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資料和技術,鋪就李寧的新零售之路。

文|王詩琪

編輯|杜博奇

從貨架上拿起鞋,面前的LED螢幕就跳出了同款鞋的簡介;對著攝像頭大笑,商品的價籤就根據你的微笑程度打了個折,實時調價。

雲棲大會上,李寧新零售展區,“微笑打折”吸引了不少人駐足

9月26日,雲棲大會阿里雲新零售門店的展位上,來自李寧的“雲貨架”“微笑打折”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參觀。

李寧真的變了,變潮了,也變“聰明”了。

國際時裝週上“中國李寧”走紅,正在數字化改造的李寧也變得“智慧”。

一個多月前,李寧釋出2019年中報,業績全線飄紅:收入62.55億元,同比上升33%;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7.9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96%。

李寧的經營效率在全面提升:2019年上半年平均存貨週轉天數減少11天至74天;存貨結構中,新品(6個月或以下)佔比提高,新品售罄率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

是什麼讓近30歲的李寧重生?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李寧”

2018年2月,紐約時裝週,“中國李寧”在T臺晃悠一圈,炸了社交媒體,網友驚呼:“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李寧!”

“中國李寧”亮相紐約時裝週

再度回到人們視野,蟄伏已久的李寧打的是有準備之戰。

2017年,愛國影片《戰狼2》橫掃中國影壇,56.83億的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李寧公司尋機而動,迅速跟第三方合作,對消費者需求進行調研。結果發現,越是“90後”,越推崇《戰狼2》。並且,二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認可度更高。

“這說明,消費者對中國的文化、品牌,認知度在提升。”李寧集團資訊科技總監朱遠剛說。

李寧從中看到了機會。

2017年10月,李寧官方公眾號首次打出“中國李寧”,掀起“國潮”。緊接著,“中國李寧”在紐約時裝週一炮而紅。新品首發時,不少人線上搶購、線下排隊。

讓年輕人不止搶AJ,還搶“中國李寧”。這件事,李寧很自豪。

消費者排隊搶李寧的商品

“中國李寧”的走紅,帶給李寧公司更大的啟發是,必須真正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行。

眾所周知,過去因為不懂消費者,李寧跌過“跟頭”。

2012年以前,李寧跟大多數中國運動品牌一樣,以批發為主,與消費者之間隔著好幾層經銷商。當行業寒冬到來,終端銷售不暢,渠道庫存積壓,堵得李寧無法前行,2012年至2014年,3年虧了30多億人民幣。

李寧的轉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12年,從批發向零售轉型,主要舉措是增加自營比例、收集店鋪資料;二是2015年,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數字化零售運營模式的轉變。

朱遠剛認為,要以消費者為導向,核心是在全渠道觸點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快速響應的數字化運營平臺是支撐一切的關鍵。

全渠道意味著線上線下全打通,庫存通、商品通、會員通、營銷通。對李寧這家企業來說,線下的數字化改造至關重要。

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李寧找到了阿里雲。

朱遠剛透露:與阿里雲合作這兩年來,李寧完成了線下數字化門店改造,接下來雙方的重要任務是結合業務中臺、資料中臺的能力,打造一個數字化決策平臺,讓決策自動化。

數字化門店試驗田

李寧的全國7000多家門店,上海世博源店是第一家數字化標杆門店,也是一塊試驗田。從電子貨架、IoT技術、視訊識別到刷臉支付,各類黑科技一應俱全,儼然一個披著服飾店外殼的科技空間。

每天多少人到店,顧客在店內怎麼走,對每個貨架看了多久、回顧幾次……源源不斷的資料匯入後臺的“大腦”,輸出“顧客進店率”“試衣率”“購買轉化率”等關鍵性指標。

這時,經營者就可以直觀地看到——門店的“死角”在哪裡,哪些“爆品”需提前備貨,是不是需要發放更多優惠券吸引顧客到店。

朱遠剛說,過去沒有掌握這些資料,從前端的產品規劃、設計、組貨,到門店終端的運營、配貨、補貨,雖然有簡單的歷史資料支撐,但主要還是靠人的經驗。

現在有了大資料和AI,經營決策不再是“拍腦袋”,效率也極大地提升。

比如,通過消費者洞察,加上商圈、商業體等外部資料,李寧經由“數字大腦”計算出一套最優組貨建議。線下這7000多家門店,不同店的形態、位置、大小都不同,通過“智慧組貨”,實現了店貨匹配。

此外,李寧的設計師可以根據“暢銷品分析”,挖掘出藏在消費者大資料裡的潛在“爆品”。

調補貨是門店的常規動作,過去李寧公司的工作人員每週至少要花一天專門做這件事,如果業務部門繁忙,很可能就被擱置了。而現在,系統每週會定時自動給出調補貨建議,經檢查和確認後,就會自動傳到業務系統,自動執行。李寧一個子公司100家門店規模調補貨的決策動作,最快2小時就搞定。

目前,李寧在全國7000多家門店中,全渠道及數字化店鋪超過1300家,經銷商門店的進銷存資料也可實時迴流。

數字化改造也倒逼著供應鏈端的升級。

今年5月,李寧集團-廣西供應基地正式啟動,具備年產500萬雙運動鞋的能力。這是李寧公司創立近30年來首次自建工廠。朱遠剛透露,不久前,李寧公司與當地政府剛簽訂協議,基地產能還將擴大。

李寧在公司首個自建的工廠內。圖片源自李寧微博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傳統的供應鏈可能在產品的交貨週期方面,沒有辦法支撐我們市場一些變化和需求。特別是需要快速響應的線上業務和一些新業務方面。”朱遠剛說。

新零售不能一蹴而就

現在進入李寧的數字化門店,如果發現看好的商品缺貨,不用遺憾而歸,在店裡的雲貨架下單,可以直接送到家。

別小看這個簡單的舉動。朱遠剛說,它讓線上線下店鋪銷售帶來了額外約5%的增長。

如果沒有線上線下共享庫存,這5%的增長無法實現;如果李寧沒有制定“銷售方和發貨方業績雙計”的激勵措施,這5%的增長也無法實現。

新零售,不止為李寧改善了經營效率,還帶來了更多增量。

但終究是摸著石頭過河,李寧也走過彎路。

比如,數字化門店改造時,李寧曾經嘗試過在門店放塊超大的互動螢幕,可以播放廣告、玩互動遊戲、領取優惠券等。但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最終選擇了更小的螢幕。

李寧公司內部覆盤時總結,傳統行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提供的服務體驗,必須匹配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而不是想當然。

朱遠剛說,對李寧這樣的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關鍵的有兩點:一是整個線下業務、每個環節都要實現數字化,抓取資料後才能有資料決策、模型搭建的動作;二,是一定要匹配自己業務的痛點和需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全部遷移”。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每日有鮮前置倉模式+一小時到家,讓每日優鮮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