種統一的訊息格式呢?既然是開源社群,就要交流,就要妥協,最後達成共識。

另外,就是各種開源軟體在雲平臺的落地問題。由於從傳統的 On-Premise 開始,使用者就習慣使用各種開源的應用軟體,比如 MySQL、MongoDB 等,到了雲平臺上,肯定希望繼續使用。對於通用性比較強的軟體,比如資料庫等,雲端計算廠商的平臺上就得提供各種原生的服務,這就涉及到開源軟體的維護商和雲端計算廠商的合作。我們也能看到更多的合作會發生。一方面保障了開源軟體維護商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使用者繼續使用開源軟體服務,不損失歷史投資的利益。

如何更好地和開源社群和平共處,成為開源社群的自己人,是每個雲端計算廠商都必須嚴肅思考的重要問題。

出現更多以開源為業的職業開源人

開源社群的發展,除了程式碼貢獻,更要關注運營,基金會之類的開源機構,除了要有服務的基本功能,還肩負著引領的重任。

開源組織的運營,需要專業的人員,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需要專職的團隊。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最好的人出最好的活。開源組織要負責協調的不是自己的員工,不是自己的團隊,要在利益衝突的各家公司之間討生活,當然面臨的挑戰最大,要求的能力更高。

我發現國內社群已經有這樣的同學,一直堅持開源傳播工作,不想進入任何商業公司,只想加入專業的開源組織,為開源佈道。期待國內早日出現類似 Apache 的開源基金會,讓這樣的同學能夠參與其中。前兩天一個校友和我說:“做職業選擇的時候,要從自己喜歡的,擅長的,能賺錢的,三個區域的交集中選擇”。希望這樣的同學早日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開源組織,專業從事開源工作,這滿足他的三個區域訴求!!

專業的開源崗位和專業的開源人,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剛需!

作者簡介:陳緒,阿里雲智慧技術戰略總監、佈道師計劃負責人,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常務副祕書長。從事開源軟體工作超 20 年,對雲端計算產業有較深刻理解。過往經歷主要涵蓋開源社群、市場合作、戰略規劃、投資分析等。曾任 Sun 中國工程院工程師,北京泰宇科技技術總監,英特爾中國雲端計算戰略總監等職。師從中國科學院高慶獅院士,2003 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院,獲工科博士學位。2012-2014 年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學習,獲 EMBA 學位。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大批實體店紛紛倒閉,都是馬雲的“鍋”?其實這些原因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