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日有報道稱,目前華為搜尋已經在海外測試上線,預計很快將登陸華為應用商店,支援華為及榮耀裝置。華為在開發些什麼?這一系列動作有什麼目的和意義?
1. HMS是什麼:HMS全稱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移動服務,名字對標谷歌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它原本已經運營多年,有華為賬號、雲空間、遊戲服務、定位服務等,但2月24日推出的4.0版本是個強力升級版,新增了不少開發者等待已久的新功能,如機器學習服務、安全檢測服務、數字版權服務等。以前華為海外手機用GMS,但是2019年年中谷歌禁止華為使用GMS,對華為海外手機業務造成重擊,此次升級就是又一“備胎轉正”。
2. 那GMS是什麼:GMS是一套谷歌品牌的應用程式和基於雲的功能服務的總和。(1)應用程式:即谷歌系App全家桶,包括Google搜尋、Google地圖、Gmail、日曆、Youtube等等;(2)功能服務:核心是同步和推送兩大服務。
3. 同步和推送服務是什麼:(1)同步:指的是身份認證系統(例如谷歌賬號)和雲空間;(2)推送:國外的安卓系統要求應用關閉後就徹底退出,不能佔用後臺,這些應用退出後如果要推送訊息給使用者,其實是由GMS代為傳遞,蘋果IOS也有這樣的推送系統。而在國內的安卓機,只能用安卓卻不能用GMS,因此沒有一個統一的推送系統作為中間人,因此各大應用紛紛用自己的推送方式,結果就是大量佔用後臺——這是為何國內安卓機後臺佔用厲害,軟體怎麼關都關不掉。
4. 安卓系統和GMS的關係:安卓是谷歌旗下的作業系統,但它是開源的(AOSP專案),大家自己可以改,而且免費用。那谷歌怎麼賺錢呢?就是通過GMS。谷歌要求使用安卓必須預裝自己GMS的一些軟體,如搜尋、地圖、Youtube等,然後通過這些軟體來賺錢。谷歌禁止華為使用的是GMS,而不是安卓系統,這點大家別搞錯了(其實開源的東西它也禁不了)。
5. GMS為何有壟斷地位:第一,只要用安卓手機,就一定會預裝谷歌GMS的App大禮包。谷歌自己做的應用本身就比較好用,而且財大氣粗也收購了很多應用,納入麾下。經過多年發展,國外福斯對谷歌系的軟體已經很依賴;第二,雖然安卓機不是非要用GMS的服務(國內就不用),但是國外已經用習慣了,很難改。
6. 為何華為被禁用GMS在國外就很難賣了:這是承接5的邏輯。第一,直接不給升級谷歌系應用了,大家在手機品牌和應用(而且是一大堆應用)之間肯定選後者。因為都用慣了,就算願意換也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第二,GMS的服務也讓人很難離開。就算使用者願意放棄使用谷歌系應用,但是其他應用沒有GMS的推送服務也會跟你鬧意見。而且使用者在其他應用也多是用谷歌賬戶來登入的,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己賬戶原有的東西,重新開一個呢?
7. 為何華為在國內不會受影響:在國內,手機的系統生態跟國外完全不一樣。因為中國禁了谷歌的一些業務(搜尋、油管等),谷歌就直接撤出了中國,使中國用不了GMS,所以中國人對於GMS生態一點依賴都沒有。國內一路玩下來早就開闢了一塊獨立而又廣闊的天地了:其一,中國人極少用谷歌的軟體,無論是地圖、搜尋還是視訊網站等,都有自己的產品矩陣,連最基礎的應用商店也不用GooglePlay,而是華為小米等花式應用商店;其二,中國人沒GMS的服務也活得好好的,應用推送早已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式(雖然很值得吐槽),身份驗證系統從來也沒用過谷歌賬號,一般都使用手機號(得虧我們是大一統的國家)或者微信阿里賬號。
中國網際網路BATT(來源於網路)
8. HMS和鴻蒙:HMS對標GMS,鴻蒙對標安卓系統。用不了GMS我的手機賣不出去是吧,那我就自建生態系統,搭在自己的手機上。未來,華為要以鴻蒙替代安卓,預測介面看上去不會有什麼大變化。因為華為用的雖然也是安卓,但更準確來說是利用安卓開源建立的EMUI系統,是自己的,以後換鴻蒙換的是底層的東西。
9. HMS能取代GMS嗎?如果不能,那意義在哪裡:谷歌GMS生態在國外的滲透太深,華為自推HMS不可能做到也不是為了做到幹翻GMS,更多是以進攻的方式來防守。這不,一推出HMS谷歌就開始遊說美國政府不要禁止華為用GMS了。10. HMS建得怎樣了:4.0版本可以說推出了相當多的功能,不少甚至是華為HMS獨有特色,不過這些面向的是開發者,最終這套生態的推廣還是得看直接面向用戶的應用群是否能打。2019年8月,華為宣佈將推出10億美元的“耀星計劃”,邀請全球開發者加入到HMS生態中。以及文章開頭所述,華為自己也在開發搜尋等核心應用。目前階段就像:屋子建好了,請大家一起來裝修吧,來,我帶頭自己先搞點(下圖是華為搜尋的介面)。
華為搜尋介面(來源:網路)
11. 華為做HMS生態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這是結合1-10的資訊收集後我思考的結果,是個大點,我稍微碼多點字。
