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首先,討論一下網際網路生態的問題,每天大家都看到很多關於網際網路生態的觀點和評論,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所理解的網際網路生態的內在邏輯。

以交易為核心 ▼

首先,如何達成「交易」是整個生態的核心。換言之,所有的生態活動應該最終指向交易。2013 年,這個觀點爭論挺大的,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網際網路是流量為王,以流量為核心。但現在認可我這個觀點的人越來越多了。

那麼,哪些是交易呢?在我的理論框架中廣告不屬於交易。我認為,交易可分為這三大類:實物交易、服務交易和金融交易。金融雖然也是服務的一種,但是因為金融業的盈利模式和風險控制和一般的服務很不一樣,並且受到嚴格監管,所以我把它單列出來。

1、實物交易也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線下交易,比如一家汽車製造廠商,找新浪做廣告,然後指向線下賣車交易;另一種我們談論更多的、跟網際網路有關的方式是電商。

2、服務也分線上和線下。現已盈利的線上服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遊戲,另一種是交友或者是婚戀。線下服務就是現在最火的 O2O 服務。

而實現交易有一個巨大的壁壘,就是資訊。交易本身附帶著大量的資訊,資訊的豐裕凸顯出注意力的價值。為了達成特定交易,就需要獲得使用者的注意力,就必須通過“導流”,所以,資訊的導流對於交易的最終達成至關重要。

就像一個水庫的導流,導流首先要有水庫,然後要有渠道。資訊的導流也是一樣的,既要有「人群」,還要有「渠道」。

以人群為基礎 ▼

人群有四種分類:

1、全人群,即所有人都要使用。比如谷歌在評價新專案的時候,會依據「牙刷原則」,即公司做出來的產品,能夠讓全世界一半的人每天使用兩次。這意味著,Google 將自己產品定位於全人群。

3、線上社群,就是使用者根據自身興趣或者特點,而形成的各種線上社群。

4、線下社群。我們家小區裡好多的朋友,就是通過微信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形成線下社群。了解了不同的人群之後,我們就要考慮通過哪些渠道將這些人群導向交易。

以渠道為紐帶 ▼

渠道有三種方式:

1、使用者主動模式,是指使用者自己主動去尋找資訊,也就是「搜尋模式」。百度和谷歌都是成功的通過全人群的搜尋導向交易的商業模式。

2、使用者被動模式,就是交易資訊並不是使用者有意識想要的,而是不經意間被推送的。最傳統使用者被動模式的就是廣告。另一種使用者被動模式是「導購」。現在出現了大量的垂直導購網站,最火的比如母嬰系列導購網站,就是通過向媽媽們推薦給小孩和媽媽自身需要的產品,將流量導給電商,從而收取佣金或廣告費。

(1)導購模式先將線上線下的人群進行縱橫的分類。可以依據人所處的不同生命階段來將人群進行垂直分類;也可以對人群進行橫向分類,比如說愛好旅遊的人群、打Golf的人群。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做線上社群都需要對人群進行重度細分。

(2) 然後形成渠道內容。有三種內容形成的方式:UGC(User-generatedContent, 使用者生成內容),這是大量傳統社群使用的方式;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達人推薦內容),這種方式是以達人為主導,比如說窮遊網;但我我認為未來一定會走到DGC(Data-generatedContent,數字匹配內容)模式,通過人群資訊的採集來匹配平臺自由資料庫,以生成使用者所需內容。

3、使用者互動平臺。它通過使用者參與來形成一個廣泛互動的交流平臺,連線人群端和交易端。這是傳統制造業能成功升級的關鍵所在。通過打造一個使用者互動參與的平臺,將人群需求與生產能力連線起來,打通從人群到交易的整個過程。雖然目前已出現了一些企業級的互動平臺,如小米,但非常可惜的是,市場仍然缺乏一個平臺級應用,一個可以適用於各類公司及場景、可以定製的使用者互動參與平臺。

基本執行機制 ▼

我們下面進一步來說明人群、渠道和交易這三者之間的執行機制。一般來說,一個交易是從人群的需求開始,通過渠道的資訊導引,最終到交易端的交易完成,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從資訊到交易的交易促成機制。

另外,在交易完成之後,交易資訊、渠道資訊及其交易體驗會返回來影響人群端的行為,這個過程叫做資訊反饋機制。在這兩個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會形成大量的資料,在資料層形成人群、渠道和交易端的有機融合。

