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其實小米是最不適合造車的企業。

幾年前,小米高層內部就曾出現分歧,一些進步派多次建言小米啟動造車計劃,但一直心態年輕的雷軍彷彿成了公司最大的保守派,始終對此猶豫不決,就連最後對蔚來、小鵬的合作及投資也謹小慎微。

近期市面放出的造車訊息,恐怕也不是雷軍本意。從模糊的措辭來看,更像是小米內部進步派的刻意為之,希望可以把謊言變成真話、生米煮成熟飯,逼迫雷軍就範。

從小米官方針對造車傳聞的的答覆就能看出——尚未立項,翻譯過來就是以雷軍為代表的一波決策層尚未點頭。

雷軍為什麼對造車不願意雷厲風行地順勢而為呢?

一 雷軍的苦衷

因為造車對於小米而言,並不是一樁放大優勢的專案,反而會暴露缺點。

儘管在手機業務上小米能扮演和華為一樣的絕代雙驕,也能樹立對抗蘋果的時代勞模,但當這樣的供應鏈組裝能力還原到汽車產業上,人們不用拿著放大鏡也能發現,原來標榜科技的小米並沒有什麼核心技術。

此時,它與華為及蘋果的區別就暴露無遺。一旦再有聲音煽風點火,便會讓小米本就缺乏增長點的股價,再遭受被動打擊。

你可能會說,做內容出身的李斌、李想都能肆無忌憚地扛起造車大旗,雷布斯又有何不敢?

還是那個問題,造車對於李斌和李想而言屬於附加題,答好加分、答不好無所謂。而造車在小米身上便成了應用題,每一個動作都會時時刻刻地在小米的光環下而放大。這也就是歷史包袱所帶來的反噬。

例如,小米的立身之本是追求極致價效比,那麼造車還能這麼玩嗎?價低不保本,價高會被罵忘本,這會讓小米進退兩難,從而進退失據。

目前我們看到全球範圍內以手機廠商身份跨界造車的企業只有一個,那就是蘋果。就算其左手握錢、右手握技術,也在尋求製造夥伴的路上進展緩慢。

而手持一大堆專利的華為也不敢輕易下海造車,小米更有理由“瞻前顧後”。

二 雷軍的不甘

這其中的核心矛盾在於,如今市面上瀟灑的造車新勢力們實際上並不自由,它們之所以能快馬加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將主動權交割給了代工車企,自己更多能左右的是營銷權和渠道權。

這對於沒有歷史包袱的它們而言並不會造成致命的損失。

而當小米或華為選擇造車,本質就是選擇究竟是由自己主導還是由車企主導?去年在華為與比亞迪的高調合作中,儘管華為始終強調自己不造車,只是安於去做智慧汽車的解決方案,比亞迪也依然如防賊一般,對華為處處設限。凡是涉及核心環節的,都對華為say no。

同樣,在無人駕駛領域掌握絕對優勢的百度,也是選擇做車企的配角,而非加入賽道成為車企的對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關於造車,小米的種種訊息都像極了“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雷軍猶豫的根本,便是在於對小米的造車路線搖擺不定。究竟是走中路還是打輔助,小米內部爭執不休。

如果打輔助,小米並不具備谷歌、華為那樣“不可或缺”的技術優勢,車企們很容易在市場中找到小米之外的替代方案,這樣一來小米反倒形同雞肋一般,最後遭遇市場的竹槓。

但倘若單槍匹馬上中路單幹,以當下小米的實力而言,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尚淺,且不說與華為相提並論,就算是與BAT比較也處於下風,在資金與技術都吃緊的情況下貿然造車,這無疑是火中取栗。

既然這兩條路線都不保險,那麼能解釋造車動機的只有一個,那便是以資本收益為考量,為小米邁入瓶頸的股價找到一個新的興奮點。

但又誠如文章一開始提到,這是一把雙刃劍。市場對蔚來會從零開始審視,任何的小進步都會被納入“高於心理預期”的價值判斷之中,而當頂著小米光環的造車計劃橫空出世,一旦不符合市場期待,小米便會深受其累、更深受其害。

這也就是為何蘋果造車要不斷地擠牙膏,因為如果心急之下推出一款不符合市場期待的產品,蘋果原有的股價也會應聲而跌。

換言之,市場對蘋果造車並不是以一個“新手”的寬容心態而審視,相反,市場會以蘋果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來嚴苛以待。

市場對小米亦是同理。

在此之下,倉促造車,對小米更像是一種戰略倒車。

因為所謂戰略能力,實際上指的是你的目標和能力的平衡。你有一個目標,如果你做的事,你對資源的匹配方式和這個目標一致,這就是戰略能力好。否則,就是戰略能力不好。

假設小米真的有造車這個目標,但目前所能匹配的能力,即資源,無論是外部的供應鏈還是內部的技術積累,放到目前的整個選手群裡,都沒有顯著優勢,甚至還顯得有點平庸,搞不好還會暴露劣勢。甚至從核心能力上來比,貴為世界五百強的小米尚不如自家投資的小鵬。

但從頻繁的訊息放出,再到“尚未立項”的迴應,這也是小米在用潛臺詞向外界傳達:從如今的訊息到未來的立項,從此到彼的路徑便是小米補足能力的過程。

-end-

4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工業4.0 下的大型液壓機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