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17年5月27日的下午,戴著黑框眼鏡的柯潔全神貫注地看著眼前的棋局,整個身體陷進了座位裡,顯得侷促不安。截至2017年5月,19歲的柯潔已經連續32個月在人類圍棋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一。但在這一天,柯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帶給他巨大壓力,逼他使出渾身解數的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機器之一AlphaGo——一款由全球頂尖科技公司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柯潔與機器人AlphaGo的對局,三局棋局顯得尤其漫長,每局都超過了三個小時。柯潔絞盡腦汁,交替用不同的戰術對付AlphaGo,保守、激進、防禦、出其不意......遺憾的是這些戰術全都無效。最後,AlphaGo不僅擊敗了柯潔這個曾經的世界圍棋常勝冠軍,還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AlphaGo的勝利不僅代表著機器戰勝人類,也展示了西方科技公司睥睨全球的科技力量。過去20年,矽谷的科技公司征服了全球的科技市場,Facebook、谷歌等公司成為了最熱門的網際網路社交與搜尋平臺。這些網際網路巨頭讓美國在數字世界的實力再次領先全球。但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決心、激情與智慧。就在柯潔敗於AlphaGo兩個月後,中國公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這是中國國家發展人工智慧的遠景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將要對人工智慧發展給予更多資金、政策支援,以及國家級的統籌規劃。計劃明確提出了2025年的發展目標,並希望到2030年中國能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在理論、技術及應用等方面領先全球。

說到人工智慧,就不得不說到圖靈。圖靈是英國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曾勾勒出一幅動人圖景,那是圖靈營造的一個人工智慧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機器分擔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工作;能“思考”的機器透過“自主”的學習可以成為工程師、醫生、詩人、棋手、科學家、畫家、音樂家......凡是人類能做的工作,能“思考”的機器都可以做。

在圖靈勾畫的全新圖景中,各種智慧機器人與人類一起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內,它們在接受人類的各色指令之後開展工作。 一、機器與人的關係

無可置疑,毫無懸念,人類將跨入人工智慧時代。那麼,人工智慧到底意味著什麼?人類又該思考哪些終極命題呢?

AI革命被稱作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接下來是以電腦、網際網路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場資訊化革命,現在終於來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工業和資訊化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同於之前的地方在於技術的融合。融合是一個關鍵詞,它模糊了物理、數字、生物領域之間的界限,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數字孿生。什麼是數字孿生呢?數字孿生就是在一個裝置或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現實世界有一個,在數字世界有另一個。而目前最受關注的是“網路物理系統”,它代表著一系列的技術:奈米、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5G通訊技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不遠的未來,人工智慧將會重塑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人類生活將會因為人工智慧而發生巨大的變革。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合著的一本書叫《第二次機器革命》,向我們闡述了驅動經濟和生活的變革力量。本書認為,數字技術將會給我們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變革。

第一次機器革命的核心是人與機器的關係,那個時代人和機器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有些工作人類幹得更好,有些工作機器幹得更好,人類與機器可以互補。

第二次機器革命時期,人類與機器人不再是互補關係,而是替代關係。

為何形勢如此急轉直下?兩位作者認為機器與人類的關係有三種基本邏輯。

1.指數級增長。眾多例子證明,世界萬物很多是呈指數級增長的,會突破想象力的極限。

2.數字化進步。多年來,我們透過數字化把大量的資訊積攢起來,到底有沒有產生智慧。如果能夠把這些智慧挖掘出來又有什麼作用?《第二次機器革命》的兩位作者透過選取一些關鍵詞,做成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預測三個月之內美國某個地方房價會增長,預測結果很精準。

3.組合式創新。只要把積木的數量不斷擴大,反覆搭來搭去,就是創新,這也就證明了融合的重要性。

這三點就是他們認為的第二次機器革命的邏輯。 二、人類會被機器人替代嗎

現在,全世界的人們最關心的是將來自己能不能找到工作,自己會不會被機器人替代,人類的生存空間會不會被機器人擠佔。更有很多人在焦慮,自己將來會不會成為無用階級。

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認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會導致無用的人類,21世紀最重要的不是反抗剝削而是反抗無用。無用的問題可能比剝削嚴重很多倍,工作在很多時候是每一個人的尊嚴所在,是人的價值所在。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工作,他可能就會失去尊嚴和價值。

除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工智慧將對人類充滿威脅外,還有一部分精英認為AI有非常大的問題,比如霍金。霍金說人工智慧有可能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霍金去世前特別關心的是劍橋大學的未來研究中心,他說:以往的人類研究歷史發現的真相只有一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愚蠢的歷史,我們能不能反過來想一下人類在什麼時候能夠不愚蠢?所以劍橋大學建立的未來研究中心有一個非常簡單的使命,就是研究人工智慧在未來會不會毀滅人類。

霍金在未來研究中心開幕典禮上講了這樣一段話: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幫助人類消滅疾病、消滅貧困、阻止氣候變化,但也可能產生人們不願意看到的種種後果,包括產生不被人類控制的武器,造成經濟災難和社會動盪。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說:人工智慧的危險大於核武器的危險。人類天生有過度自信的思維陷阱。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對人工智慧充滿擔憂。他說: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到現在還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毫不擔憂。

當然,聽到這樣的觀點,有人不幹了。代表性人物就是李開復。李開復說:赫拉利聳人聽聞,赫拉利只是一個歷史學家,他不懂技術。

李開復認為必須停止煽動人類對於AI的恐慌,而且無用階級這個說法本身是對人的巨大打擊,不可以隨便說人是無用的,有些事情AI無法替代人類。 三、哲學思考和人工智慧未來方向

當我們對人工智慧產生恐懼,問題不能得到解答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出路。這個出路就是哲學思考、人類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正向關係。

全球頂尖科學家和企業家之所以對未來的前景產生不同意見,不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的底層信仰不一樣。

那些預測人類一定會製造出有意識的機器人的專家,他們相信一個非常基本的假設——人類在本質上是機器。如果人類是機器,當然可以建立一個有意識的機器人。

也有人認為機器永遠不會產生意識,不會像人一樣具有思考和情感的能力。

在西方哲學領域,柏拉圖說,人的認知能力分為四個階段:想象、信念、推理、理智的直覺。

第一個階段:想象,就是人的一般幻想、想象,你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象,但實際上不存在。

第二個階段:信念,就是人們一種確定的意見,但是這種信念有時也不一定是“真”的。

第三個階段:推理,就是目前人工智慧可以做到的。透過各種資料與資訊的整合,比人更快更全地得出結論。

第四個階段:理智的直覺,這個能力就是能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不需要前期一步一步的推理判斷,直接得出結論。這個階段是人工智慧無法達到的,只有人類能夠達到。

從哲學的角度講,人工智慧的本質是對人的思維過程的模擬,是人的智慧的物化。因此,儘管人工智慧可以模擬人腦的某些活動,取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的功能,但是,人工智慧決不會成為人類智慧,取代人的意識。

人類信仰的問題以往是哲學家們、神學家們的專利,但是今天的人工智慧把這個問題推到所有人面前,因此,我們就要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畢竟機器是人做出來的,研究人工智慧的初心是機器人能為人類服務。

那些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和生產的人尤其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你是秉持著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在研發和創造人工智慧,因為這會決定人工智慧將來會達到什麼程度,會有怎樣的應用場景。

9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未來,你的職業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