關鍵與趨勢 ▼

面對人群端、渠道端、交易端的眾多應用,如何評價是否是一個好的應用,處於不同環節應用的成功關鍵是什麼?我認為,做人群的產品一定要實現「高頻」,做渠道的追求「精準」,做交易場景的追求「便捷」。目前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已有這樣的基因代表:人群端的基因代表是騰訊,渠道端的基因代表是百度,交易端是阿里。BAT 各佔一頭,他們把自己的環節經營好了,就能做到的千億級以上的公司。

如何做好這些不同型別的應用?做人群端的,關鍵是要懂得人性,做渠道端的關鍵認識到資料的重要性,做交易端的關鍵是設計使用者友好的場景來促成交易和支付。

各端應用的收入模式是什麼?人群端主要是靠廣告及增值服務,渠道主要是靠廣告、佣金和導流費用,只有交易端能夠形成利潤。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在整個生態裡面,如果沒有交易環節,整個生態就沒有收入。而在人群端和渠道端實現的收入,本質上說都是交易利潤分配的。

換句話說,在交易端能夠賺 1 元錢,才可能有機會分給渠道 2 角錢,分給人群 3 角錢,但如果沒有在交易端賺的 1 元,前面環節是無法獲得收入的,整個生態就會崩潰。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所有的產品最終必須指向交易的原因。

未來做人群的,最核心的就是要了解使用者的模糊需求,即使使用者不主動提出需求,但是公司仍然能知道。例如通過人群畫像、通過資料採集的各種方式,能夠分辨出使用者的模糊需求,然後在渠道端把不同人群的資訊給融合起來,達到資料鏈匹配,最終導向柔性生產。我覺得這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

現在很多人都說以後若沒有技術,估計很難創業了。我覺得大家都有創業機會,做人群的人,未必需要有很多技術,但一定是有情懷的人,比如文青就是很有情懷的一類人;但如果做渠道和資料,最好是工程師,最好懂技術;而做交易的可能是個商人,有商人的特質。

比如 BAT,做微信的張小龍確實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李彥巨集就是一個工程師。馬雲肯定是一個商人,能細緻地考慮並安排好各個方面的利益關係。所以,大家都有機會,只不過要挑適合你們做的事情。

「網際網路+」下的產業鏈整合 ▼

剛才我講的是一個二維層面的狀況,未來我們需要從立體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就是不僅從一個簡單的端,而是從一個層面來考慮。

在人群層,我們最重要的考慮是,做的產品能多大程度聚合社群。在全人群的空間裡面,每個人或者人群都是一個資訊採集點,這個人不僅是指自然人,也可以是公司,是法人。這些人和人群會有大量的行為和資訊,我們需要把他們聚合在某一個社群裡面。

舉個簡單例子,許多人都喜歡旅遊,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這些喜歡旅遊的人給聚合在一起?這就需要有一幫有情懷的人,通過一些講故事的方法,將這樣的社群聚合並構建好。在有了社群后,我們就可以採集到各種各樣的資訊,並進行資料畫像,然後這些資訊就會歸結到渠道層,以進一步進行大資料的融合。

大資料融合的關鍵是,在這個社群,或許只能採集到一部分資訊。而另一個社群裡,也許能採集到另一部分資訊,這兩部分資訊一疊加起來就可能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資料點,就可以拿來促成交易了。在資料層融合了很多大資料之後,就可以指向下面的很多具體交易。

有了大資料融合的支援,未來的產業鏈整合可能完全不同於傳統方法。以前產業鏈的整合都是這麼做的:比如說我是賣輪胎的,為了把輪胎做好,我就去買一個橡膠廠,這就是縱向的業務整合。另一種整合是比如我在深圳做超市的,看到東莞也有做超市的,就把它合併了,這種是橫向的業務鏈條整合。

而未來可能未必如此。在未來,也許會將賣汽車、賣豪宅、賣高階的醫療產品,這三個原本非常不相關的業務放在一個集團裡面。因為當這個集團掌握了大量高淨值人群的核心資料,就可以通過這個資料點來對映可以由這個資料點所涵蓋的各種業務,以此進行產業鏈整合。這不再是以前所說的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而是要進一步考慮資料層對映下來的資料「融合效應」和「溢位效應」。

