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貪婪我恐懼,他人恐懼我貪婪。
汽車行業最近特別熱鬧,呈現出扎堆造車的態勢。尤其是中國,湧現出一大堆智慧電動車企業,大體來看分為三類:創業型的蔚來、威馬、小鵬;上汽這類傳統車企轉型;網際網路巨頭與車企合作造車。
近期的三個熱門選手,百度已經官宣造車了,阿里巴巴與上汽聯手推出智己,小米羞羞答答的,大機率最後也會宣佈造車。
放眼全球市場,大家最關注的就是蘋果已經決定造車了。估計這也是推動國內一眾勢力扎堆造車的催化劑。
當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時,往往也就到泡沫期了。
不是說後來者就一定沒有機會,但如果失去了先發優勢,對後來者的實力要求就特別高了。
蘋果就是一個典型,很多東西都不是蘋果首先使用的,但卻是用得最好的。為什麼,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蘋果“壕無人性”。賬戶裡趴著的一萬多億現金,是蘋果最大的底氣。當蘋果宣佈要造車的時候,無論特斯拉還是歐洲的大眾等汽車巨頭,都很重視。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蘋果有錢有人。
小米、百度的現金儲備在百億量級,與蘋果存在數量級的差距。這就會帶來一個根本的不同,同樣是造車,別人一年可以投入1000億,你一年能拿出多少錢。別人可以組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團隊,你有多少人。
要知道,汽車可是一個異常燒錢的行業。如果每年投入幾十億,弄一個幾百人的團隊,就要造車。在幾年前的探索期還可以,但現在智慧電動汽車市場已經明顯進入了異常激烈的“陣地戰”階段,彈藥量太少根本就無法形成像樣的戰鬥力。
此外,不掌握關鍵領域,如果還是陷入低附加值的汽車組裝廠,意義不大。這就像再造一個聯想,對於幾十年前的中國有價值,但對現在的中國,“缺芯少魂”的組裝廠價值相當有限,資本市場也不會認可你,看看現在聯想的市值就知道了。
對於智慧電動車而言,電池和自動駕駛是兩個最關鍵的領域,其中自動駕駛是視覺系統+車載晶片+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構成的統一整體,也就是感知+決策+執行一體化。
與其造整車,不如在上面的某個關鍵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利潤不一定比造整車少。
那麼是進軍電池還是自動駕駛?
電池是寧德時代、LG、松下的天下,即使是特斯拉也都是外購的,其他汽車新勢力也基本是外購。如果自己要生產電池,先不說技術儲備跟不上,電池廠也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領域,動不動就要投入幾百億進去擴充產能,幾年才見成效。現在電池三巨頭都在重金擴建電池產能,幾年後格局就基本穩定了。要在電池上做文章,汽車新勢力基本沒戲了。
下面來看自動駕駛系統,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倒是早早就佈局了,這可以作為其一個重要的抓手。但是,自動駕駛不僅僅有軟體,車載晶片提供的算力以及視覺系統也很關鍵,而且這是一體的。百度只是在控制軟體領域有優勢,在晶片和感知硬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基本是空白。
再看看小米,電池、視覺系統、車載晶片、自動駕駛控制系統,佔哪一樣?我很好奇,小米要造車,從哪裡下手呢?所有核心部件都外購,最後再找個代工廠組裝,自己做供應鏈管理?
