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19年海伯利安推出了星際掘金,讓不少使用者斬獲豐厚收益,同時HYN也衝出新高,伴隨著泰坦錢包App功能的近一步完善和最佳化,海伯利安生態宏圖格局也逐步清晰起來,基於可信位置的加密地圖賽道未來充滿無限暢想。

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先來解釋一下宇宙是什麼,先秦時代就有過闡述: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宇”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方位、處所,而是指所有的空間;“宙”已經表示沒有開始、沒有終末的無限時間,“宇宙”已經無限大。

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說起吧,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來演變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達爾文的學說明顯有兩點漏洞:第一,達爾文講生物的“自然選擇”的過程,變異是隨機發生的,物種從低階到高階,從原始單細胞生物,一直到靈長類到人類,但他沒有討論過為什麼物種演化的總體態勢卻是定向的? 第二,達爾文認為適應性越強、越高階的物種,適應性越強,生存力度相應也就越高。可實際上越高階的物種滅絕速度越快,滅絕範圍越廣,這又是達爾文沒有討論的問題。

我們都聽過宇宙進化的大爆炸理論,在150億年以前宇宙尚未爆發的那個“奇點”,它的潛在質量和能量是現有一切自然存在物的總和。

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以亞原子粒子和氫核形態存在的物質即告生成,所謂氫核就是一枚質子,它既是粒子系列的後衍產物,又是原子系列的前導介質,它們作為完整的亞原子粒子系統,構成了宇宙中主要質量的那些處於不同星系的恆星,及其各類變態的膨脹或坍縮天體(黑洞等)。元素週期表中的一號元素氫佔宇宙元素的76%,二號元素氦佔18%,其餘90中佔不到6%,且越來越不穩定;製造核彈的天然元素鈾,就是利用了他的不穩定性。

以太陽系為例,太陽的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他所有行星及星際物質的質量之和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14%。這裡一開始就表明,一切後續物質或物態將會以怎樣大比例的幅度自此衰變下去。

粒子是目前發現的最小物質的組成部分,是最穩定的存在,然後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組成原子,此時的原子相對基本粒子就是不穩定的存在,且基本粒子的總數量和質量一定大於原子;然後原子再化學反應形成各種分子,同樣分子更加不穩定,總質量和資料小於原子;分子在合適的環境下組合成有機大分子及生物大分子;大分子在形成亞細胞及單核初級細胞,細胞在形成多細胞有機體(病毒、原核生物、真核原生生物、植物和動物等),最後演化成人類。

縱觀整個生物史,誕生於38億年前的原始單細胞生物迄今仍然是生存力度最強、質量分佈最廣的生命形態;再看,從原生細胞演變出原核細胞、多細胞融合體乃至低等生物門類,如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等,時間依次逐步加快;及至發展到臨近於脊椎動物的階段,新物種的遞變衍生速度已呈現為某種爆炸式的突現狀態了;從5億7000萬年前的那個著名的寒武紀時代開始,各個物種的新生和衰亡像走馬燈一樣閃爍不定,來去匆匆,令人眼花繚亂;而且,越遲到的物種,登場亮相的姿態越離譜,趨於絕滅的速率也越高。例如:卵生爬行動物的代表恐龍,稱霸地球尚可持續1億6000年左右;然而它的後繼子孫哺乳動物,衍生至今才不過7000萬年至9000萬年,卻已普遍陷入死滅境地。尤其不妙的是,生物進化的絕代佳品—即我們人類,問世以來至多不超過300萬年或500萬年,現在已經明顯表露出衰竭前的過盛危象。

也就是說,在億萬年來已遭滅絕的99%以上的生物品系裡,愈進化的物種淘汰機率愈高、絕種速度愈快,亦即生存力度愈低。何以是“強”者消亡,“弱”者長存?

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表觀現象後面,實際上暗藏著一個“自然選擇偏偏要把最不適於生存的弱化產物層層推出”的單向規定。

比如:高度分化的有機體細胞不能在反向演化為單核初級細胞。這裡說一下癌細胞,癌細胞是人體內高度分化的有機體細胞(神經細胞,淋巴細胞,上皮細胞,腎臟細胞等),由於某種刺激而顯示出了返祖現象,即返回到初級細胞形態,出現無限增殖、可轉化和易轉移等初級細胞的特點,從而破壞正常的細胞組織,最後足以致命。從自然演化的角度說,癌細胞是不可能被治癒的。

印度詩聖泰戈爾說:“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此刻我們不僅思考是身為科學巨壁的達爾文錯了,還是世界在我們有限的認知能力之外?

