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琦
編輯 | 魏佳
各大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大戰愈演愈烈,然而近日有網友發現,同一件商品,從淘寶APP首頁的“百億補貼”入口裡下單和從其他入口下單,價格並不相同,容易造成困擾。
同樣一件商品,從淘寶APP的不同入口下單,領到的優惠券和最終價格並不相同。
就在上個月3·8節活動期間,也有網友反映,身為天貓的88VIP會員,購買商品的價格反而比普通使用者高,懷疑被大資料殺熟。天貓超市迴應稱,其為新使用者提供首筆訂單時會有“新人專享價”及專門標識,天貓3·8活動期間這個標識沒有被正常顯示,因而產生誤解。
但不少使用者對這一回應並不買賬,有使用者晒出截圖稱,同一款洗面乳出現了五六種不同的價格。
在元一九鼎創始合夥人夏翌看來,個性化定價是電商的極致追求,但隨著千人千面的不斷髮展,最極端的情況是會做到價格歧視和客戶分層,即對每一個使用者,平臺都只推薦對自己最有利可圖的那一個品類和品牌。但這樣的後果,每個消費者都無力承受。
或許你花錢買了會員,但想要買到優惠的東西,依舊需要鬥智鬥勇。
電商平臺被指殺熟“殺熟”,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不是第一次聽了,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
3·8節剛過,落落看到網上有人討論天貓超市“大資料殺熟”的事情,於是在群裡和朋友們聊了起來。沒想到,同一款洗面乳,大家刷出三個價格。落落看到網友發的最低價是16.03元,還有2元優惠券。她和另外兩位朋友都是88VIP,價格分別是24.9元和21.9元。
落落將這條訊息發至微博,結果網友們晒出了更多不同的價格:23.9元、25.8元、31.8元、35.64元。
針對洗面乳的價格存在差異,有人晒圖稱找了阿里客服回覆稱“一般每個人的價格不一樣”。
還有一位網友稱,她們媽媽群裡實驗了3·8節活動的不同商品,其中露安適夜用紙尿褲88VIP比非會員貴10元,她去問了天貓官方客服,客服稱價格設定有誤,可以申請差價。
另一位網友晒出圖片稱,匡威的一雙鞋,88VIP和非會員更是出現了十幾種價格。
針對網友的質疑,天貓超市3月8日早間發官微宣告稱,其為新使用者提供首筆訂單時會有“新人專享價”,並在相應商品頁面有專門標識,而天貓3·8活動期間,這個標識沒有被正常顯示,因而產生誤解。
不過,網友對這個迴應並不認可。不少人評論稱,同一件商品6、7種價格,到底哪一個才是新人專享?同樣的商品,為什麼自己不常用的淘寶小號(非新使用者)價格就要便宜得多?
電商定價有哪些套路?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開始吐槽電商平臺商品的定價問題。
1、不同入口下單,價格不相同
左圖為從百億補貼頁面進入,右圖為從店鋪頁面進入
一名使用者表示,他之前在百億補貼頁面看到一雙鞋,價格是221元,當時猶豫了一下沒有買,先把鞋放入了收藏夾。等他過幾天再看收藏夾時,發現鞋的價格是277元,他以為優惠活動已經結束,就按277元的價格下單了。剛下完單,他隨手點開百億補貼頁面時,又看到了這雙鞋,價格還是221元。
他表示,淘寶想給“百億補貼”引流可以理解,但這樣的設定會給使用者帶來很大困擾,“這就好比一個商場,從不同的門進去,買到的東西價格是不一樣的。”
2、優惠券發放和使用太燒腦
還有一些商品的價格差異是優惠券造成,而優惠券並不是你想領就能領到。
左圖是蘋果手機非會員的價格,右圖是安卓手機PLUS會員價格
另外一款蘇菲衛生巾也出現了優惠券發放不一致的情況,最後結算下來,非會員比PLUS要便宜近5元。
左圖是蘋果手機非會員的價格,右圖是安卓手機PLUS會員價格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商品明明標有領券21減20的字樣,點進去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優惠券。
此前,還有使用者發帖稱,原本打算買一款“愛仕達炒鍋”,原價為199元,PLUS會員專享價為179元,商品可使用“199減100”的優惠券。
非會員普通使用者在領券後下單就會自動減掉100元,而PLUS會員因為專享價變成了179元,達不到滿減標準,只能按會員價格購買。這也意味著,PLUS會員反而要多花80元 。
3、淘客平臺有優惠,商家的另類促銷通道
個性化定價不光發生在電商平臺內,圍繞著電商而生的推客們,則是另一種變相的“優惠券”。
每個平臺為了拉動銷量,還有自己的官方“推客”,淘寶有淘客,京東有京粉,還有例如粉象生活、返利網等第三方返利渠道。在這些平臺上購物,經常可以領到優惠券或是享受返利。
左邊為淘寶頁面截圖,右邊為一淘頁面截圖
以一款New Balance跑鞋為例,在淘寶上,這款鞋的券後價格為529元,而在返利網站“一淘”上下單,這款鞋還能額外得到21.62元返利,相當於是508.9元。