相比而言,我更看好一直堅持不造車的華為。尤其是華為重點進攻鐳射雷達,我覺得很有戲。
第一次聽說華為研發鐳射雷達,我覺得沒什麼,但是有一條訊息震撼了我——華為有1萬多人研發鐳射雷達技術。
恩,這很華為。
一萬多人啊,而且現在鐳射雷達還沒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不用在工廠、供應鏈、銷售等領域配備太多人。這一萬多人,大部分都是研發人員。
大家也許對1萬人沒什麼概念,我們來對比下其他造車新勢力。現在炙手可熱的蔚來、威馬、小鵬員工都不到1萬,這裡面有大部分都分佈在生產線、供應鏈管理、營銷、售後方面,真正投入研發的估計不會超過5000人,而且這部分研發人員還分佈在諸多領域。即使是自動駕駛這種核心領域,相信造車新勢力的研發人員不會超過3000人。
聚焦到一個城牆口,以數倍於敵的彈藥量撕開一個口子,然後大部隊湧入攻城略地,是華為常用的戰略。
那麼,為什麼選定鐳射雷達作為那個堆積彈藥的“城牆口”呢?
華為選定鐳射雷達這個領域,雖然有點冒險,但一旦成功,意義絕對不亞於造整車。
如何評價國內智慧汽車廠商的價值,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能不能對特斯拉形成威脅。相比於再出一個整車廠商分享特斯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市場份額,華為的鐳射雷達將有可能是刺入特斯拉心臟的那柄尖刀。
特斯拉的殺手鐧是什麼?自動駕駛,這也是資本市場給特斯拉按照科技公司估值而不是傳統汽車公司估值的關鍵。
對於自動駕駛這個大方向,大家是沒什麼分歧的。但是,如何實現自動駕駛,現在是有很明顯的分歧的,主要就在於是要不要用鐳射雷達。
現在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派,主張用攝像頭主導+毫米波雷達用於環境感知,堅持不用鐳射雷達;另一派主張用鐳射雷達。
尤其是馬斯克,對鐳射雷達“嗤之以鼻”。
是因為鐳射雷達不好麼?絕對不是,是因為鐳射雷達太貴了。馬斯克其實沒得選。因為現在鐳射雷達的成本就是降不下來,成本降不了汽車價格就沒法往下壓,特斯拉就只能是富人的玩具,無法規模化。
馬斯克給特斯拉定的自動駕駛路線,是用攝像頭主導+毫米波雷達輔助,用AI技術不斷提升環境感知精度。其核心邏輯是:短期來看,這套方案足夠便宜,可以商用,這在L4以下級別的輔助價值已經夠用了;長期來看,押寶AI系統的自學習能力,意圖透過不斷的資料訓練來提升系統準確性,進而達到L5的完全自動駕駛。
這個路線的缺點或者說風險也很明顯。太技術的東西我們也說不清楚,來看看大佬的觀點吧。
在自動駕駛領域,誰做得最早,技術最厲害?谷歌的Waymo。
Waymo執行長約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在接受德國《經理人》雜誌採訪時說,Waymo研發的是“完全自動駕駛系統”,而特斯拉則提供了“較為出色的駕駛輔助系統”,兩家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聚焦的並不是同一件事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在Waymo看來,特斯拉的技術路線有個天花板,只能作為輔助駕駛,也就是隻能止步於L4,到不了L5。Waymo的CEO科拉菲克說得很明白,“如果你只是進一步開發一套駕駛輔助系統,直到有一天你就能神奇地跳轉到全自動駕駛系統,這是一種誤解。”也就是說,馬斯克關於自動駕駛的核心邏輯很可能是錯的。
與特斯拉不同,Waymo就是鐳射雷達派。在Waymo釋出的第五代無人車平臺Waymo Driver,就用上了鐳射雷達,這也是其核心部件。
就技術性能來說,鐳射雷達甩攝像頭幾條街。
更關鍵的是,鐳射雷達能實現3D空間建模,而攝像頭是不行的。也就是說在鐳射雷達“眼裡”的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攝像頭“眼裡”的世界卻只能停留在二維層面。這就是一個異常關鍵的區別。而且,鐳射雷達可以透過高精度資料,降低對AI演算法的要求。我一直覺得,目前以深度學習為主的這波AI技術,是存在天花板的,單靠AI技術,是很難放心把方向盤完全交給自動駕駛系統。這也是為什麼Waymo的CEO認為不能從現在的系統“突然神奇跳轉到全自動駕駛”的原因。
對於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最大的風險就是選錯技術路線。一旦發現自己走錯了,掉頭往往就來不及了。如何把特斯拉挑落馬下,靠常規的市場競爭希望不大。目前來看,特斯拉最大的風險就是在自動駕駛方面點錯科技樹。
自動駕駛系統包括感知+決策+執行,這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感知領域是以鐳射雷達為主還是攝像頭為主,對應的自動駕駛系統必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馬斯克作為一個技術極客,對這些技術指標當然是非常清楚的。還是那句話,馬斯克心裡苦啊。都知道鐳射雷達好,但是這麼貴你讓我車怎麼賣?100萬一臺的車有幾個人買?