首先要明確的是,做的過程一定是很艱難的,這是客觀事實,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HMS做出規模和影響力都是不看好居多。但是在這件事情上,華為,這家唯一能讓美國深深忌憚的科技公司,做了和沒做,就是兩碼事。做了確實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一定就是死,這有點“向死而生”的意思。不過話說回來,從目前的形勢看來,華為做成的概率未必就很低!一是因為世界對於GMS外另有一套生態是有需求的,二是以華為的能力,也有潛力去做成這件事。
第一,有需求,因為歐洲苦谷歌久矣。從手機制造業的角度,蘋果是把行業的大部分利潤賺走了;但是手機使用普及度而言,谷歌的安卓體系才是主流。在安卓體系,GMS又是壟斷地位,所以除了蘋果使用者和中國安卓使用者外,世界人民的手機世界可以說被谷歌壟斷了。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這其中,歐洲人是最不爽的。一來,歐洲人不爽谷歌把錢都賺走了然後不交稅,二是對於資訊和隱私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上這事兒歐洲人很反感也很怕。因此,之前歐盟才會連續以反壟斷的名義懲罰谷歌(FB也是重點物件),3年開了共82.5億歐元的罰單。而谷歌呢?仗著自己壟斷的地位,直接進行反制,要求歐洲安卓機制造商對預裝應用程式付費。
歐洲在網際網路和作業系統被美國全方位壟斷,近年它們也漸嘗惡果了,在隱私安全方面吃了美國人不少虧。並且,英法德等傳統西方大國對於未來在ICT領域徹底淪為美國人的附庸心裡也不情願。怎奈自己不爭氣,實在剛不過啊!可是近年,歐洲看到了中國在ICT領域發展得越來越好,合縱連橫的空間終於出現了。因此,華為要自建生態,雖然不敢說會得到歐洲大力支援,但至少他們是不會跟美國人穿起一條褲子來抵制的,一定會開口子。這跟5G的邏輯是一樣的,美國政府極力遊說世界各國抵制讓華為參與5G建設,但我們看到大部分西方國家只是比較謹慎,卻沒有站隊美國抵制華為。
第二,華為能力強,有潛力。華為的狼性文化、重視研發、積累深厚等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我只討論一點:華為並不止是中國公司,它還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公司。根據華為公佈,2018年底它們全球有18.8萬員工,其中外籍員工人數超2.8萬,而且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了70%。華為歷來相當重視歐洲,產品釋出放在巴塞羅馬、慕尼黑等地,剛開發的華為搜尋是由位於愛爾蘭的子公司運營,相信開發鴻蒙和HMS這整套生態系統一定有大量的外籍工程師的參與。從這個角度看,華為做HMS和鴻蒙並不能簡單以中西方對抗這個劇本來看,而是多少有點非美國國家聯合對抗美國科技霸權的意味在。這裡真的需要再次誇讚華為這家公司,雖然也有大公司病和一些見不得人的事(之前人力系統的齷齪事不還鬧了一陣),但終歸稱得上是中國之幸。
說到這裡,我再引申一些思考:華為是中國典型“走出去”的企業,是中國摸索如何與世界相處的程序中走在最前沿的排頭兵,其經驗是否對中國思考和調整對外戰略都有借鑑意義呢?
我認為,有。華為在國外的成功讓我覺得,中國的對外開放未必不可更大膽一點。改革開放中的“開放”二字以前更多是“開放市場”這個層面,是歡迎人家來;但進入新時代,“開放”應該越來越多地加上“到別人家裡去”這個維度。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對於我們“去”更多是有點怕怕的,那我們怎麼去?不妨考慮更多地出去吸納外籍員工,以及主動開放、輸出優勢技術。
一方面,華為、小米、一加、大疆等出海企業僱傭了大量外籍員工,他們天然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既得利益者”,會不遺餘力地幫助和宣傳中國,這比建什麼孔子學院要管用多了;另一方面,華為的例子說明,只要不把壓箱底的傢伙也抖落出去,試著輸出技術的結果完全可以是互利共贏。本來就有意識形態的隔離,如果再給人一種“中國要是把科技做起來,一定就會幹到我們都沒飯吃”的感覺,人家怎能不懷疑你、恐懼你和遏制你?只有與西方進行深度的利益繫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真正避免對抗,贏得和諧共存。
中國要躋身到美國的那個層級,就一定要摸索出一條跟美國不一樣的路。這條路,不僅需要高層傑出的戰略眼光、政治定力和外交手段,還需要像華為這樣的企業篳路藍縷、拼命廝殺和敢為天下先,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年輕人團結、忍耐和奮鬥。
讓我們一起看看未來數十年會發生什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