如果顧客事先知道這種方式,就能提前領優惠券或是享受返利,而平時不關注這些渠道的顧客,往往會按原價購買。
殺熟是大資料進化的必然嗎?電商的出現,原本是想創造一個公平透明的購物環境,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但現在大資料的運用反而讓購物這件事變得複雜。
在元一九鼎創始合夥人夏翌看來,個性化定價是電商的極致追求,平臺也為此投入了高額成本。“零售業有個詞叫shrouding,即平臺為了給更多的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服務,就需要在能夠支付比較高價格的消費者那裡完成更多的交易。”夏翌解釋,這也就是說,實際上一部分消費者獲得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本質上是由另一部分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來提供的。
圖 / 視覺中國
“價格比較者很好理解——哪個便宜買哪個,所以廠商要打價格戰,利用各種優惠券補貼促成交易,而優惠券本身就是一種價格歧視的手段。忠實使用者則是那類對某個品牌有了忠誠度,願意支付溢價的使用者。”志蘭稱。
想要篩選出這類忠實使用者,除了看其前期的購買記錄外,還有一種比較直觀的方式就是會員制。“你都花了錢買了會員,平臺肯定會預設你是它的忠實客戶。”志蘭稱。
在Ella看來,電商平臺賺的不是使用者端的差價,而是商戶的廣告抽成或佣金。對於像天貓超市這種自營品牌來說,它的利潤更多來自於上游。
隨著大資料不斷學習使用者的消費行為,平臺現在也越來越能精準篩選出能夠使自己獲利最多(lucrative)的客戶。目前夏翌比較擔心的局面是,平臺是否遲早會用某種方法,拒絕為這些“不能夠賺錢的消費者”服務。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曾說,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同品同質同價”。目前看來,在存在價格歧視的情況下,以上三同基本不可能實現。
花錢成了會員,依舊難買到最優惠的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原本花錢買會員就是想圖個便宜,誰知道最後還是逃不開商家的“套路”。而使用者想要舉證,平臺往往會以新人專享或系統出錯為由予以迴應,導致使用者維權困難。
“對於平臺來說,如果不考慮消費者的公平關切行為,差異化定價一定是最有利的。但現在,很多消費者開始關注和討論,這其實會倒推廠商重新考慮定價策略。”志蘭稱。
這一做法導致現在平臺的價格升降序按鈕形同虛設,使用者也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以前消費者還會使用比價APP來為自己篩選優惠的價格,但隨著商家越來越精明,這些比價APP也失去了作用。
圖 / 視覺中國
“隨著千人千面的不斷髮展,最極端的情況就是會做到價格歧視和客戶分層,即對每一個使用者,平臺都只推薦對自己最有利可圖的那一個品類和品牌。”夏翌稱,但最好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隨著使用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覺醒,平臺更應該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可優化之處。
比如利用大資料來預測使用者的消費需求。“因為即使是對價格最敏感的客戶,對於同一個商品或服務的付費意願,也會隨著緊迫性和場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答案。商家如果能在使用者最需要的時候推送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務,使用者一定會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夏翌稱。
Ella則提出,電商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滿足於只服務一部分高價值的使用者了。平臺與其對使用者來進行區隔,不如把目前看上去價值低的使用者、沒有被滿足的使用者,變成價值高的使用者,為使用者進行增值服務。“我們以前認為,三線以下城市和五環外的使用者是沒有價值的,但隨著消費升級浪潮的來臨,這部分使用者就會變成比一二線更有價值的使用者”。
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別讓這句無奈的吐槽成為消費者放棄平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