所謂溢位效應是指,我賣豪車的可能有一堆高淨值人群的資料,我有這堆資料之後,下一步的擴充套件不僅僅是開更多的 4S 店,我還有可能會買一家高階醫院,專門來服務這些人群。並且我知道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還可以跟房地產商合作,根據這些人的具體偏好來做設計產品。

所以在未來,產業鏈整合的制高點其實是資料歸結點的控制。你控制了多少資料,就意味著你可以整合多少產業鏈。所以,資訊採集點的鋪設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現在,我們資料採集點的鋪設做得還不夠好,但其實這也給大家留下了巨大的創業空間。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有一個好辦法,能採集不同的資訊,並且聚集起來,這絕對是一門好生意,會吸引到很多投資。

根本原則 ▼

講完了網際網路生態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評估公司價值的根本原則:站在哪裡,朝哪個方向,離什麼交易最近。

「站在哪裡」是指,所做的是人群端,渠道端,還是交易端。公司是站在什麼細分市場裡面做什麼樣的事情。

「朝哪個方向」是指朝向哪個具體的交易,應該跟誰合作才能夠讓交易能夠最快的促成。

「離什麼交易」是指所朝向的交易的市場規模。我們要看所指向的交易是十億的市場規模,還是萬億的市場規模。還要判斷這個交易是高毛利還是低毛利,是一個很累的交易還是一個很簡單的交易。所以離什麼樣的交易最近非常重要。

「最近」是一個關鍵詞,我們在網際網路思維裡面,經常會聽到「唯快不破」,「唯快不破」以前更多談的是速度上的迭代。但什麼是最快的,直線是最快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如何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實現閉環,就是要找了一個好的方式,離所需要的交易最近。

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

基於我們以上對網際網路生態的理解,如何提升我們的財務分析能力呢?我舉幾個例子,這是 2013 年年報,這是最新的季報。去哪兒去年虧了 1.9 個億,今年一個季度就虧了 4.2 個億。優酷、京東、微博也是鉅虧。很不幸,我們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虧損,那該怎麼看?是公司盈利能力不行,還是公司其實不錯,但我們的財務資訊有重大缺陷,沒辦法去體現它的價值?如果是後一個原因,我們就改變和提高我們的方法,發掘公司價值。

網路效應 ▼

傳統的許多行業是線性關係。但網際網路平臺公司是另一種形式,存在網路效應。平臺公司通常有超過兩邊的市場。舉一個雙邊市場的例子,比如淘寶就連線了賣家和買家。

網路效應是指某一個單位增加,會引起其它單位的增加。舉個例子,比如微信,越多人用微信,就有更多的人會使用,這就是一種「同邊網路效應」。另外還有一種網路效應,當買家越多,就會有更多的賣家出現,接著就會有更多的買家,這種被稱為「跨邊網路效應」。無論是同邊網路效應,還是跨邊網路效應,都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財務目標 ▼

有了對網際網路平臺的一點基本知識後,我們來談一下財務分析。首先談財務目標。一家公司一定是有財務目標的,網際網路公司和傳統公司的財務目標有極大的不同。比如我要投資做一家髮廊或小賣鋪,第一句話我就會問,什麼時候回本?什麼時候開始賺錢?傳統行業追求的是「短期贏利」。

網際網路公司不一樣,網際網路追求的是「我要活著」。因為在每一個細分領域,往往不會有超過兩家公司,「贏家通吃」。傳統市場就好多了,能允許多方共同分享。如空調就有格力、長虹、奧克斯等等。既然財務目標不一樣,那麼我們做財務分析也就不一樣,對於一家公司估值的方式也不一致了。

以「去哪兒」為例 ▼

接下來我來講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財務分析的具體方法。我們以「去哪兒」公司為例,這個公司的盈利情況很差,其財報顯示,2011 年虧損了 4100 萬,2012 年虧損 7500 百萬,2013 年是虧損 1.5 個億,就是說這家公司虧的越來越多。

「收入結構」決定贏利模式 ▼

我們第一步是看收入結構,收入結構決定贏利模式。去哪兒最大的一塊叫 P4P 收入,即使用者每點選一次去哪兒網的點選,去哪兒就會收取旅遊服務提供商一定比例的費用。所以本質上,去哪兒是一個廣告公司,它就是導流量的。剛有同學跟我說它跟攜程很像,我們再看攜程,攜程賺的是酒店預訂和機票預訂,它賺的是佣金。去哪兒賣的是廣告,攜程賺的是佣金,這顯然是不一樣的。

