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華為釋出2019年度財報。在經歷了美國一系列的打壓之後,總算為這風雨飄搖的一年畫上了句號。只不過,在年初遭遇了新冠疫情的華為,仍需面對美國實體清單的壓制,對此,徐直軍表示,2020年的華為要力爭活下來。
“斷源”型制裁風波,引發利潤斷崖式下跌2019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佈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決定,隨後谷歌宣佈暫停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合作,部分硬體企業也紛紛倒戈,停止向華為供貨。這種“斷源”型壓制,極大的打擊了華為海外業務的開展。
從銷售收入來看,華為業績情況並沒有想象中慘烈,依託上半年23.2%的增長,2019年全年增長率依舊維持在19%,與去年持平。但是在利潤方面,華為實實在在的遭遇了滑鐵盧,營業利潤增長率斷崖式下跌至6.2%(2018年為30%),淨利潤增長率也從2018的25%下降至5.6%。制裁效果的影響可是說是立竿見影,成功拖慢了華為試圖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一手機廠商的雄心壯志。
分割槽域情況來看,中國支撐起了華為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2019年增長率也達到了36%以上。與2018年相比,華為區域發展結構呈現出明顯的一側倒現象,國內市場的過度依賴會逐漸暴露單一市場的眾多風險,長此以往,未來的營收動力會隨著國內市場潛力的消耗逐步減弱,轉型創新和市場挖掘可能會成為重點思考方向。
美國製裁所引發的一系列後果不僅對華為是一種警醒,也是對中國所有企業的一種告誡。在世界工廠的大背景下,中國應當或者說希望在全球產業鏈上充當怎樣的角色,如何應對產業鏈轉移帶來的經濟動盪,如何嵌入產業鏈核心成為關鍵支柱。從中國近年來的各項政策不難看出,轉型動作早已有之,只不過美國的突發動作加快了這一程序。對於企業而言,如何穩定自身進而逆風翻盤,如何提早佈局應對各項衝擊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終端業務強勢發展,5G市場翻身做主人自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首次超過運營商後,在此道路上愈加地一騎絕塵。2017年,運營商業務尚且佔據49%的比例,2018年不敵消費者業務,退居二線。到了2019年,消費者業務強勢增長,以54%的份額獨佔鰲頭。其實,這一矛頭早在前幾年就已現端倪,2014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同比增長率超過30%,以後5年一直維持30%以上高位。相比而言,運營商業務的發展卻顯得舉步維艱,18年同比增長為負,即使在5G冒頭的19年,也僅維持在個位數增長。縱觀今日的成績,誰能想到華為最初是以交換機起家,依賴通訊運營商才得以扶搖而上的呢?
當然,這也和國內通訊行業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2017年以來,4G紅利逐漸見底,三大運營商業務收入增速維持在個位數,同時5G投資乏力,市場尚未爆發,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但筆者相信,這種狀態並不會維持太久,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各項5G應用加快投入,多多少少增加了5G建設的動力,而非口頭宣傳,而華為無疑也能乘機借一波東風。近日中國移動5G二期基站主裝置投標結果出爐,華為以214億的中標金額,拿到了57%的份額。
5G基站建設只不過華為業務發展中的滄海一粟,真正的價值業務在於5G網路支援下的智慧終端。可以說,在終端方面,華為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都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不論是研發能力還是市場份額都有著絕對的優勢力量。隨著5G元年的開啟,消費級裝置將會層出不窮的湧現,筆者認為,這不會是一個僅僅依靠需求驅動的年代,而是一個用創新型產品反向刺激消費的年代,智慧終端將會開啟全新的消費者感知體驗,引發一輪輪消費狂潮。華為無疑抓準了終端業務這塊沃土,2019年堅持“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以智慧手機為核心,積極拓展各類創新產品,逐步成為智慧終端的領航人。
除此之外,在雲端計算、大資料、AI、物聯網等方面,華為也進行了深入的佈局,並積極發展產業生態,構建能力開放平臺、建立創新實驗室、成立產業聯盟等。當華為的觸手遍及通訊產業鏈的方方面面時,自然會有一股力量在背後對其進行牢牢地支撐,足以和看似致命的美國製裁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