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小米正式迴應“造車”:還沒到正式立項階段

  2月21日晚間,小米集團在港交所釋出自願公告,正式迴應造車傳聞:對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該訊息一經發布,小米當日股價應聲上漲,盤中漲幅一度擴大近12%,達到32.3港元。截至20日收盤,小米股價漲6.42%,報30.65港元,市值達到7722.8億港元。針對該訊息,小米集團官方臨時迴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

  事實上,小米造車的傳聞由來已久。早在2014年,就有訊息稱小米要造車,此後這類訊息每隔幾年就會曝出,而小米都斬釘截鐵地迴應稱造車訊息是假的。但從小米此次的正式宣告來看,小米只說沒有立項,並沒有否認造車,口風似乎有所鬆動。

  其實,在小米的這份正式宣告中,傳遞出了兩個資訊:1、小米一直在關注電動汽車生態,並對行業進行了持續的關注和研究;2、小米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研究還未到正式立項階段,即在短期內不會涉足汽車實際的生產製造層面。

  據瞭解,小米在智慧汽車生態方面已經做了長期的研究和積累。企查查APP顯示,目前小米關聯公司擁有的與車輛相關的專利共有134件,並且,小米多家關聯公司均將汽車零配件作為經營範圍登記。不僅如此,小米還在相關技術領域與多家車企達成了合作。比如2020年3月,小米與蔚來汽車達成合作,在其智慧手錶上推出一款能夠隨時隨地控車的蔚來app。2019年9月,小米表示將與小鵬汽車展開深度合作,使得小米9 Pro的NFC功能可以作為車鑰匙使用,並率先搭載在小鵬汽車旗下的首款轎跑車型P7上。

  另據企查查投融資資料顯示,小米關於交通運輸類的投資事件達到17項,包括2012年投資木倉科技,後者是一家專注於汽車領域的實用應用開發商,2014年投資車載智慧終端裝置生產商凱立德和車載智慧產品研發商睿米等。2019年11月,參與新造車品牌小鵬汽車C輪融資。2020年4月,參與車聯網企業上海博泰B輪融資。

  2020年底,當華為、阿里、百度、蘋果等科技巨頭扎堆進軍整車製造,將網際網路造車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時,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小米有“造車”想法不足為奇,只不過這一想法尚未到正式立項階段。如公告所言,小米將對電動汽車生態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說不定哪天小米造車就“正式立項”了。(來源:蓋世汽車 雷雲)

2,加持2021品牌戰略?原吉利副總裁管宇加盟寶能

  2月23日,寶能汽車集團宣佈,原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經營管理委員會成員、採購公司總經理管宇於日前加盟公司,擔任集團常務副總裁,與大谷俊明共同負責全面經營管理工作。

  根據寶能的規劃,管宇加入寶能汽車集團之後,大谷俊明將主要負責新能源三電、汽車軟體和智慧駕駛、出行生態構建等工作上,與管宇一起推進寶能打造覆蓋整車及前瞻技術研發、汽車高階製造、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三電系統、動力總成等)研發和製造、倉儲運輸、汽車銷售、汽車出行、汽車金融與後市場服務等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圈。

  據瞭解,管宇此前先後在上海通用、北汽福田、華泰汽車、吉利集團等車企擔任採購、銷售等板塊職務。其中,任職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期間,管宇還任職採購公司總經理,較為擅長成本控制,強調透過加強採購資源整合,VAVE、標準化、平臺化方面的工作來提升成本競爭力。

  因此,管宇的加入,應該有利於最佳化寶能多元化產業的協同效應。

  今年2月18日,寶能汽車曾釋出2021年規劃,即旗下觀致品牌將有5款車型釋出上市,包括1款全新A+級轎車,2款增程式電動車型,以及兩款SUV觀致5S、觀致7的年款車型。

