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我的原始文章基於ASML所做的一些工作,並且使我得以擴充套件和釋出。基本上,對於所有領先的邏輯生產商,他們所做的是將節點數與接觸式多邊形間距( ContactedPoly Pitch:CPP)乘以最小金屬間距(Minimum Metal Pitch:MMP)得出的曲線擬合結果可用於以一致的方式為製程分配節點號方法。最初計算EN的方法的問題在於,縮放開始過渡到包括軌道高度(Track Height:TH)和單擴散對雙擴散中斷( Single versusDouble Diffusion Break)。最終,我採用了基於Intel指標的60%的兩個輸入NAND單元和40%的掃描觸發器( Scanned FlipFlop)單元的加權平均值,以每平方毫米數百萬個電晶體的密度採用了電晶體。生成的數字可以更完全地捕獲邏輯縮放,但與人們習慣的節點不同。

如果您看一下當今邏輯晶圓廠的現狀,則有兩家代工廠商——三星和臺積電,以及一個IDM——英特爾,後者仍在追求邏輯技術的最先進水平。而代工廠遵循的是65nm,40nm,28nm,20nm,16nm / 14nm,10nm,7nm,5nm和3nm的“代工廠”節點路線圖。另一方面,英特爾保留了更為經典的節點順序,分別為65nm,45nm,32nm,22nm,14nm,10、7nm和5nm。此外,由於Intel的節點到節點的縮放比例通常比代工廠要大,因此節點名稱不再對齊。

考慮到之前發生的這種情況,我可以透過繪製節點與電晶體密度的關係來使EN復活。我決定將TSMC用作基線,因為它們是明顯的邏輯密度領導者,我將TSMC的節點從28nm擴充套件到預計的1.5nm,並繪製了節點與電晶體密度的關係曲線,並擬合了一條曲線,見圖1。

圖1. TSMC節點與電晶體密度。

圖1中的曲線擬合具有0.9879的出色R平方值。使用曲線擬合方程式,我可以獲取Intel節點並根據TSMC的節點縮放比例(EN)生成節點編號。

臺積電宣佈透過3nm節點改善時序和密度。假設臺積電在新節點上保持兩年的節奏,並且繼續像5nm和3nm節點那樣一代又一代地縮小,我們可以將電晶體的密度相對於節點的投影預測為1.5nm。

英特爾已經提供了有關7nm時序和密度改進的指南,然後我們假定英特爾以兩年的節奏恢復,並且縮小2倍(與7nm相同),併為英特爾預測電晶體密度。我要在這裡指出,英特爾用了3年的時間才使14nm投入生產,花費了5年的時間才使10nm投入生產,而現在正朝著3-4年的7nm方向發展。因此,我認為這是英特爾的進取路線圖。

圖2提供了我們針對臺積電(TSMC)的逐年節點和針對英特爾的節點(EN)以及逐年(EN)的路線圖。

圖2. TSMC和英特爾節點路線圖。

我們預計英特爾的7nm節點的EN值為4.1nm(介於TSMC 5nm和3nm節點之間),英特爾5nm節點的EN值為2.4nm(介於TSMC 3nm和2nm節點之間)。如果每代縮小2倍,則Intel 3nm節點的EN值可以達到1.3nm或略好於TSMC的1.5nm。當然,這前提是intel可以以比過去更快的速度執行2倍的收縮。

英特爾的這一發展路線圖雖然積極進取,但至少在十年中期之前,他們一直在與臺積電競爭。

該路線圖完全基於密度,並且英特爾產品通常要求比大多數臺積電客戶更高的效能。盡我們所能對英特爾和臺積電的效能進行基準測試,我們相信英特爾10SF在臺積電7nm方面具有競爭力。我希望英特爾7奈米能夠與臺積電3奈米競爭,英特爾5奈米能夠與臺積電2奈米競爭。

如果英特爾正在閱讀此文,我建議他們可以幫每個人一個忙,將7nm重新命名為4nm,將5nm重新命名為2.5nm,這樣它們在命名過程上與其他邏輯領導者相比將更加一致。

總之,該分析提供了一種將Intel節點轉換為等效的TSMC節點的方法,並提供了兩家公司到2020年代後期的路線圖。即使執行積極,英特爾也可能會在最好的情況下與臺積電(TSMC)競爭,甚至可能拖延到十年中期。

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連蘋果都在造車,價效比之王「小米」憑什麼不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