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如今,關於有“實力大咖”說要造智慧電動汽車的訊息,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一些關於網際網路圈、科技圈、手機圈的大廠跨界造車的事更是早就成為被炒爛了的話題。

據業內突然傳來訊息稱,小米已確定造車還已將造車升級為戰略決策,而雷軍或將親自帶隊開展相關部署。

儘管這一訊息尚未被小米方面“實錘”。但此訊息傳出後還是讓小米的股價一舉實現了逆轉。據悉,昨日盤中漲幅一度超過12%,而小米集團的市值則也又重新拉回到8000億港幣的高位。

其實,對於造智慧汽車這個“風口”,眾多大佬們都沒放過。從BAT,到華為、蘋果等一大票網際網路圈、科技圈、手機圈的巨頭都已經在汽車領域發力,各種動作、動向也是頻頻傳出。

小米則似乎對造車的興趣也從未中斷過。據悉,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兩次去拜訪過特斯拉的CEO馬斯克。

而據瞭解,當初蔚來、小鵬的新能源汽車專案也都得到過雷老闆旗下順為資本的資金支援。在去年4月,小米還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 B 輪融資。

此外,小米自身也已有多項涵蓋車輛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行車安全、停車資訊預測等方面與汽車相關專利及商標。

那麼,小米為何現在又要選擇“親自”下場來造車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智慧手機市場的競爭正越發激烈。切入智慧汽車領域則完全可以為小米提供第二個增長曲線。

而對於小米來說,目前小米的主營收業務其實是智慧手機、AIoT智慧硬體和網際網路這三塊。但其中網際網路業務能為小米帶來的營收最少。

這就導致了資本市場其實並未將小米看作是網際網路公司進行估值。而僅依靠智慧手機業務,在目前智慧手機廠商之間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小米的整體估值則必然是受限的。

因此,小米要想再度起飛,則必然要尋找在智慧產品領域選擇一個新的增長點。而目前的市場情形來看,新能源智慧汽車無疑就是未來智慧產品發展的一個主要風口。

同時,從全產品鏈運營角度來說,其實智慧汽車的商業發展路徑和智慧手機也極為類似。也就是硬體、軟體+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即透過硬體(智慧手機、IPAD、汽車等)與使用者建立聯絡,再通過後續的各種軟體及應用服務獲取持續性利潤。例如,軟硬體都有大收益的蘋果公司,與僅靠網際網路就賺得盆滿缽滿的騰訊與美團。

特別是在5G時代,智慧汽車距離成熟普及期也越來越近,同時選擇智慧汽車領域,也契合小米“萬物互聯”的理念。

而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無論是特斯拉、蔚來還是小鵬汽車等智慧汽車企業,給資本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其實並非是靠“賣車”來賺錢的模式,而是將依靠附加在車上的軟體、應用服務來持續的盈利。

所以,小米選擇從幕後走到臺前,親自下場造車也就好理解了。而當小米準備親自造車的訊息一出,股價就大漲則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資本市場的眼光。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項被公認極為燒錢的事。此外,造汽車可沒有如同造手機那樣完整的代工體系。

那麼,從零開始自建工廠造車,不僅燒錢其工藝難度還真不小。因此,小米在手機制造領域的經驗和優勢恐怕將難以用上。同時,自建工廠造車則將極為考驗小米公司的資金鍊。

還有,如今除了已經入局智慧汽車領域的老面孔之外,美團、位元組跳動等新生代網際網路企業也在紛紛“砸錢”來佈局造車領域。而滴滴公司也在聯合比亞迪將推出一款名為“D1”的定製車。

這麼多老對手、新面孔的紛紛入局,還有華為這樣不知道會不會來親自造車的“大鱷”潛伏其中,無疑也將給未來的小米智慧汽車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

那麼暢想一下,如果小米在汽車領域內依然使出“極致價效比”的策略,則很可能也會取得同過去小米手機一樣脫穎而出呢?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智慧養老解決方案哪個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