  並且,正在籌備中的高階汽車品牌,以及首款車型也將在2021年年內釋出並開售。目前,這款純電動車型即將結束嚴寒等耐久性測驗,正進入下一階段工作。

3,特斯拉股價現去年9月以來最大跌幅馬斯克一天內損失150億美元

  當天,蘋果、亞馬遜和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股價紛紛下跌,跌幅均超過2%。總體而言,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當天同比下跌2.5%,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最終收復了200點的失地,收漲0.1%。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股票也受到了比特幣的拖累,據CoinDesk稱,比特幣的價格當天下跌約6%,因此拖累了特斯拉的股價漲勢。

  本月早些時候,特斯拉披露,該公司已經購入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以獲得最大的靈活性,進一步多元化並最大化公司的現金回報。該公司還表示,將接受以比特幣買車。

  韋德布什證券分析師Daniel Ives在週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近二十天來,特斯拉從比特幣投資中獲取的利潤已經超過該公司2020年全年銷售電動汽車的利潤。

4,特斯拉對手Lucid Motors官宣借殼上市

  蓋世汽車訊 2月22日,Lucid Motors(簡稱Lucid)宣佈,已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簡稱CCIV或Churchill)簽訂了最終合併協議。該筆交易對合並後公司的估值為117.5億美元,將為Lucid提供大約44億美元的現金。

  Lucid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PeterRawlinson表示,“Lucid為能引領高科技、高效率、零排放交通出行的新時代而感到自豪。透過對電動汽車設計方式的徹底反思,我們自主研發的、經過比賽驗證的技術和細緻的工程設計,使電動車動力系統效率和效能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Lucid將透過上市加速下一階段的增長,我們將致力於在2021年推出全新純電動豪華轎車Lucid Air,然後在2023年推出Gravity高效能豪華SUV。透過上市所獲得的資金,我們將用於支援我們在亞利桑那州的製造工廠的擴張,這是北美第一個新建的電動汽車專用製造工廠,並且已經在Lucid Air的生產前期投入使用。該工廠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分三個階段進行擴張,以使年產能達36.5萬輛。最後,該筆交易進一步實現了我們為其他汽車製造商等第三方提供Lucid先進電動汽車技術的願景。”

  CCIV董事長兼執行長MichaelKlein表示,“CCIV相信,Lucid的卓越和成熟的技術,在明確的可持續電動汽車需求的支援下,使我們與其的交易成為一筆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我們很高興與Peter和Lucid領導團隊合作,在今年晚些時候將備受期待的Lucid Air推向市場,並在美國各地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

  Lucid正在制定效能、續航里程和效率方面的新標準,以吸引致力於實現零排放未來的客戶和投資者。該公司差異化的、專有的電動汽車技術,包括其電池技術,是由豐富的專利組合支撐。Lucid 電動汽車技術套件是由公司內部開發的,這使得Lucid Air能夠提供卓越的效率,單次充電的預期續航里程超過500英里,領先於目前市場上的所有競爭對手。

5,保時捷CEO:晶片短缺或嚴重影響未來幾個月日常運營

  Oliver Blume發表上述言論之前,去年末全球汽車銷量突然飆升,同時車用關鍵晶片部件出現短缺。供應短缺導致依賴晶片的汽車行業裝配線陷入停滯,全球數十萬輛汽車的生產被迫暫停。

  晶片需求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飆升,因為消費者在疫情封鎖期間對遊戲機、膝上型電腦和電視的需求上升。分析人士表示,晶片短缺對汽車行業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汽車行業幾十年來一直依靠準時制(just-in-time)供應鏈來儲存資金。

  當被問及保時捷是否會重新考慮當前這種供應鏈模式時,Blume 回答稱,“是的,反思當前的供應鏈模式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真正需要的儲存空間是什麼。我們必須更加靈活,我們必須更深入地規劃眼前的產能。”