去哪兒把這種模式稱為比價搜尋平臺,來收取點選服務費,這跟百度很像。攜程實際上是把線下的旅行社搬到了線上了,將原來要線下填單子或者靠打電話訂機票的服務方式,改變為線上買機票訂旅館,所以攜程仍然是以傳統的旅行社模式來賺錢。所以我們不分析這個結構的話,有可能以為他們是一樣的,其實他們的核心是完全不同的。

「成本結構」決定平臺延展性 ▼

我們第二步是看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平臺延展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如果固定成本比較高,那就意味著平臺的延展性比較好,收入越增長,毛利率就越高。簡單點說,我如果投了一筆錢進去,再也不需要投錢,那麼我多賣一個人,我的平均成本就會更低一點,毛利率就更高一點。平臺延展性對一家公司能夠持續,並且對某些不可預料的爆發點能作出快速反應,有決定意義。

從圖 7 看出,優酷的收入在 2011 年到 2012 年收入增加了 100%,但寬頻成本增加了 61.5%,所以寬頻成本的固定性很強,而內容成本增加了 203.3%,所以內容成本的變動性很強。

進一步講,如果我們要給優酷提建議,那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變動成本增速遠高於收入增速。如果你們去一家公司做盡調,要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分析清楚,看它的平臺延展性怎麼樣。總成本一定,固定成本比例越高的話,延展性就越好。

調整毛利率 ▼

會計有一個重要原則叫配比原則,就是收入和成本要匹配,若公司一年發生100萬的收入,要弄清楚需要多少成本以匹配。但是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和傳統公司的成本配比是不一樣的,我們對毛利的概念就要去拓展一下。

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為了達成交易,引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你的使用者數量和收入往往是和你的營銷費用緊密相關的。如果哪一天營銷費用下降了,使用者數也跟著下降,根據配比原則,由於是用營銷費用來驅動收入,那麼營銷費用就應該進入毛利率的計算中。傳統的毛利率計算方法是收入減去成本,除以收入,我們發展出了一個指標叫做「調整後毛利」,即收入在減去成本後,還要再減去營銷費用,除以收入。

我們來對比去哪兒和攜程(見圖 8)。去哪兒的調整前毛利率在 80% 以上,高於攜程的毛利率。但調整後發現,攜程的毛利率都在在 50% 以上,而去哪兒只有 30% 多,從這個指標我們可以看出去哪兒較攜程要差一些。這說明去哪兒需要大量的流量購買來實現交易,而攜程整體競爭力更高。

網路效應的計量 ▼

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指標來計算網路效應。

1、單位活躍使用者價值(營業收入/活躍使用者總數):它體現的是單位活躍使用者帶來的收入,網路效益越好的話,它使用者價值就應該越高。

2、使用者活躍度(活躍使用者數/使用者總數):體現的是總使用者中活躍使用者所佔的比率,如果是一個好的平臺,這個指標肯定要更高一些。

3、單位營銷效果(使用者總數/(營業成本+營銷費用)):就是我每花一塊錢能帶來幾個使用者。在極端情況下,我什麼錢都不用花,使用者就紛紛而來,我們把這種流量叫做自然流量,不然的話我就要購買流量,就要做營銷了。我們要拿使用者總數除以我們所有的投入,即營銷費用加上營業成本。

分解模型 ▼

我自己做了一個指標,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人在用,叫做「投入毛利率」(調整後毛利/(營業成本+營銷費用))。資產負債表在網際網路公司不好用,因為它每有一塊錢都要用掉,用掉了還不能確認為別的資產。比方說現在投了 500萬 進來,我這 500 萬拿來買車了,我就有 500 萬資產,但我用來招了一堆人來寫程式碼,我就 1 分錢資產都剩不下,但我確實投了 500 萬。

因為它最終形成的資產可能非常的小,但投入可能非常的大,所以資產負債表就不好用了。因此,我們在考慮一家公司實際的經營業績的時候,應該考慮它是投入多少,投入能帶來多少毛利。所以我發展出了「投入毛利率」的概念,而不是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或者所有者權益。