之前幾年一個鐳射雷達要近8萬美元,近50萬人民幣,一個雷達頂兩輛車了。Waymo很厲害,一下把價格打到7500美元,但這也超過4萬人民幣。最要命的是,一輛車可不止要一個鐳射雷達就夠了,如果算5個,只是鐳射雷達就要20萬,快趕上車本身的價格了。
問題的癥結只有一個,把鐳射雷達價格降下來。
這也是華為的下一個“上甘嶺”之戰。
人家Waymo都沒做成的事,憑什麼你華為就行?
華為的底氣也很簡單——武漢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的那1萬多人。
科技研發,尤其是這種有很大不確定性的技術研發,不是堆人就可以的。但是,堆人也是關鍵砝碼之一。以華為的薪酬,其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不會比國外公司差到哪裡去。而且,在相關的技術領域,雖然總體上還是國外領先,但中國與國外已經不存在代差。這種情況下,只要彈藥量足夠,是完全有可能率先攻下城池的。
以目前的進展來看,華為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了。2020年12月,華為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峰會上釋出了96線車規級高效能鐳射雷達,號稱要把成本壓縮到200美元。據悉,目前華為已經建立了第一條鐳射雷達的生產線,年產能預計10萬套。
當然,這個成果只是階段性的。華為到底能不能把鐳射雷達壓下來,並提供足夠的產能,還存在不確定性。做鐳射雷達的廠商有很多,國外有博世、Luminar、Quanergy、Velodyne,國內除了華為還有禾賽科技,大疆也在研發鐳射雷達。
但還是那句話,華為做鐳射雷達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他居然投入1萬人來做這件事,這帶來了根本的不同。1萬人的研發團隊,即使跟國際同行相比,也綽綽有餘了。
一旦華為把鐳射雷達成本壓下來,並實現了規模化量產。最尷尬的會是誰?是那個堅決不用鐳射雷達的特斯拉。
如果華為把至關重要的鐳射雷達拿下了,就相當於一把直插特斯拉心臟的尖刀。除了特斯拉,其他電動汽車廠商都傾向於採用鐳射雷達了,國外的賓士、寶馬、奧迪、本田,國內的小鵬、蔚來、長城都有計劃推出搭載鐳射雷達的車型。到時候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反而會拖後腿,這也將很大程度影響智慧電動車領域的市場競爭。
在智慧電動車這件事情上,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玩家。在各個細分賽道上,中國都有優秀的玩家:在電池領域,有寧德時代等,而且中國掌握了上游的鋰電池產業鏈條;
在整車領域,有比亞迪,還有蔚來、威馬、小鵬,以及一眾傳統車企,現在阿里、百度也加入了,小米很可能也會加入,對特斯拉形成“群毆”之勢;在自動駕駛方面,獨立廠商有百度、華為、小馬智行,而且蔚來、威馬、小鵬這些新勢力最看重的就是自動駕駛系統,應該也不會多差。如果華為再把直觀重要的鐳射雷達拿下,那中國智慧電動車產業的勝算就更大了。
所以,汽車賽道的中美對弈,中國要不要多一家企業造車意義並不是那麼大,華為能不能把鐳射雷達做成,才是那個對全域性更有影響的關鍵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