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從方方面面重塑著人類社會的各領域,帶領著個體生活全面擁抱數字化。但是要看到科技便利的背後是個人資訊洩露、黑色產業濫等多種問題,如何正確利用科學技術滿足美好生活需求,成為擺在當前社會面前的難題。
技術是人性需求的影子,對映著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社交情感需求和發展進步的需求。科技進步讓人類生活變得抽象化,透過手機就可以操控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費的各個方面,點外賣、買衣服、買電影票、買火車票、預定酒店,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自動識別、自動測溫、遠端控制、無接觸的方式,更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影視推薦、服裝推薦、關鍵詞搜尋,大資料分析讓個性化需求更易被滿足。
科技進步縮短了時空差距,讓世界各角落的人們都能互聯互通,釋放內在的交往意願。擁有歸屬感是現代人普遍的需求。原有的社交受制於血緣和地緣的限制,但網際網路讓有共同興趣的人走到一起,更加便利。人們可以在網上分享讀書心得、觀影體會。也可以就熱點問題討論研究,還可以組團旅遊、熱心公益。圈層化的社會還可以拓展到特定人群如誇誇群,個個在職場學業生活中受挫的群體聚集起來,互相誇讚,發掘優點、慰藉鼓勵、繼而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科技進步讓知識的獲取更加方便快捷,為人類尋求更廣闊的天地鋪就了道路。線上讀書,線上輔導,線上圖書館,線上博物館、B站網路直播,讓渴求知識、渴望進步的人們搭建起獲取知識的通道,改變命運的直播帶貨物流體系,讓產品銷售、農民脫貧致富變得更加便利,有期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面臨著風險。互聯互通意味著個人資訊共享,讓使用者對數字生活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個人資訊洩露的背後是複雜利益鏈條的衍生,在這片技術紅利無法照射的地帶,需要政府出手,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過程中,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引導正確行為,還社會一片淨土。
科技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使用者。科技進步的初心是根據人的正當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製造各類工具,助力社會進步,應引導人類思想,加強道德建設,使得在利用科技時不與公序良俗產生衝突,不與法治精神相違背。賦予科技道德感,還應加強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促進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媒介融合發展,不但傳播社會正能量,為美好數字生活發展提供支撐。對待侵害公眾利益的行為,堅決不能手軟放鬆,加強部門聯動,利用科技手段發動廣大群眾對侵害公眾利益的行為開展監管,極力保護個體的資訊保安和合法利益。
黨的十九大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科學技術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的有力推手,應正確運用科學技術,滿足人類和社會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