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還相信光嗎?”
這一句《奧特曼》中的臺詞,讓眾多人內心依然儲存了一份初心,而在5G產業中,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你還相信5G嗎?”
環顧中國通訊市場的發展,不難發現通常是技術驅動產業變革,但即便如此,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並未在第一時間拉動市場的發展——在5G高速發展的今天,大部分使用者依然採用4G技術。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者不採用5G技術的核心問題並非差於4G,而是大部分使用者沒有5G的具體需求。
即便是在2014年開始商業化的4G時代,也是在近幾年才實現全面爆發,而爆發的原因則是抖音、快手等短影片的興起——但在此時,5G已經開始商業化。
中國通訊發展史:“分家”起步
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通訊的發展是依靠“壟斷”起步——國家為了更好的推動通訊事業的發展,在1949年11月成立郵電部,其職責是“一統”中國的郵政和電信,而這一“統治”,長達40餘年。
1995年,郵電部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
1998年,郵政、電信分營,電信開始專注於電信運營;
1999年,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被剝離出去。後來尋呼和衛星併到三大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
2000年,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移動”)於2000年4月20日成立;
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正式掛牌;
2000年,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通”)成立,前身鐵道通訊資訊有限責任公司;
2001年,中國聯合網路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聯通”)於2001年12月31日以發起方式設立;
2001年,中國電信被再次重組,進行了南北分拆。產生了北網通,南電信;
2002年5月,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重新正式掛牌成立;
2002年5月, 中國網路通訊集團(“中國網通”)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2008年5月,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併入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保持相對獨立運營。
2008年5月,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使用者);
2009年1月,原中國網通和原中國聯通的基礎上合併組建成中國聯合網路通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聯通”)。
簡單來說,按目前中國通訊業務型別,通訊運營商可以分為兩塊:基於有線傳輸的中電信、中網通,和基於無線傳輸的中移動、中聯通和中電信。
對於運營商來說,由於其歷史原因,導致其方向也不相同:電信及網通藉助多年來的優勢,已經實現有線網路的覆蓋,而行動網路作為相對較新的技術,成為中移動、中聯通的主要戰場。而2008年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也為中國電信提供了行動網路市場的“入場券”。
三大運營商的“戰爭”
在1980年,為了加快無線網路覆蓋,全國開始全面建設1G/2G的基站,由於這兩種網路具備射程遠,其覆蓋面積極廣。在這一需求下,基站之間的距離可達數公里。
而國內運營商聯通及移動全力建設基於這一需求的基站,從而搶佔市場份額。電信雖然具備相關資質,但其並未把重心放置在行動通訊領域,而是不斷加大對網路通訊的運營。
在這一過程中,移動基於龐大的資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通訊服務,聯通後期為了搶奪市場,不得不進行降費吸引使用者。
隨著3G時代的到來,聯通為了搶奪移動市場,同時採用了國際標準的WCDMA網路,聯通3G在短短數年時間,就覆蓋了335個大中城市。同時,聯通並未對3G網路進行過多限制,從而讓聯通3G網路的最大下載速率達到2M/s,通常情況下可以實現1M/s左右的速率,遠超其他兩家運營商。
電信相對2G時代來說有所發力,由於其採用分碼多重進接(CDMA)技術,通話質量相對其他兩家穩定,由於口碑的上升,迅速積累一批使用者。
而移動的動作則相對較弱——移動在整個3G時代,都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進行,主要是移動採用了國產自主智慧財產權研發的TD-SWCDMA 網路,無法達到國際標準(如果進行評價,從其量是2.5G),從而佈局極慢,基本等同於無。
但在隨後的4G時代,移動開始了新的發展——在電信及聯通還在大力推動3G網路商業化的時刻,移動已經率先在一線城市佈局4G基站,而聯通和電信由於資金等各類問題,建設速度遠不如移動。
但4G與1G/2G/3G不同,其訊號覆蓋範圍相對較小,基站需求量急劇上升。為了避免重複建設導致浪費,在2014年三大運營和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基站建設全部交由中國鐵塔進行建設及維護。
即便是成立了鐵塔,聯通和電信在4G方面的投入也遠遠不如移動,移動更是在4G方面聚集了6.9億的使用者量,而聯通與電信分別是1.9億和1.8億。
而在5G時代,中國國內更是建了全球近70%的5G基站,中移動更是遙遙領先。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三大運營商的運維方式相同、玩法相同,單一的降費並不能有效吸引使用者,為此三大運營商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開始了新的玩法——定製化服務。他們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針對性流量劃分,從而希望得到進一步的突破。
從表面看,這一做法快速獲取大量使用者,但從長期來看,這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從核心問題來看,當前運營商最為核心的問題並非是業務問題,而是內部建設——決定資料傳輸速度的並不只有基站,同時還有運營商在城市通訊網路建設問題,由於歷史建設原因,目前大部分城市依然採用同軸電纜作為資訊傳輸媒介。
只有把內部傳輸問題解決了,才能更好的推動5G網路的發展。
普通使用者思維中的5G傳輸
現實中5G傳輸
真正的戰場:地下及空中
行動網路傳輸可以區分為兩點:
1、蜂窩傳輸:
蜂窩傳輸是透過基站與移動終端的傳輸,這一層面的傳輸決定了使用者實際體驗效果。而在這一過程中,基站建設成為核心的問題:如何在現有基站塔中,繼續搭建新的基站?
