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COVID-19 疫情在全球蔓延,遠端辦公需求愈發增加,主打多人視訊會議的 Zoom 公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僅全球使用者數量激增,而且市值逆勢上揚,較去年 IPO 翻了兩倍,一時間風頭無兩。
可是人紅是非多,Zoom 的確吸引了大量使用者,但同時也吸引了網路安全專家和媒體的目光,旗下產品幾乎是被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成立 9 年以來從未有過。
結果就是近半個月以來,這款視訊會議軟體接二連三地被爆出安全和隱私漏洞,遭到 SpaceX 和 NASA 內部禁用,甚至連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發出警告,提醒使用者使用 Zoom 時注意網路安全問題,不要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分享會議連結,以防機密資訊被黑客獲取。
(來源:Threatpost)
經統計,Zoom 經歷的問題和質疑可以概括如下:
由於Zoom軟體的預設設定,有人可以在未被邀請的情況下參與和惡意攪亂視訊會議,迫使會議中止。這種惡搞行為被稱為“Zoom-bombing(Zoom炸彈)”;Zoom宣稱視訊使用了端到端加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資料收集和使用不透明,沒有透明度報告,而且iOS版Zoom應用會在未經使用者授權的情況下,向Facebook傳送分析資料;桌面版Zoom程式存在漏洞,可能會洩露Windows和MacOS使用者的登入憑據;北美使用者在視訊通話時,Zoom偶爾會從中國伺服器獲取資料加密金鑰。面對大大小小的漏洞和質疑,Zoom 公司 CEO 袁徵(Eric Yuan)於 4 月 1 日正式公開道歉,承諾在未來 90 天內暫停所有新功能開發,動用全部工程師資源解決現有問題,修復過程保持透明,並且出臺有關使用者資料的透明度報告,以重塑信心。同時還會強化現有漏洞懸賞計劃,在每週三召開視訊講話,向社群透露問題修復的最新進展。
損人不利己的“Zoom 炸彈”3 月中旬,北美 COVID-19 疫情愈發嚴重,不僅各大公司開始強制要求員工在家工作,很多學校也紛紛開始遠端授課。雖然 Zoom 此前一直主要針對企業使用者,但作為一款可以免費使用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也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青睞,把它當成是“雲上課”工具。
這本來是 Zoom 擴大使用者群的絕佳機會,然而自 3 月 15 日以來,有多家媒體紛紛爆出學生使用 Zoom 上課卻遭遇不明人士亂入的事故,從中學生,到大學教授,再到瑜伽老師都沒能倖免。
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大吐苦水,抱怨惡搞者故意大吼大叫,播放歌曲,還有人貼出種族歧視圖片,甚至公然播放成人視訊,迫使授課或會議中斷,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更過分的是,如果會議主持人不熟悉 Zoom 設定,那麼即使封掉入侵者,他還會換個馬甲重新進入,導致會議根本無法繼續。
由於這種現象不在少數,故而得名“Zoom-bombing(Zoom炸彈)”。
南加州大學校長 Carol L. Folt 專門發表公開信譴責這種行為,“我對學生和教師不得不親眼目睹這種卑劣的行為感到非常難過。”
在缺乏有效監管,而且很多人都閒在家裡極度無聊的情況下,模仿這種行為的風氣愈演愈烈,一度有人在某些論壇上傳授如何製造“Zoom炸彈”。
好多人還會沆韰一氣,在社交平臺上召集戰友,有針對性地聯手破壞一場會議。雲會議本身的機制導致人們很難追蹤他們,更別提懲罰他們。
必須強調的是,不懷好意的惡搞者是罪魁禍首,但 Zoom 軟體面臨的輿論譴責並非無理。
由於 Zoom 會議 ID 的規律性(9-11位數字),一名網路安全專家已經編寫出程式,可以自動掃描未經加密的會議,一小時就能搜到 100 個左右。
對於搗亂者來說,Zoom 的很多預設設定就相當於敞開大門,歡迎他們來搞事情;這大大增加了會議受到不速之客打擾的機率。比如改版前的會議連結預設不需要密碼,任何人都能加入,同時“允許其他與會者共享螢幕內容(無需主持人批准)”也是預設選項。
這兩條合起來就好比告訴陌生人:這是我家地址,不用鑰匙就能進,來了就別客氣,把這當成自己的家。相比之下,微軟等公司的同類雲辦公軟體更加剋制,通常預設由會議主持者控制螢幕共享等功能。