6,特斯拉2020年超越奧迪成為美國第四大豪華車品牌

  蓋世汽車訊 根據Experian的新車註冊資料,特斯拉在2020年超越奧迪,成為美國第四大豪華品牌,並且逐漸接近前三名寶馬、雷克薩斯和梅賽德斯賓士。

  去年,特斯拉在美國共註冊200,561輛汽車,超越奧迪的183,594輛位居第四。而就在一年前,奧迪的註冊量還超特斯拉近50,000輛。現在,特斯拉與排名第三的梅賽德斯賓士的差距在65,000輛左右。專家們稱,這證明了特斯拉在高階消費者中的聲望,以及憑藉吸引人的電動車在競爭中領先的能力。

  Autotrader執行分析師MichelleKrebs表示,“特斯拉是第一家全力投入電動汽車的公司,創新以及成熟的電動汽車技術是一個成功的組合。”

  Experian的資料顯示,事實上,特斯拉在2020年美國電動車註冊量排行榜的前五名中佔據了四席。與大多數汽車製造商不同,特斯拉不單獨披露其在美國的銷售情況,而只公佈全球的交付情況。

  註冊量往往低於總銷量,因為銷售給零售客戶的車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示在註冊資料中。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研究和資料中心的資料,去年,汽車製造商們在美國一共售出了1460萬輛汽車,而Experian的資料顯示的註冊量有1420萬輛。

  不過,儘管特斯拉成功超越了奧迪位居第四,但該公司要想在今年躋身前三,可能會面臨一場艱難的戰鬥。傳統品牌開始提供強有力的產品陣容對標特斯拉。梅賽德斯賓士計劃今年推出其子品牌EQ的第一款車型EQS,預計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車型將佔其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

  賓士美國經銷商董事會主席Jeff Swickard表示,特斯拉是“可行的競爭對手”,但賓士計劃透過強調其經驗和卓越的製造能力來吸引高階消費者。

  專家表示,隨著傳統車企新款電動車的上市,特斯拉的吸引力可能會有所減弱。凱利藍皮書(KelleyBlue Book)發現,儘管特斯拉的銷量有所上漲,但2020年第四季度,客戶對特斯拉的考慮程度有所下降。Cox Automotive的一項最新研究也預測,2021年,新的競爭格局將減緩特斯拉的增長。

  最近,特斯拉首次對其老化的Model S 和 Model Y車型進行了重新設計,這還是這兩款車型推出以來的首次。此外,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Cybertruck皮卡的交付可能在今年年底開始。

7,日本三大車企第三財季利潤大幅反彈 豐田領跑

  蓋世汽車訊 2020年10至12月,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本田和日產)的利潤均從疫情大流行帶來的衰退中反彈,出現了回升趨勢。三大車企也均上調了截至今年3月31日財年的全年營業利潤預期。

  在第三財季(去年10至12月),豐田成功實現全球銷量的增長。隨著汽車消費需求從全球疫情封鎖和停產的打擊中反彈,該公司第三財季全球銷量同比增長6.9%至240萬輛。

  儘管當前全球晶片短缺仍在持續,豐田依然提高了整個財年的銷量預期。豐田汽車首席財務官KentaKon針對晶片短缺的現象表示,預計該問題在短期內不會對該公司汽車產量產生影響,但會繼續監控風險。豐田汽車預計,晶片短缺問題將在夏季之前基本得到解決。

  豐田因此將本財年(截至今年3月31日)的銷量預期從此前的940萬輛上調至970萬輛。新的銷量目標雖較上一財年的1050萬輛有所下降,但仍突顯出該公司在疫情下的抗跌能力。相比之下,日產汽車和本田汽車則下調了本財年的銷量預期,稱車用晶片供應短缺將阻礙汽車產量以及未來的交付量。

  日產第三財季全球銷量同比下降9.6%至110萬輛,該公司將本財年的銷量預期下調15萬輛至400萬輛,這一銷量目標相較上一財年的490萬輛同比下降19%。不過當季,得益於成本控制措施、更強的定價能力和較低的新車激勵措施提振了業績,日產全球營業利潤同比上漲19%。

  日產當前預計,在截至3月31日的財年中,該公司將出現2050億日元(合19.9億美元)的運營虧損,這將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年度虧損。不過日產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表示,成本控制的改善以及零售銷量和定價能力的更好結合正逐步提升日產的盈利能力。日產表示,在本財年前三財季,該公司每輛車的營收增長了1.7%,庫存下降了25%,固定成本下降了12%。

