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網在為小米造車熱議時,昨晚華為餘承東公佈道:
都有哪些服務呢?可以透過碩大的顯示屏讀新聞、聽故事、看影片、玩遊戲等多種休閒娛樂功能。這些服務基本上都是車載智慧屏的基本服務,像特斯拉、蘋果CarPlay等也能提供。
那麼,華為的汽車之夢和其它的造車夢有何不同呢?餘承東寥寥數語中隱含的資訊量其實蠻大的,我們透過以下三個問題解讀一下:
問題一:小米或者華為造車和華為提供車載服務,這兩種模式到底哪個會走得更遠?
問題二:華為選擇和賓士合作,走高階路線能複製手機“P和M”系列的成功嗎?
問題三:這個產品為什麼叫“HMS for Car”快應用服務,而不是叫我們相對熟悉的"HiCar"智慧屏?
小米造車與華為“造車”
汽車是個神奇的產業,但凡成功的企業好像都會有造車的夢想,當年浙江吉利汽車的老闆李書福在決定造車時就說過: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再加幾張沙發嗎?
確實,中國汽車產業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百花齊放,我們為中國企業家的膽魄和創造力而驕傲,對於小米而言,我曾分析過說:小米手機僅僅是雷軍的產業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今天小米如果造車的話,我們絲毫不感覺到驚訝。
小米這幾年一直致力於小米生態鏈的打造,很多產品並不是小米自己生產,而是透過生態鏈企業生產,這種模式符合雷軍對製造業的一貫態度:做一條鯰魚,提升製造業效率。
但是,造車特別是造能源車是一個投資巨大,回報週期長的活,前幾年就說蘋果要做電動車,直到今天都沒有動靜,那麼這次傳出小米要造車,估計到真正落地也不會那麼快。
如果小米真的造車,最大的可能也是和擁有整車生產能力的車企合作生產小米汽車,比如吉利或者比亞迪等,這種模式對小米是輕車熟路,關鍵看小米願不願意進入這個領域,在現有的條件下,造一輛車並不難,難在後續的市場競爭。
華為不造車,但華為明顯擁有造車的實力,為什麼不造車?任正非對一個產業的基本態度是不過分打壓某個行業,比如華為手機不打價格戰,如果華為造車,也勢必對整個能源車行業造成影響,在華為的攻勢下,也會擠壓其它品牌的生存空間,這種狀態可能不是任正非想看到的。
與其跨入一個紅海市場,不如以另外一個姿態切入龐大的汽車產業,就是為車企提供智慧汽車解決方案,這也許就是華為相比造車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
小米造車這事還沒有定論,這不是個小事,華為“造車”是把汽車納入到華為智慧生態,這個事華為已經在做了,但筆者認為,與其造車還不如與車企聯合做大生態,這是華為的優勢,也是小米的擅長。
賓士的品牌效應
華為手機自從和徠卡、保時捷設計合作後,P和M系列就是華為高階手機的代表,也開啟了安卓手機與全球知名品牌合作的先河,華為透過這種“借力打力”的方式實現了品牌升級。
那麼這次華為和賓士S級的合作,能不能起到華為手機與徠卡保時捷合作的效果呢?
筆者認為可以,與賓士達成合作,並非一日之功,可能早在去年餘承東就在和賓士洽談這個事情,而華為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和賓士車系統融合也是需要經過反覆的測試,這都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落地,等系統之間的適配性確定、安全性、網路等確定後,才會有官方公佈的資訊。
賓士加持華為智慧屏系統,對外則是彰顯賓士這個百年品牌對華為車聯網技術的認同,對華為而言,華為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能被賓士採納,也是一種品牌加分,就和當年華為P系列和徠卡結合一樣,對於華為未來推廣自己的智慧汽車生態產品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物質糧食,決定一場戰役的成敗,品牌則是精神糧食,與賓士合作達到品牌升級的目的,在使用者心中產生認同感,在這個勢能的推動下,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將會與更多的車企達成合作,一個良性迴圈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對華為而言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把更多的車企納入到華為智慧汽車生態中,這樣,基於華為手機龐大的使用者群體,華為又一次透過手機這個點撬動了汽車這個大產業,華為的“1+8+N”戰略最終落地。
HMS for Car快應用服務
這裡包含兩個重要資訊:一是HMS for Car,二是快應用服務。
HMS就是華為的服務框架,在這之前,HMS主要針對華為手機的服務框架,叫HMS for Mobile,那麼這次的HMS for Car則是華為生態的跨界擴張,也就是說針對汽車,華為建立了一個HMS。
HMS for Car 就是華為專門為汽車搭建的服務框架,這個框架能提供什麼呢?提供快應用服務。
自從去年華為高調宣佈不造車而是做解決方案時,華為很明顯加快了在這個領域的推進速度,一方面是手機業務萎縮,華為需要儘快找到新的業務點,另一方面,華為汽車業務是提供解決方案,智慧汽車也是華為雲計算業務的重要分支,華為要在雲業務上獲得長足發展,汽車領域無疑是個重要市場。
華為和賓士合作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華為能否佔領絕大部分人車智慧互動軟硬體市場,從而實現華為業務的又一提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