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的雲棲小鎮,夜幕徐徐。
雲棲大會的各個論壇相繼結束,程式設計師與工程師們圍站著,有的西裝革履,更多的是休閒褲配體恤,等著大巴,等朋友一起參加雲棲音樂節。2016年開始,雲棲大會有了“搖滾範兒”,嚴肅的科技議題基礎上有了更多娛樂元素。
幾乎每一年,雲棲大會都會有新鮮元素加入。
雲棲大會前身,是阿里雲大會,阿里在2009年成立了阿里雲,也是這一年有了網站開發者論壇。從阿里雲開發者論壇到2015年雲棲大會,移動網際網路方興未艾。
從2015年到2019年,雲棲大會從DT(big data大資料)走進DI(data intelligence資料智慧)。回顧歷屆雲棲大會的主題更能理解從DT到DI的變遷:
2015年的雲棲大會,主題是“網際網路·創新·創業”,馬雲演講時提出“DT”概念,他說,網際網路的技術革命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這個時代核心資源已經不是石油,而是資料,未來的資料是一種生產資料,未來的生產力就是計算能力和在座的所有創業者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精神;
2016年雲棲大會主題是“飛天·進化”,馬雲提出了“五新”,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資料是人類第一次創造了能源,“五新”將在不久將來對各行各業發動巨大沖擊,但這也是所有人改變自己的機遇;
一年後的雲棲大會,主題是“飛天·智慧”,主角是阿里成立“達摩院”,未來5年投入1000億,作為啟動資金,全球範圍尋找人才,涵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初期計劃引入100名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研究員;
2018年,雲棲大會提出“驅動數字中國”,馬雲主要講了新制造,馬雲說,“大資料雲端計算驅動未來製造業的是資料,大資料是生產資料,雲端計算是生產力,網際網路是生產關係,大資料不是資料,大是計算大,只有計算能力強大,計算加雲資料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資料”。
馬雲在雲棲的DT話題有明確的起承轉合節點,當然,這與某種與阿里雲“客戶”的演進有某種耦合——阿里雲的客戶,從最初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從業者逐漸擴大到了更多傳統產業與政府事業單位等線下機構。
雲棲大會的前身,是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阿里是在2009年成立了“阿里雲”,也是這一年有了網站開發者論壇,也就是雲棲大會的前身。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雲棲大會,是在2013年,那一屆稍顯冷清,大會的主題是,“雲端計算的蝴蝶效應”——蝴蝶展翅,化云為雨。這一年,阿里雲合併了萬網域名,作為去IOE的標誌性事件,支付寶下線了最後一臺IBM小型機,餘額寶全部核心系統遷移至阿里雲,阿里雲也推出了金融雲服務——這一年的雲棲大會時間是在10月24日,1024,坊間傳說是“程式設計師節”。也是這一年,阿里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雲端計算服務的公司。
最早參會的是站長,再後來是移動創業者,現在越來越多傳統產業、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這就是時代的某種進步。
雲棲大會的主題漸進,象徵著,雲端計算從概念到落地推廣,已經是一種如同水、電、煤氣一樣的商業基礎設施,也是某種產業共識。從馬雲的DT到張勇的DI,意味著,我們從數字經濟走向經濟數字,或者說,是以資料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網際網路不再是單獨的產業,它成為所有產業的標配,雲端計算從純粹的雲端計算服務,走向雲智慧。這一演進與電子商務的演進異曲同工,電子商務從概念開始逐漸流行,到現在大家對它習以為常,有了新零售。
按照張勇的話說,“十年前,我們討論的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萌芽,五年前進入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時代,站在十年展望未來,整個社會都在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阿里雲10年,雲棲大會見證了網際網路走向移動,走向數字經濟,成為網際網路與數字經濟風向標。
有趣的是,2018年雲棲大會後不久,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
阿里從數字阿里升級為智慧阿里,從雲棲大會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入場的身份驗證,是人臉識別,刷臉入場做到了即時無感,除此之外,還有整個雲棲會場的數字化,安保指揮數字化、無人售賣機等等。
張勇的DI描述,對馬雲的DT,有傳承也有創新。譬如,在馬雲的“五新”基礎上拓展到了“百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之外,還有新物流、新娛樂、新出行、新公益、新政務、新農業等等,數字經濟時代應該全面的經濟數字化。
張勇認為,在數字化驅動和承載的新經濟和新社會當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當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元素都變成一個數字化ID,無論在民生服務、公共管理還是城市治理,我們都有機會實現——讓資料多跑路、讓人少跑腿、讓企業少跑腿”,這也意味著,資料在數字經濟時代將以幾何倍數增加,隨之要求的是幾何倍數的強大算力,最重要的是讓資料被高效使用。
張勇說,“大資料是石油,算力就是發動機,它們共同構成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張勇的這段描述,也是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的原因。
這屆雲棲大會的一個亮點是,阿里雲三任Quattroporte的同臺對話,王堅、胡曉明與張建鋒,這也是阿里雲三個階段的某種象徵:王堅,提出阿里雲的雲端計算是以資料為核心的雲端計算,搭建了阿里雲的產品架構與技術基礎,包括飛天系統;胡曉明完成了阿里雲從技術向市場的落地。
那麼張建鋒呢?他在帶領阿里雲變成阿里巴巴的雲,成為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技術底座,作為阿里技術的統一輸出介面,助力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與升級。
2018年,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張建鋒出任Quattroporte,還有幾個背景是,阿里成立達摩院,成立晶片公司,在雲端計算之外向更多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拓進。
今天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雲端計算,不止是從基礎設施雲化的成本節流,還有企業的數字化、智慧化的價值創造。
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張建鋒表示,數字化升級的數字經濟,需要構建在四大技術基礎上:可靠易用的雲;全域性智慧的大資料;雲端一體的智聯網;隨時隨地的移動協同。這次雲棲大會還有個亮點,張建鋒釋出了阿里巴巴第一款晶片“含光800”,2017年雲棲大會宣佈成立達摩院,2018年雲棲宣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進軍晶片領域,春華秋實又一年,終於有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推理晶片,阿里的技術佈局馬不停蹄。
張建鋒說,技術將成為阿里的核心驅動力。
從最初的伺服器和域名服務到飛天系統,再到AI、區塊鏈、量子計算、自動駕駛,最終統一在“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技術與資料智慧底層基礎。
從阿里雲到阿里雲智慧,阿里的技術外延在不斷拓展,這一拓展路徑,對映在雲棲,也是中國科技的演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