其實“遞弱化是物演的方向”這就是“自然選擇”的內在本質。

再比如:今年新冠病毒肆虐,在整個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病毒是更初級的存在,人是比病毒更弱化的存在,病毒只需要一點點的活躍度,就能保持起穩定狀態;而人是需要更多的活躍度(空氣,水,事物)才能生存,及保持穩定狀態;所以在病毒面前人已經弱化到不堪一擊,人類只有細化到整個社會結構中,才能抵禦病毒的持續不斷的攻擊。

比人類更早就出現的病毒將永遠與人類共存,也將持續是人類歷史的基本變數及決定因素,一如既往。此刻不由的想起蘇軾的一句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總之,自然演化運動是不可逆的,越高階的物種,越不穩定;越是失穩,只能越活躍,才能維繫其穩定狀態。這就是“遞弱代償”原理:宇宙演運即造成物類衰變,生物進化就導致種系殘弱,文明前行則促進入類危機。

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還是先來解釋一下世界吧,世界中的“世”表示世代、世紀,家世,人世,指時間;“界”表示邊界,地界,眼界,界限,指空間。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詞,專指地球而言。

現在的世界形成之前,太陽已經存在了46億年之久,地球誕生了38億年前,最早的生命可以追朔到35億年前,然後出現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無脊椎動物,植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為,直到最早的人的出現在360萬年前,然後是150萬年前至30萬年前的直立人、之後是生活與距今25萬年至4萬年前的早期智人,最後演化到現在人類。

現在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一步步遷徙到全球各個大陸,人類從動物社會開始走向1萬年前輝煌的母系社會,在8000年前左右轉向父系社會,這才非洲出現了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及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後的4000年前部落向國家轉型,產生了印度文明,猶太教,中國經歷堯舜禹及夏朝。在2100年左右分封制向郡縣制轉型,誕生了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基督教,伊斯蘭教,中國則是東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300年前的封建到民主制度,誕生了西方的資本主義,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

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步驟它可以這樣說,智質透過對於自身類體質性狀的重塑和再造,每一個演動進化步驟都相當於一次生物變異或生物變種:從“猿人”的“動物中級社會”→“舊石器人”的“親緣氏族社會”→“新石器人”的“氏族部落社會”→“青銅器人”的“部落聯盟社會”以及“原始奴隸社會”→“農業人”的“種族、民族國家社會”或“封建專制社會”→“工業化人”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資訊化人”的“民主主義社會”→乃至發展到“後現代化人”的某種“後現代社會”而不止。

智質的表現:“望遠鏡和顯微鏡”是眼的延長;挖掘機和龍門吊是臂的延長;汽車,輪船,火車,飛機是足力的延長;電子計算機是腦力的延長等等,這是個一脈相承的自然躍遷程序,也是人類遠離了動物的基本原因所在。

不妙的是,智質進化完全繼承了體質進化的自然規定,即原始物種的存在度高幹後衍物種,物演進化的穩定度傾向於加速遞減

人類社會文明結構偏偏呈現出變革頻率遞增的動盪特點,例如:原始氏族社會形態(脫胎於動物親緣社會)穩定存續了上百萬年;氏族部落社會頂多存在了幾十萬年;農業文明持續不足一萬年;工業文明從1769年瓦特創造第一部單動式蒸汽機至今不過230餘年;資訊文明的所謂第三次浪潮不到100年;如此狂熱的加速度形勢,想來人工智慧、區塊鏈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大概不出幾十年後就會將我們再度淹沒。

如此激烈的變異和進化,簡直無異於從慢速下滑的緩坡上突然跌入懸崖直墜的死亡深淵。而且,很容易看出,越原始的社會形態越平靜,內部積聚的生存危機因素越少,相應地,總體能量消耗也明顯偏低;反之,越晚近的社會形態越激盪,內部積聚的生存危機因素越多,相應地,總體能量消耗也明顯偏高。

總而言之,經由粒子結構→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單細胞結構→有機體結構→社會結構分佈在這條自然結構化演歷上的能耗越來越高,結構穩定度卻越來越低,其間呈現的反比相關態勢儼如一個線性函式方程一樣的精確無誤。