好在 Zoom 亡羊補牢,幾周內連續出臺了補救措施和設定指南,包括如何讓會議更安全的教程,以及預設開啟會議密碼和等待室選項,防止有人不請自來,或者在主持人準備好之前進入會議搗亂。
為了進一步打擊“Zoom炸彈”,美國司法部下屬的密歇根州東區檢察官辦公室發表宣告稱,非法入侵視訊會議的人可能會被指控犯有州或聯邦罪行,任何受到騷擾的人都可以向 FBI 舉報。
“你覺得Zoom炸彈很好玩?讓我們走著瞧,看看你被捕了之後還覺得它好玩嗎?”州檢察官 Matthew Schneider 直言不諱。
端到端加密危機退一步講,在“Zoom炸彈”事故中,Zoom 出現設計邏輯漏洞情有可原。畢竟疫情發酵之前,其目標群體是企業內部員工,類似“無需允許就可以共享螢幕”的產品邏輯,基於會議參與者都是受信賴的前提考慮也說得過去,並非觸及網路安全的根本問題。然而它接下來被曝光的安全問題,則將其面臨的考驗提升了一個新高度。
首先是 Zoom 宣稱其視訊經過端到端加密,這被廣泛認為是最私密的網際網路通訊方式,能有效保護使用者的通訊內容不被第三方(包括 Zoom 自己)接觸到。
但據 The Intercept 報道,實際上 Zoom 僅在部分文字資訊和部分模式的音訊中使用了端到端加密,而在至關重要的視訊和電話通訊方面則並未使用這一加密方式。
事實上,Zoom 曾在一份官方檔案中承諾,將使用端到端方式對會議內容進行加密,甚至是在加密模式下使用該應用進行視訊會議時,介面上方還有“正在使用端到端加密” 的字樣。
但被問及視訊會議是否在實際上通過端到端加密時,Zoom 的發言人表示:現階段,不可能為 Zoom 平臺上的視訊會議啟用端到端加密。
圖 | 截圖顯示 Zoom 特意在使用時強調自己使用了端到端加密連線,見左上角(來源:The Intercept)
在端到端加密的模式下,視訊和音訊內容需要經過加密處理,而只有會議的參與者才擁有金鑰,有能力對資料進行解密。在這過程中,Zoom 雖然可以訪問到加密內容,但由於不掌握金鑰而不具備解鎖的能力。
在實際的運營中,Zoom 在保護會議視訊內容的加密方式是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傳輸層安全協議),跟很多網站使用的HTTPS傳輸協議相同。也就是說,其安全程度跟保護網頁流量不被監聽差不多。
具體來說,使用者在電腦或手機上執行 Zoom 時,裝置端到 Zoom 的伺服器之間是加密的。但不同於端到端加密的關鍵點在於, Zoom 自己具備訪問未被加密的視訊和音訊內容的能力。
因此在採用 TLS 加密方式下,使用者的視訊或音訊內容可以防止被第三方竊取,比如通過 WIFI 監視的方式,但這些內容和資料並不能在 Zoom 這裡保證安全。
在這一問題上,Zoom 迴應稱,Zoom 不會訪問、竊取和出售使用者資料。
圖 | Zoom官網稱連結和資料分別經過TLS加密和AES-256加密(來源:Zoom)
Zoom 發言人解釋道,公司在檔案中提到的“端到端” 指的是不同的 Zoom 端點之間的加密。這種說法是將 Zoom 的伺服器視作是一個端點,這種做法和以往的常規理解並不相同。
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的密碼學家和電腦科學教授 Matthew Green 指出,多人蔘與的線上視訊本身是很難進行端到端加密的,這是因為平臺需要在會議過程中識別哪個使用者正在通話,並將這名使用者的高解析度視訊流分發給其他參會者,而對於其他的未講話的參與者,平臺只會提供低解析度的視訊流。
“如果都是端到端加密,你需要更多額外的步驟。” Matthew Green 表示,“這是可行的,但並不容易。”他指出,蘋果在自家的視訊通話軟體 Facetime 上就使用了端到端加密。對於這種疑似欺瞞行為,他表示,Zoom 在端到端加密的解釋上有點模糊。
洩露系統登陸憑據除了備受爭議的加密手段,Zoom 還被多個資訊保安專家點名,稱其 Windows 和 Mac 版軟體均存在暴露使用者登入憑據的風險。
以 Windows 版本為例,Zoom 的聊天系統會自動將 URL 地址轉換為可以點選的連結,以便其他使用者導航到對應網站。比如傳送 google.com 文字,就會以連結的形式發出。
但是 Zoom 還會將 Windows 系統的 UNC 路徑同樣轉換為連結。UNC 路徑通常被用於訪問網路路徑、裝置或檔案,比如連線區域網內的印表機。
圖 | 利用UNC注入攻擊和工具獲取使用者的登入憑據,注意右邊對話方塊裡的連結,不同於普通URL地址,這是一個經過偽裝的UNC路徑(來源:Twitter/Hacker Fantastic)
如果使用者點選這種連結,Windows 會使用 SMB 檔案共享協議與該地址通訊。預設情況下,系統會嘗試使用使用者名稱和 NTLM 密碼雜湊值登入,以訪問該裝置或網路資料夾。有經驗的黑客可以藉助 Hashcat 這樣的免費工具來逆向運算,破解密碼。
最早公佈這一漏洞的安全人員已經證實了 UNC 注入攻擊的可行性,不僅捕獲和破解了登入憑據,還能啟動命令提示符(CMD)等本地程式。
目前 Zoom 已經獲悉了漏洞的存在,尚不清楚是否已經修復。