  而本田汽車第三財季的全球銷量同比下降了11%至140萬輛,出於晶片短缺帶來的影響,該公司將本財年的銷量預期下調了10萬輛至450萬輛。本田這一銷量目標較上一財年減少6.1%,但該公司現在正取代日產,成為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利潤方面,本田第三財季營業利潤大增67%,主要得益於銷量的增長、成本削減措施和研發支出的減少。

  豐田在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中走在了最前。豐田稱,銷量增長推動該公司第三財季營業利潤增長54%至9879億日元(合95.7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高達12.1%。

8,因擋風玻璃安裝不當 福特召回近8.8萬輛F系皮卡

  蓋世汽車訊 2月22日,福特汽車宣佈,正召回近88,000輛2021年款F系皮卡,這些車型的擋風玻璃黏合不當,在碰撞時可能會脫落。

  受影響車輛包括2020年10月27日至2021年2月3日在迪爾伯恩卡車工廠(Dearborn Truck Plant)生產的F-150皮卡,以及2020年10月13日至2021年1月23日在肯塔基卡車工廠(Kentucky Truck Plant)生產的Super Duty皮卡。這些車型構成了福特美國暢銷皮卡陣容的大部分,2021年,福特F-150已重新設計改款。

  福特表示,在美國有79,017輛缺陷車輛,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別有6,986輛和1,347輛。該公司尚未收到任何與該問題有關的交通事故及人員傷亡報告,預計將於4月6日左右開始通知車主。

  2月22日,福特另外還召回了近1.2萬輛2020年款SuperDuty皮卡,在美國有9,979輛,加拿大有1,750輛,這些皮卡的輪胎和負載資訊標籤顯示了錯誤的有效負荷資訊。受影響車輛2019年5月13日至2020年9月19日生產於肯塔基卡車工廠。

9,豐田:混動才是快速減少碳排放的最佳方式

  上週,豐田美國表示,今年將推出兩款日本產純電動車和一款插電式混動車,並於明年在美國上市銷售。這兩款純電動車是豐田美國近10年以來推出的首批純電動車型,但豐田高管也提前表態,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些車型。經銷商稱,雷克薩斯品牌將推出一款純電動車;豐田北美銷售主管Bob Carter透露,其中有一款純電動車將為豐田品牌,有一款為跨界車或SUV。

  與其同行競爭者不同,豐田不認為電動車是快速減少全球汽車碳排放的最佳方式,反而,該公司認為混動,尤其是插電式混動車是抑制溫室氣體的最佳方式,因為這樣的產品組合將吸引更廣泛的美國消費者。

  迄今,豐田銷量已經證實其以混動為中心的戰略獲得了成功。去年,該公司美國銷量的16%都為混動車,銷售337,036輛,同比上漲23%,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現豐田首席科學家兼豐田研究所CEO Gill Prattr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佔豐田美國總銷量的70%。

  Pratt解釋道:“豐田的主要觀念就是為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例如,若有人居住在發電方式為碳排放密集型的城市,且只能沿街停車,無充電設施,那麼一款標準混動車就能使其儘量減少碳排放;若有人每天通勤32英里(美國平均水平),且有一個車庫,那麼他可能發現一款插電式混動車是其減少碳排放的最佳方式。

  “我們不會忽視電動車的長期趨勢。我們的目標是,作為一個行業,如何能最快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僅僅一個解決方法可能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想要成為銷售動力系統的梅西百貨,這樣,我們可以繼續減少消費者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隨著消費者在我們多樣化的產品組合中選擇合適的車型,我們正在接近目標。”

  Pratt稱,事實上,與平均電池使用率相比,目前純電動車中的電池包較大,所以純電動車僅僅適用於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地區。“如果你購買了一輛里程超過平均水平的純電動車,那麼最終你在開車時大部分電池效能都在閒置。也就是說,汽車越重,你就可能帶著越多磚塊在開車,而這些都是非常昂貴的磚塊,因為它們不僅成本昂貴,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溫室氣體。”

