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當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已經變成遇到問題去搜索、吃飯看電影找團購、打車用軟體……

一切操作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都可以實現,人就在網中,企業若還在網外,勢必會格格不入。

首先網際網路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

是我們在雲計算、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等背景下思考企業發展、產品創新、營銷推廣,這將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圈。在《網際網路思維獨孤九劍》一書中,作者將網際網路思維分成了九個方面:使用者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教育機構該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思維”做出改變?

接下來就以上九個方面,做以下幾點思考:

一.使用者思維

網際網路技術的衝擊,現代學校治理的探索,學制、學分、課程體系與評價標準的完善與最佳化……堅守的困惑,抉擇的艱難,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面對如此多的波詭雲譎和氣象萬千。而越是如此,越是需要教育改革者心中培植使用者思維,真正將公眾的需求作為改革的出發點。

“唯一辦事聰明的是裁縫。他每次總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著舊尺碼不放。”蕭伯納昨日的嘲諷,今日再次提醒我們,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每一位教育改革者成為聰明的裁縫。

二.簡約思維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爆炸,使用者的耐心越來越不足。簡約思維,就是專注。在少的部分裡把最重要的東西表達出來。教育機構最重要的,就是教學和服務。同時品牌定位也要專注,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的理由,一個就足夠。

三.極致思維

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服務和使用者體驗做到極致。

用極限思維打造極致的產品。方法論有三條:第一,“需求要抓準”;第二,“自己要逼狠”;第三,“治理要盯緊”。同時好的服務體驗也是營銷。如何在服務中為使用者帶去額外的驚喜,或是提供溢餘的價值,也是值得每個教育機構思考的問題。

四.迭代思維

這裡面有兩個點,“微”和“快”。“微”,要從細微的使用者需求入手,貼近使用者心理,在使用者到場和反饋中逐步改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映,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

這裡的迭代思維,對傳統企業而言,更偏重在迭代的意識,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及時甚至實時關注消費者需求,掌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五.流量思維

“免費是最昂貴的”。網際網路產品大多用免費計謀盡力爭取使用者、鎖定使用者。

網際網路講究流量,流量意味著體量。只要使用者活躍數量到達一定水平,就會開始形成質變,從而帶來商機或價值。注意力經濟時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後面的問題,否則連生活的機會都沒有。

六.社會化思維

從招生開始,教育機構與使用者的連結就建立了。每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圈子,老師經營一個班級,就已經是在經營一個城市相關人群的圈子了,而機構完全可以將其融合,打造成一個大“圈子”。

這樣教育機構就可以在城市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要繼續拓展下去,就需要品牌的力量,將流量進一步轉化,讓圈子在線上開啟,不斷髮揮影響力。有一點要記住,口碑營銷不是自說自話,一定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以使用者的方式和使用者溝通。

七.大資料思維

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時代,企業的營銷計謀應該針對個性化使用者做精準營銷。

小企業也要有大資料。以往我們分析產品的目標使用者更多基於經驗判斷,或者抽樣調查等,而現在標籤使用者屬性時不能僅限於男女、地域、年齡、收入等基礎資訊,更多維度讓資料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大資料的思維會讓我們的產品更加有的放矢,營銷觸及更加精準,呈現的結果也是顯著的。

八.平臺思維九.跨界思維

隨著網際網路和新科技的發展,許多產業的界限變得模糊,網際網路企業的觸角已無孔不入,如零售、圖書、金融、電信、娛樂、交通、媒體等等。攜“使用者”以令諸侯。這些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能夠到場甚至贏得跨界競爭?答案就是:使用者!

他們一方面掌握使用者資料,另一方面又具備使用者思維,自然能夠攜“使用者”以令諸侯。阿里巴巴、騰訊申辦銀行,小米做手機、做電視,都是這樣的道理。

總之網際網路思維需要從網際網路的本質思考,傳統的企業結合網際網路不應是簡單的內容輸出、產品輸出,需要的是觀念從頭到腳輸入,這場變革的決心必須源於領導者,對傳統思維的改變,對新市場新模式的全面擁抱。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小米物聯網整體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