資料不透明和中國伺服器最後,作為一款視訊會議軟體,另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使用者資料收集和透明度。在這方面,Zoom 顯然還需要更多努力。
根據 Motherboard 的分析,由於 Zoom 的 iOS 版應用使用了 Facebook 的 Graph API,即使使用者沒有 Facebook 帳戶,該應用也會向 Facebook 傳送一些分析資料,比如在應用開啟時通知 Facebook,並且傳送裝置型號、時區、所在城市、電信運營商和廣告 ID 等資訊。
事實上,這種行為並不少見,亞馬遜旗下的智慧門鈴 Ring 也出現過類似問題。鑑於這種資料傳送行為並未明確出現在 Zoom 公司和軟體的隱私條款中,目前已經有人對其提起了集體訴訟,理由是未經使用者允許向 Facebook 傳送資料。
圖 | Zoom公司CEO袁徵(來源:路透社/Carlo Allegri)
一些使用者還發現,Zoom 會議管理者可以獲得的監管資訊非常多,包括與會者的 Zoom 視窗是否活躍,短時間內是否開啟了其他頁面,以及他們的 IP 地址、裝置資訊和所在地等等。這讓人們開始擔憂自己的隱私是否過分暴露。
紐約總檢察長 Letitia James 最近也向 Zoom 寫信,要求公司提供保護資料隱私和安全的詳細資料,稱其“解決安全漏洞的速度一直很慢”,擔心惡意第三方能夠祕密訪問使用者的網路攝像頭。
除此之外,在地緣政治角力的大環境下,Zoom 創始人袁徵和公司研發團隊的中國背景也被放在聚光燈下審視。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Citizen Lab 的研究人員在 4 月 3 日披露,Zoom 軟體偶爾會將包含加密金鑰的資料發往中國伺服器,即使使用者身在北美。
他們多次測試後發現,該軟體使用的 AES-128/256 金鑰足夠有效,但使用美國還是中國的金鑰伺服器似乎沒有規律。
圖 | Zoom 偶爾會從北京的金鑰伺服器獲取金鑰(來源:多倫多大學 Citizen Lab)
雖然研究人員在安全測試報告中還指出了其他問題,比如會議等待室存在安全漏洞(待修復後披露),也肯定了 Zoom 的一些加密措施;但僅金鑰伺服器放在中國一條吸引了最多關注。
也正是基於這一問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不建議涉及機密和敏感資訊的會議使用 Zoom,實現“防患於未然”。對於 Zoom 來說,如果不做出改變,未來或許再看不到英國首相使用 Zoom 了,恐怕還會有更多麻煩找上門來。
Zoom 公司顯然深知這一點,僅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公開回應,稱已經修復了這一意外錯誤,中國伺服器不會再成為北美的備用路徑。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近兩個月使用者量激增,導致北美伺服器承擔了過大壓力,為了緩解壓力額外增配了伺服器,但在白名單中錯誤地配置了兩個中國的資料中心。此前曾一直限制不讓北美流量通過中國伺服器。
正所謂樹大招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之高的關注度,谷歌和微軟可能都沒享受過這種待遇。我們也不得不承認,Zoom 這一個月真是太難了,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但歸根結底,拋開地緣政治問題不談,如果產品品質過硬,技術紮實,邏輯完善,經得起推敲和拆解,自然也不會經歷這些。對於一家成立 9 年,市值超 300 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關於資料、隱私和安全的要求並不苛刻。
有一說一,Zoom 目前處理問題的態度可圈可點,經常能看到及時發表的長篇宣告,言辭懇切,整改問題的效率也不低。如果能夠化危機為機會好好把握,經歷陣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每天就感覺好像有某股力量在暗中搗鬼,想要摧毀我們。可是我太忙了,根本沒時間想這些陰謀論。” 在最近一次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CEO 袁徵坦誠地表示。
-
1 #
-
2 #
"人紅是非多,產品紅矛盾多"都是沒事兒找事,一看都是競爭對手出來搗亂的,相信在你們的關注下,zoom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受關注全是你們的功勞
-
3 #
不必騰訊會議利害,認了吧!
開會可以任人進來搗亂,這樣的軟體誰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