見圖 9,投入毛利率可以分解成四個指標,它等於調整後毛利率,乘以單位活躍使用者價值,乘以使用者活躍度,乘以單位營銷效果。

見圖 10,根據去哪兒 2010 年到 2013 年的資料,調整後毛利率從 44.8% 現在提升到了 2013 年的 53%,這好像跟我們一開始看財務報表的感覺不太一樣,我們之前看到的財務情況是越來越差。但其實我們分析越來越差的原因是加大研發,還有一部分股權溢價之後記錄到了管理費用,後者是一次性的。在我們進行調整後,發現其實這家公司的狀況是越來越好了。所以研究公司,用什麼角度來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在將這個調整後毛利率分解後,我們發現去哪兒最重要的改進是單位活躍使用者價值提升了。2010 年的時候,單位活躍使用者才花 9.8 元,2013 年花了 14.6 元,這個很好。但是單位營銷效果越來越差了。2010 年的時候花 1 元錢還能帶來 0.84 個人,2013 年我只能帶來一個 0.52 個人,這說明該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流量越來越貴了。

下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根據上述分析來給去哪兒提一個建議?我個人覺得,其實去哪兒稍微提高使用者活躍度是不是比較簡單,我個人不太喜歡去哪兒,我覺得第一是客服確實太差,第二是裡面報價太混亂,所以很多人用完一次就不用了。去哪兒如果能夠將使用者留住,將使用者活躍度提升 30%,那麼利潤就會提升 50%,那多好了。

一個好的財務分析方法,第一能夠用一種新的角度看一家公司的報表;第二,我們是要發現他公司價值增長的原因在哪;第三,為公司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調整研發費用 ▼

此外研發費用也是一個問題。財務會計有一個缺陷,為什麼買一輛車可以說是資產,但找人寫程式碼就是費用?這種道理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是站不住腳的。我們要考慮,能不能用某種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將支出的研發費用調整為資產?根據多年的會計、金融的研究,大家都覺得研發費用應先資本化,後費用化。我們先把過去三年所有的研發費用資本化,然後再攤銷,其實更符合公司價值。

見圖 11,資料顯示去哪兒原來 2010 年虧損了 4100 百萬,2012 年虧損 7500 百萬,2013 年是虧損 1.5 個億。但如果我們調整了去哪兒研發費用後發現,2012 年公司其實是贏利 1190 萬,2013 年就虧了 3000 萬左右。這個虧損主要是因為公司 2013 年上市,高管手上所持有的股份溢價,計入了管理費用而造成的。這家公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並非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每一年都虧損,並且虧損越來越大。

公司在生態圈中的地位 ▼

從財務報表中,我們還可以分析出公司在生態圈中所處的地位。如果公司在生態圈裡是有話語權的,最簡單的是公司能欠別人錢,別人不欠公司錢。如果別人誰都能欠公司的錢,公司什麼錢都收不回來,那確實沒有江湖地位。公司的應收賬款比較小,其話語權就比較大;若應付賬款比較小,則話語權就比較小。

2012 年,去哪兒無法預收別人的錢;但是攜程每做 1 元錢生意,就要預收 3 分錢,有預收款說明很不錯。2013 年,去哪兒做 1 元錢生意,別人會拖欠它 2 角錢,攜程則預收別人 9 分錢。去哪兒基本不拖欠別人的錢,但 2012 年攜程每做 1 元錢的生意就能拖欠別人 0.12 元,2013 年可以拖欠別人 0.23 元。總體來說,攜程在整個生態圈裡的話語權是要高於去哪兒。

我們小結一下:第一,去哪兒大量的流量都是買來的,調整後的毛利率是遠低於攜程的。第二,通過應收應付的分析,去哪兒在生態圈裡面的話語權也很差。

投資與平臺佈局 ▼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公司的投資與平臺佈局。通過從年報中看到一家公司的子公司和關聯方情況,從而了解其平臺佈局。我們可以分析出它的子公司和關聯方是提供流量還是提供收入。

去哪兒的子公司都是提供技術和廣告服務的,能帶來收入,但不能帶來流量。像去哪兒這樣的公司,是別人實現交易的通道,它肯定要找一個流量靠山。財報顯示,它最大的關聯方就是百度,其 51% 的流量都來自於百度,並且百度收購了它大量的股票,還經常對其提供低息借款。

我們由此分析出,去哪兒在整個產業佈局的戰略很明確,公司通過建立一堆收入型的、小環的子公司,為本公司提供收入,然後再去找一個關聯方——百度來提供流量。可以看出,去哪兒的整體戰略目標就是做別的大流量平臺(百度)的一環。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千萬使用者預約5G,那5G套餐多少錢一個月?什麼時候發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