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我們現在雖然仍有焦慮,但數字不會撒謊,中國經濟的潛流仍未停止奔騰。

但如果目光放更長遠,再一個十年之後,或許會發現,最大的轉變,就發生在2020。

從阿里巴巴歷史上

最重要的一封信說起

二十年來,馬雲做過無數演講,也寫過很多信,但他最重要的一封信是寫在2008年,當時的世界,和今天非常相似,中國到美國,都被危機的陰霾所籠蓋。

那一天,2008年7月23日,馬雲向所有阿里巴巴員工,同時也是全世界,發出了那封《冬天的使命》。

馬雲說,“我們準備過冬吧”! 

 “一個偉大的公司絕不僅僅是因為能抓住多少次機會,而是因為能扛過一次又一次的滅頂之災”,“我們不僅不能讓自己倒下,還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客戶”。

隨後,阿里巴巴不但沒有裁員縮編,而且接連推出“烏雲”“狂風”“春雷”三大“援冬”計劃,決通過共同解決管理、資金上的困難,與4000萬中小企業一起過冬。

阿里巴巴的發展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十年後,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媒體評選可以記錄歷史的“四十週年四十封信”,《冬天的使命》入選其中。而此時,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全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這或許就是馬雲為什麼會成功的另一種詮釋。

真正的大企業家,永遠是為“為十年後工作”。面對危機,有人看到的是危險,他們看到的卻是機會。

時隔11年,危機又至

阿里巴巴發出第二封信

美股又雙叒叕[yòu shuāng ruò zhuó]熔斷!

各國印鈔水沝淼㵘[shuǐ zhuǐ miǎo màn]漫灌!

人從眾[rén cóng zhòng yú]都是憂慮!

火炎焱燚[huǒ yán yàn yì]的消費盛況再也不見......

經濟危機要來了?大蕭條要來了?草民們該怎麼辦?脆弱的中小企業該怎麼辦?巨頭們又該怎麼辦?

4月7日,也就是昨天,馬雲的接班人,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花名逍遙子)發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封信:《春天的戰役》。

信中,阿里宣佈,時隔11年再次啟動扶助中小企業的特別行動——“春雷計劃”,以幫助中小企業度過眼前的“危”,找到面向未來的“機”。

2008年馬雲是《冬天的使命》,2020年張勇是《春天的戰役》,其用意可想而知。

張勇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非常時期,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社會經濟生活受到疫情的影響,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面臨著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

因此,“我們必須迅速行動起來”!

張勇在“春雷計劃”中宣佈,阿里巴巴出臺五大方面16項扶助措施,包括外貿升級線上突圍、助力外貿開拓內銷、打造數字化產業帶、智慧網路助農興農、金融支援“再扶一把”。

這也是自救!

呼籲巨頭們都加入到“援冬”中小企業中來

企業家不是預言家。

但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冬天來了,往往是企業家最先知道。而那些最先有所準備的企業,也往往會在度過冬天之後,實現一次脫胎換骨。

幾乎每次危機時刻,都有類似的例子。

比如2000前後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任正非執筆寫下了《華為的冬天》,提醒企業上下要“向死而生”,甚至毅然把旗下最賺錢的安聖電氣賣給了艾默生提前獲得了65億過冬資金。

時隔多年之後,馬雲《冬天的使命》和張勇《春天的戰役》,則體現出網際網路時代企業家在覺悟上的升級換代。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數字平臺經濟體,不但要自救過冬,還對生態中的千萬中小企業負有責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在數字時代再次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繹。面對危機,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不可能獨自奔跑,而必須帶著中小企業一起奔跑。

中國不缺賺錢的企業,但缺真正服務中小企業的企業。

阿里巴巴之所以始終如一的堅持服務中小企業,一方面是出於使命價值觀和初心,但同時也是其商業模式所決定。

沒有了中小企業,也就沒有了阿里巴巴。

事實上,不止是阿里巴巴一家,由於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都堪稱發達的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已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大量的數字企業已經和中國的無數中小企業深度繫結,不可分割,形成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這是中國經濟的幸事,因為這種繫結,高速賓士的數字企業能夠且也必須帶動中小企業一起往前闖,形成一種新型幫扶關係。

而且,這種繫結越來越深,比如,與11年前相比,阿里能為中小企業做的,已經從那時的幫助內貿、移動化轉型,到現在經濟體式的扶助,包括產業帶升級、數字化轉型、助農興農等。

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來說太重要了,中小企業是國家的創新引擎,穩定就業的關鍵,中小企業的興則社會經濟興,這次疫情無論多嚴重,只要中小企業之火不熄滅,則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不滅。

馬雲、張勇和阿里巴巴之所以要舉經濟體之力扶助中小企業,是因為他們很清晰看到了與中小企業的這種血肉關係,從“自發”變成“自覺”,起於初心,也融於了商業模式之中。

阿里已經再響“春雷”了,也希望阿里巴巴之外,會有更多企業、平臺,地方政府等也能從“自發”變成“自覺”,形成合力,高效切實的幫助中小企業,以實現疫情之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說是援冬和幫助中小企業,其實也是自救和自助!在中國經濟這艘大船上,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有格局的企業,總能穿越寒冬。

中國真的能夠“危中尋機”?

在張勇的公開信裡,重點提到了“危中尋機”這個概念。

這也是近期舉國上下都在談論的一個詞,是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的一個詞。

3月10日,領導人在武漢考察時說,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4月1日在浙江,再次表達這一觀點: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

何謂“危”?又何謂“機”?

對於前者,在過去三個月中,十四億中國人已經集體耳聞目睹親身體驗。

它是新冠肺炎帶給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威脅,是被隔離的武漢危城,是千里馳援的刻不容緩,是被按下暫停鍵的國民經濟,是因疫情而困頓的市民生 計生活,是因為境外疫情加劇蔓延而日益增加的疫情輸入風險,是因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而被影響到的中國外貿......

一切都會好起來,武漢也要重啟了!

尤其要注意到,“危中尋機”是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發生新的重大變化,領導人在這次浙江考察時做出的新思考和部署。

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這是一種“機”。

像張勇所說,充分利用阿里巴巴20年來沉澱的商業力量和技術力量,通過一系列硬核舉措,創造新供給、激發新需求、促進新貿易,同時全力推動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企業一起實現數字化的質變與躍升是一種“機”。

鑑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國際分工中所佔比重和地位,中國將在全球防疫和經濟保障中承擔更大責任,扮演更重要角色,這是一種“機”。

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這既是一種安全感,同時也是信心保障,所謂趨利避害,其對全球的資本和產業都具有巨大吸引力,這也是一種“機”。

毫不誇張,危和機確實在同生並存,我們現在雖然仍有焦慮,但數字不會撒謊,中國經濟的潛流仍未停止奔騰。

統計顯示,在投融資領域,國內一季度已披露的擬投資總額較2019年一季度公開投資總額同比增長高達26.96%。

但如果目光放更長遠,再一個十年之後,或許會發現,最大的轉變,就發生在2020。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太良心了!傳檔案這件小事,這款免費APP比微信QQ好用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