在8000到1萬年前女媧,伏羲時代,創造了對中華文明產生奠定基石作用的 “巫文化”和“易文化”,原本就是文字出現之前的“親緣氏族社會”在低資訊量前提下的符號思想系統,只是進行生存有關的最迫切的,最重要的:生死追問,生殖追問,時空追問,毫無疑問是古人確定時間和方位的幼稚的、粗糙的最底層的系統;後經黃帝,夏,商,周(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及後人不斷修補完善,不斷適應各自當時社會的吉凶,尊卑需要,即社會越高階,越動盪,憂患越多,需要彌補的越多。

最初的龍馬馱來洛書,神龜帶起河圖;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圖,洛書演變為後天八卦圖,才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再後來演變的六十四卦,及天干地支(庚子年咒語就是出自這裡),占卜,算卦等。都是古人在憂患意識的前提下建立的,其本質都是趨吉避凶,預測生存的確定性。河圖,洛書就是當時的星象圖,相當於現在的GPS和北斗系統,古人由此確立四季及二十四節氣;但現在世界遞弱演化到資訊大爆炸階段,“易經”顯然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只有代償以大資料和區塊鏈才有可能起到預測作用。

三,人在社會中的位置

從狩獵採集型社會,親緣氏族型社會,部落聯盟型社會,原始奴隸社會,封建專制型社會,到現在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及民主主義社會。

社會結構進化簡略圖總體有2個特點:

① 總體在時間的縱座標軸上,顯示出社會結構不斷在劇烈變動,轉型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顯示出社會越來越趨於不穩定性;

② 總體在空間的橫座標軸上,顯示出某種社會形態內部的趨同性和穩定性。

時間的縱座標軸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速。在17世紀以前,知識迭代更新週期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18世紀時,知識更新週期為80~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上個世紀60~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為5~10年,而到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縮短為5年,而進入新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已縮短至2~3年。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速,其實是人類弱化程度不斷加速的過程。

雖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啟新舊世界之間的聯絡,但他的認知並未迭代。直到死前,他都認為他所到達之地是印度,而不是“聖經”中從未提及的新大陸。

空間的橫座標軸舉個例子: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是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型社會,被歐洲稱為中世紀,亦被稱為黑暗時代;在中國則是(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如果個人生活在這個一千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時段是在延續著以往的發展軌跡,在平淡、無奈、沉悶和保守中度過。

社會演化的程序中有少數一些時段,社會進入新的弱化存在形式,人類的生存、生活和思維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原來的軌跡中斷,進入新的軌跡,即人類文明形態發生“轉型”期。

如果你生活在社會演化中的這段劇烈弱化時間段,你只能及時更新迭代,進行知識及認知的代償提升;當新時代的壓路機向你碾壓過來時,如果你不能成為壓路機的一部分,那麼只能成為路的一部分。

例如: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由於紡紗機的技術進步,一名工人將1磅棉花紡成紗線所需的時間,從500小時縮減到3小時。機器生產逐漸替代手工勞動,大批手工業者破產。1779年,一名叫盧德的英國織布工怒砸兩臺織布機,獲得大量工人的支援。他們認為,消滅機器就可以把原來屬於自己的工作拿回來。1811-1813年間,工人們發起聲勢浩大的“盧德運動”,他們衝進紡織廠,搗毀機器裝置。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盧德運動沒能阻止機器代替人力,生產流水線也成了工業社會的標配。

整個宇宙演化的過程是由遞弱代償法則內在規定的,任何一種物質存在形態都是不能選擇的,也沒有選擇的餘地,在一路單方向的、弱化的演化路程上,只有持續不斷的更新迭代認知以代償失去的穩定性。

毫無疑問,太陽還能存在50億年,並且不斷膨脹,再過10億年,地球徹底不適合生存,整個世界也將不復存在;現在的世界正在飛速發展,我們要去向哪裡?

當今世界因全球化緊密聯絡在一起,但整個人類群體看起來似乎還是有點搖搖欲墜,應運而生的區塊鏈,在新的大規模協作的時代,是否能夠補償整個人類的失穩狀態?

如果區塊鏈僅僅做那些點對點的交易,或者所謂的金融及其衍生品,在整個大尺度的宇宙演化序列中,對人類的代償貢獻微乎其微;在整個演化中最重要的只有時間和空間,人類的一切基於時間和空間(位置 )的活動均應該被記錄,被分析,被最佳化,被預測,以維繫整個人類的失穩狀態。

被給予厚望的區塊鏈中有沒有一個能夠代償人類的持續弱化,有很大的可能是基於時間和空間(地理位置)的去中心化地圖hyn,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海伯利安公鏈HYN與星際掘金 #去中心化地圖 #海伯利安羅凱 #Hyperion #泰坦錢包

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全球智慧倉儲物流自動化行業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