  Pratt認為,即使是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能起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因為它們最適合短途行程,可以定期補充燃料,需要的基礎設施也較少。去年,豐田推出了第二代Mirai燃料電池轎車,同時,本田和通用正就燃料電池技術合作。

  豐田可能是電動車領域的後來者,但該公司已經至少全球生產了10款純電動車。Carter表示,該公司50多年前就已開始致力於電氣化,研發電動動力總成,最終生產了史上最暢銷的新能源動力總成車型——普銳斯混動車。5年前,豐田在美國推出了一款電動車型。當時,該公司還售出了幾千輛和特斯拉一起生產的RAV4電動車。(來源:蓋世汽車 谷姣姣)

10,1月德國電動汽車銷量翻番電動車市場份額飆升至22%

  1月份,德國純電動汽車(BEV)銷量同比大漲118%,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的銷量漲幅更是達到了138%,使得PHEV在電動車市場佔有率方面繼續領先BEV,前者為56%,後者為44%。

  這一優異的表現,在加上整體車市急劇下滑(同比跌幅為31%),使得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從去年1月的6.6%升至目前的22%,其中僅純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10%。

  1月份德國暢銷電動汽車排行榜上,大眾ID.3憑藉1,799輛的銷量排在榜首,大眾e-UP排在第二位,使這家德國本土車企包攬了前兩位的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帕薩特GTE遺憾地與銅牌擦肩而過,它與第三名的銷量只差了14輛。雖然未能包攬前三甲,但是大眾依然是最大的贏家,在前十名中,大眾包攬了其中五席,除了上述三款車型之外,還有全新高爾夫PHEV排在第9位,e-Golf排在第10位。

  但是表現良好的不僅僅是大眾一家,寶馬也有車型榜上有名,其中兩款車型甚至創下了最高的月度銷量紀錄,這兩款車分別是X3 PHEV和X5 PHEV。梅賽德斯有4款車型上榜,因此榜單上最終只有兩個席位留給了國外車企,其中現代Kona EV排在第7,雷諾Zoe排在第8。

  大眾計劃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而今年正是這一計劃的元年,1月份大眾集團表現強勁,其電動車市場份額達到了35%,其中大眾品牌份額為19%,在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奧迪憑藉8%的份額排在第4位。其他車企中,賓士和寶馬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和13%,分列第2和第3位。雷諾和Smart並列第5,各佔5%的市場份額。

  在斬獲德國國內市場之後,大眾現在可以尋求在歐洲其他市場上獲得領先優勢。但是在2021年,大眾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的首要目標卻並不是歐洲市場,而是中國市場,該公司在中國不僅要從特斯拉那裡收復失地,還面臨著一些強大的中國本土車企的競爭,例如比亞迪和上汽集團。

11, 大眾西雅特:西班牙需要一座電池工廠

  蓋世汽車訊 大眾集團旗下的西班牙品牌西雅特呼籲西班牙政府推動電動汽車電池的本土化生產,該汽車製造商表示,公司有可能在2025年開始在西班牙生產電動汽車。

  西雅特董事長Wayne Griffiths在週一(2月22日)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公司正在與西班牙政府就是否在巴塞羅那附近的Martorell工廠內開始生產一款小型電動汽車進行“深入對話”,最終的結果應該會在未來幾周內宣佈。

  Griffiths表示:“西班牙政府不能錯過電動化的列車。”他強調,作為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西班牙需要率先推動電動汽車的生產、需求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

  Griffiths表示 ,西班牙從歐盟獲得的1400億歐元(約1698.9億美元)COVID-19疫情援助金,也應該用於這一目標,他認為這將為西班牙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該國是西歐失業率最高的國家這一。該公司發言人表示,與其他西班牙重要企業一樣,西雅特也希望接受來自歐盟的資金,以促進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比特幣交易平臺割韭菜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