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路透社獨家援引訊息人士表態,稱美國準備打擊華為的全球晶片供應,以遏制晶片製造商(如臺積電)向華為提供最新的晶片。
根據擬議的新規則,使用美國生產裝置推出晶片的外國公司,必須在向華為出售某些晶片之前獲得美國許可證。隨後,中國日報發表評論稱,“除非華為自己失去競爭力,否則美國政府將沒有機會扼殺這家中國公司。如果新措施得以實施,中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對某些美國公司採取同樣的措施。”
新規則旨在破壞華為供應鏈 美國企業難以全身而退
據路透社去年11月報道,按照美國現行法規,主要的外國供應鏈仍未完全在美國當局的控制範圍之內,再加上此前對華為的負面遊說作用不明顯,於是加劇了美國政府對華鷹派的挫敗感,並促使其推動加強對華為的出口新規定。新的規定正式實施,對華為與臺積電的打擊效果尚不明確,但卻會嚴重傷害到美國企業自身的利益,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各企業都需要相互依賴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美國政客想阻止華為的供應鏈發揮其價值,那麼,所有依賴該價值鏈生存的企業,都將受到打擊,甚至受到的損失比華為受到的損失還要巨大。貿易律師Doug Jacobson認為:“該規則調整對美國企業的負面影響將遠大於華為,因為華為將發展自己的供應鏈,最終,華為會找到替代品。”
臺積電是華為海思的主要晶片製造商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蘋果、高通等均有不同型號的晶片產品由臺積電代工生產。針對此次擬定的規則調整,作為華為供應鏈之一的臺積電表示“無法回答假設性問題,也不會針對任何客戶發表評論。”
目前,臺積電仍在正常為華為等客戶提供服務。實際上,一旦失去華為的訂單,蘋果和高通的訂單將無法為臺積電帶來足夠的發展動力。
歐洲的成功案例與進步 未能改變美國的政治偏見
由於美國政府認為華為的技術對其長期以來構建的國際情報鏈條具有衝擊和破壞作用,因此,2019年5月,美國政府以安全為由,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限制了華為的供應商選擇空間,並派出政客不斷在歐洲各國遊說,限制華為在當地開展通訊業務。
事實上,華為很久之前就已經廣泛地參與了歐洲國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網路的建設,並在全球建立了良好的聲譽。美國的遊說並沒有在它的歐洲盟友間產生跟隨效應;華為也因為自身充分的準備和強大的技術積累,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截至2020年3月,華為已在全球獲得91個商用5G網路建設合同,其中超過一半來自歐洲國家。 儘管華為在歐洲的合作促進了當地通訊服務的進步,但雙贏的案例卻未能說服美國政客放棄他們對華為的政治偏見,反而繼續推動打擊華為的供應鏈,以維護自身在歐洲的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