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必須透過資訊的不斷傳遞,一方面進行縱向的上下資訊傳遞,把不同層次的經濟行為協調起來;另一方面進行橫向的資訊傳遞,把各部門、各崗位的經濟行為協調起來。此時,供應鏈資訊系統需要大量的資訊科技來支援。

資訊科技對供應鏈的支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由核心資訊科技構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1)標識程式碼技術。對大量的資訊進行合理的分類後或者為了對編碼物件進行唯一表示而用程式碼加以表示。資訊編碼的標準化可以實現供應鏈中貿易伙伴間的資料交換與共享。

(2)自動識別與資料採集技術(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AIDC).透過自動識別專案標識資訊,並且不使用鍵盤即可將資料直接輸入到計算機、程式邏輯控制器或其他微處理器控制裝置,AIDC技術包括條碼技術、射頻技術、磁識別技術、聲音識別技術、影象識別技術、光字元識別技術、生物識別技術和空間資料傳輸技術。

(3)電子資料交換技術(EDI)。

EDI是供應鏈管理的主要資訊手段之一,特別是在國際貿易中有大量檔案傳輸的條件下,它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相關業務資料的交換工具,它有一致的標準以使交換成為可能。

(4)網際網路技術。網際網路可以使人們快速訪問眾多的資源,也可以進行網上交易活動。供應鏈成員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及時地獲得供應鏈上的有關資訊,網際網路為供應鏈資訊共享提供了一個基礎的工具。

第二層面是基於資訊科技而開發的支援企業生產的管理系統。

在具體整合和應用這些系統時,不應僅僅將它們視為是一種技術解決方案,而應深刻理解它們所折射的管理思想。

(1)銷售時點資訊系統(Point of Sale,POS)。POS是指透過自動讀取裝置(收銀機)在銷售商品時直接讀取商品銷售資訊,並透過網路和計算機系統傳送至有關部門進

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經營效率的系統。

(2)電子自動訂貨系統(EOS)。EOS是指企業間利用網路(VAN或Intemet)和終端裝置以線上(ONLINE)方式進行訂貨作業相訂貨資訊交換的系統。相對於傳統的訂貨方式,EOS系統可以縮短從接到訂單到發出訂貨的時間,縮短訂貨商品的交貨期,減少商品訂單的出錯率;有利於減少企業的庫存水平,提高企業的庫存管理效率,對於生產廠家和批發商來說,透過分析零售商的商品訂貨資訊,能準確判斷暢銷商品和滯銷商品,有利於調整商品生產和銷售計劃。

(3)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CAD)、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Computer-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計算機輔助工程(CAE)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M)等計算機輔助技術主要用於支援新產品設計與製造。隨著產品資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的發展,有效地建立了CAD、CAPP、CAE、CAM之間的資訊整合,實現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正確而快速的資料交換,從而進一步加快產品開發時間,降低了費用。

(4)企業資源計劃(ERP)、製造資源計劃(MRPII)、及時生產製(JIT)。ERP、MRPII、JIT等主要用於企業生產控制和庫存控制。當然ERP的範圍更廣,已體現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其應用領域從傳統制造業拓展到其他型別的行業。ERP、MRPII、JIT等技術的應用可以解決企業生產中出現的多種複雜問題,促進了企業業務流程、資訊流程和組織結構的變革,提高企業生產和整個供應鏈的柔性,保證生產及供應鏈的正常執行。

(5)客戶關係管理(CRM)。CRM最主要的功能模組是客戶服務、市場營銷、銷售。透過將CRM應用於企業之間的資訊共享,可以提升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服務水平,

提高客戶滿意度,維持較高的客戶保留,對客戶收益和潛在收益產生積極的影響等。

(6)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各參與方之間以電子方式而不是透過物理交換或直接物理接觸完成的任何形式的業務交易,它包括電子資料交換、電子支付手段、電子訂貨系統、電子郵件、傳真、網路、電子公告系統、條碼、影象處理、智慧卡等。在供應鏈管理中,電子商務一般為企業對企業(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兩種型別。電子商務在供貨體系管理、庫存管理、運輸管理和資訊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業供應鏈管理運作的效率。

9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電商APP開發需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