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說起車險比價和導流,英國Confused.com是該領域的鼻祖。

公司成立於2002年,以車險比價和導流平臺起步,而很少人知道的是,Confused.com是英國Admiral保險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商業邏輯,可以總結為:使用者比價以後分流,符合條件的留下,不符合的推薦給別人,賺個佣金。

該模式被Admiral在多個國家複製,包括西班牙Rastreator.com,法國Lelynx.fr,美國compare.com等。當然,這不是Admiral獨家秘笈,英國的BGL集團也這麼幹,他家有英國的comparethemarket.com,荷蘭的hoyhoy.nl,法國的LesFurets.com。

到了美國,車險比價/導流領域的創新演化出不同形態,以曾經大平臺孵化的Google Compare、2011年成立的Everquote和最近剛上市的MediaAlpha,最為典型,但三者如今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已死、一個難活、一個起飛。

慕哲要重點介紹Everquote和MediaAlpha兩家美股上市公司,但得先從Google Compare說起。

引言:已死的Google Compare

Google Compare是谷歌公司在2015年與Coverhound合作,在美國市場推出的車險比價孵化專案(以車險比價起步,也覆蓋信用卡、貸款等金融產品比價)。早在2012年,谷歌就在英國收購了一家車險比價公司BeatThatQuota,並開始在英國試點。

非常可惜的是,谷歌在Google Compare啟動後的第二年就關閉了這個專案,網站只上線了一年多就下線了。為什麼?美國車險行業集中度不高(前三名市場份額不到40%),產品和定價的自由程度高,谷歌有流量、有技術、有多家保險公司願意合作,為啥關了?

具體的原因無從得知,但從市場上流傳的資訊來看,一是受到車險頭部公司的抵制,二是比價導流業務衝擊了原來的廣告業務,三是谷歌要聚焦更前沿的創新。

我們可以從邏輯上考慮一件事:

如果谷歌的車險比價真實有效,能夠直連車險公司系統並完成報價和交易,那麼對於司機使用者來說,確實最大的福音。

但從生意的角度來看,其終極目標必定是拿到車險市場的全部佣金,將車險徹底淪為只有價格差異的大眾商品(commodity),並在這一目標趨勢下,會鼓勵使用者每年轉換車險公司,因為新客戶的佣金比例更高。

這一目標,與大多數車險公司的目標有巨大沖突:

第一,車險公司強調的理賠服務和增值服務,將在比價過程中被大程度削弱;

第二,車險公司都努力提高續保率,不願為續保客戶付營銷費用;

第三,車險公司CMO和營銷團隊將無所作為,各種廣告沒意義,自身崗位也難保。

因此,以“透明真比價”為目標的車險導流,在較為成熟的市場中,必然死於“抵制”。中國同樣如此,人、太、平三大家的不參與,即使BAT也搞不成。

舊平臺:難活的Everquote

Everquote公司,是一家車險比價和導流網站,2011年成立,經過七年的艱苦奮鬥,於2018年上市。公司的車險導流業務,目前佔收入約80%。

和Google Compare最大的不同在於,Everquote並不是“真比價”,而是“真導流”。

唯一好處是已經填過的資訊被預填寫(Prefill)了,但仍然還要再填寫5-10項才出來真的報價。說是“真導流”一點沒錯。

公司本質是流量分發的生意,從谷歌、Facebook等媒體投廣告,吸引使用者到自己網站做車險詢價,再把流量分發出去。那麼,有一點就很重要,即這家公司的廣告效率如何?作為聚合商(marketplace)投廣告,能否做到比車險公司更高效且賺錢呢?

這類流量分發的業務模式中,最核心的指標是:

1)Quote(詢價量);

2)VMM per Quote(Variable Marketing Margin,單位詢價的可變營銷毛利是單位詢價的收入-單位詢價的廣告支出)。

我們從公司近期披露的年報,可以發現:Quote數量每年都有提升,這可能是每年廣告投放和多產品疊加(車險、健康險、房屋險等)的效應,但VMM per quote(單位詢價量的營銷毛利)一直有波動,近三年平均在3.5元左右。

雖然2020Q3報告中,VMM per quote達到3.75元,有略微上升趨勢,但當我把銷售費用替代廣告費用作為New VMM per quote進行計算時,發現竟然比2019年下降了,說明其單位效率並無明顯改善,只是成本計入方式有些許不同。

此外,公司在可查到財報的七年(2013-2019)中,沒有一年實現盈利。這說明了:在導流模式成熟、單位詢價(Quote)效率相對可控的時候,公司仍然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研發和管理費用,以支援兩個舉措:第一、擴品類,第二、擴保險公司。

這些中後臺費用的增速,是幾乎同步於VMM增速,甚至超過的,因此公司始終無法盈利。

這樣的迴圈何時能打破呢?

當公司新上線的Medicare導流帶來更多佣金?當公司增加保險之外的其他行業產品(相當於減少單次Quote的廣告投入)?當公司成為保險比價/導流領域的壟斷品牌?

目前看來,這些都較難實現。

落到具體實操上,和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談合作上新產品,談導流的線上流程,談Prefill資料和CPC分成,都是一個週期很長的過程。

公司是“真導流、假比價”,因此不會被車險公司抵制。但由於Everquote作為流量的二道販子,廣告投放效率提升,難言有什麼技術上的革命性改變,所以,Everquote終將死於“效率”。我只能給一個“難活”的批語了。

新平臺:起飛的MediaAlpha

MediaAlpha公司,成立於2014年,於2020年底上市。公司是一家2B的技術公司,幫助做流量分發,而不是直接2C的保險導流平臺。公司目前收入60%來自於車險業務,還拓展了健康險、壽險、旅遊、教育等行業。

這家公司究竟是幹嘛的呢?