就目前而言,由於2G、3G並未完全被替代,而4G網路更是目前的主流網路。此外,為了節省建設費用,通常一個基站塔會搭建多家運營商的裝置,留給5G基站的位置,已經少得可憐。
5G基站如何順利搭載在基站塔?
作為中國5G基站的提供商,華為推出5G超級刀片站,透過“全制式合一、全頻段合一、有源/無源合一”的創新設計,解決運營商天面空間受限、最佳天面位置被佔據等5G部署中面臨的問題,縮短部署週期、節省投資,提升5G覆蓋範圍。
2、有線傳輸
有線傳輸是伺服器與伺服器間的資料傳輸,這一層面的傳輸的速度,決定了終端的資料傳輸速度等諸多問題。
經過數年全國性的光網城市建設,中國已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光纖網路,滿足了人們基本的寬頻聯接訴求。
然而當前智慧城市的業務創新已經從家庭延伸至每個人,每個企業,對於全光基礎設施的聯接、頻寬、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運營商、上下游產業鏈都需要考慮面向未來智慧城市的新型全光城市底座該如何構建。
據悉,目前智慧城市的各類應用創新對映到聯接的業務型別,可以歸結為三類品質業務應用——品質專線、品質影片和品質5G。從這三大業務場景的網路承載需求來看,其核心承載訴求可以歸結為“三低四高”:毫秒級的超低時延、微秒級超低抖動、超低丟包率,以及高頻寬、高可靠、高可用、高智慧。
對此,華為方面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全光城市2.0。
據瞭解,全光城市2.0是基於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創新需求,匹配城市通訊基礎設施規劃,所提出的城市目標網路架構。具體而言,全光城市2.0包括全光接入、全光錨點、全光交換、全光自動駕駛網路四大組成部分。
2021,會是5G ToB的元年嗎?
據資料顯示,在2020年,5G ToB商用啟航,全球超過20個行業已經部署5G示範應用,如:煤礦、工業製造、港口等,全球運營商簽署了超過1000個5G行業應用合同。
而在這些資料背後,則是“空”與“地下”全面發展的體現。
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在MWCS 2021媒體分析師預溝通會上表示,推動5G ToB的規模商用與發展,需要構築好端到端的5G行業應用解決方案能力和服務流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眾多使用者都知道5G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但對於企業使用者來說,費用才是決定一切的基礎,如果費用提升,但並沒有帶來足夠的利潤,那麼這一項技術,則是一項無法落地的技術。
雖然運營商在宣傳中說道,5G的價格相比4G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這是基於“平均”值,即以“1G”或“1M”的價格為基數,這對於使用者來說並不公平——如果套餐沒有使用完畢,那麼多餘的流量將自動失效,或轉為較低的流量計數下月。
LoRa市場戰略總監甘泉曾調侃道:“不管5G速度再快,使用者回到家依然會選擇WiFi。”這一道理也同樣適用於企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智慧移動終端規模化應用後,龐大的資料量將填充資料傳輸的每一條通道——如果沒有高速率、低延遲、高吞吐的無線傳輸技術,將導致大量出現延遲等問題。而5G則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也將成為5G ToB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