簡而言之。保險公司投放了很多線上廣告,吸引使用者來到自家網站後,總有一些人會因條件拒絕或者價格不划算,而選擇離開,那麼這些“即將失去的流量”,有沒有可能再被賣給其他同業呢?

在網頁末端,留一個小的比價功能、導流地址或電話。這就是MediaAlpha乾的活兒!而就是這樣的“遺棄流量”的分發,也能做成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買方和賣方,還都是車險公司,買賣的是潛在客戶的流量。

這是怎麼做到的?車險公司要客戶還來不及,哪有公司願意不做業務,拿出去賣給同業的?答案就是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s)。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相信“大資料”嗎?

透過分析A車險公司的歷史資料庫,包括購買者的所有人口屬性、車險購買和理賠記錄、網站瀏覽行為以及所有可能獲得的第三方資料,我們就能夠知道該客戶(或具有該特徵的客戶群體)來某車險公司投保的可能性。

比如,住在某地區、年收入低於5萬、過去兩年零理賠的客戶,是GEICO的死忠粉(購買GEICO車險的機率是85%以上),而購買A車險的機率低於5%。那麼對於A車險公司來說,該流量幾乎等同於“無效的流量”。

但是A公司已經為這個流量付費了(不管是在Google、Facebook還是Everquote上導流來的付費流量),既然付過錢了,不如把TA轉賣出去,小賺點廣告費,相當於節省營銷成本了。

而據MediaAlpha創始人介紹,這樣的操作可以幫助公司挽回20-30%的營銷成本,車險公司何樂不為呢?

此外,資料分析給出的客戶購買機率排序,還能夠指導前端頁面設計,如果購買我司產品機率高,那麼就不放這種“小廣告”了,如果購買我司產品機率特別低,不如把“小廣告”放“前面點”,搞得“大一點”。

基於這樣的資料分析和商業邏輯,MediaAlpha的車險業務平臺上,目前流量賣方(Seller)有380+家車險公司,流量買方(Buyer)有500+家車險公司,而且超過95%是多年的老客戶。

現在,不管你信不信上面的大資料邏輯,至少人家美國車險公司信了、試了、付錢了也賺錢了,MediaAlpha的平臺也幹成了。

根據公司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及慕哲說,公司的經營效率相當不錯:

第一,平臺分為開放平臺和私有平臺,開放平臺佔交易量的70%,公司披露的交易量(Transaction Volume)即收入,私有平臺(即1家對1家的技術服務)收入約交易量的5%。

第二,開放平臺,每介紹一個Referral(推薦客戶),收費9.3元,其中8元支付給流量賣方,即毛利1.3元,這種毛利的穩定之處在於,只要流量賣方相信資料分析,願意供給,就能持續輸出。

第三,公司目前一共不到90個人,中後臺管理費用(除了增加的期權開支)幾乎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只要規模上量,穩定的毛利增長在超過中後臺費用之後,就是穩穩的純利潤,而公司自2018年就已經開始盈利了。

如果說Google Compare或Everquote,是源起於英國的Confused.com並直接向C端的平臺級升級,那麼MediaAlpha則是向Confused.com的另一種致敬,是面向B端的平臺級進化。

公司在技術端不需要過多開發(全是是標準化模組),在車險公司或者壽險公司端商務拓展的時候,也不會像Everquote那樣大費口舌。唯一需要擔憂的是,交易規模的增長極限。公司在2020E的交易規模,預計增長25%,在未來預計將保持穩健增速,而不會呈爆發狀態。

這是由於其業務性質決定的,即保險公司對“即將失去的流量”的定義與控制,健康險(Medicare)和壽險產品的強服務屬性(不像車險更像commodity)等。

寫在最後:新平臺在中國?

舊平臺無需再議。對於新平臺MediaAlpha在美國的成功,是否有可能在中國複製?慕哲認為:

第一,保險長期處於上升發展階段,保險公司都是缺流量,較難轉變成賣流量。

1)車險的集中度很高,財險牌照少,三大家屬於互不合作的寡頭,不太可能成為賣方;

2)非車險的市場都很小,面向個人的險種,健康險、房屋險、寵物險,都屬於缺流量的狀態;

3)壽險網銷難度大、份額小,未來預期較難在線上成交,因此壽險公司的線上投入營銷費用有限;

4)Medicare可以對標惠民保,目前仍然混亂。

第二,如果有可能的機會,那會在以下三個領域,並建議以移動端為主平臺,先攻下賣方(Seller)並驗證模式:

1)車險:以4-10名以及眾安這類新公司,作為發起合作方;

2)貸款:對於自己銀行因資質而拒絕,或價格高而不划算的流量,可以導流給其他銀行;

3)跨行業合作:變成“交叉銷售”概念,而非“低機率流量”的變現;比如平安好醫生的流量再賣給藥廠和保健品公司。

多提一句,MediaAlpha是慕哲觀察多家保險行業的上市公司以來唯一的推薦。期待這個模式可以有一箇中國版。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郭小鮮供應鏈在89個城市佈局冷鏈倉庫助力預製方便菜社群團購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