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最近,58集團掌門人姚勁波點評ofo敗局走紅網路。他直言ofo不應該是這樣的結局,應該有更好的結局,但是它在該整合和站隊時猶豫,太多自我導致了今天的失敗,“很多創業公司都是自己加速了死亡。”

我認為姚勁波言之有理。當然,ofo與摩拜合併無疾而終,受傷的不僅僅是ofo,對摩拜也產生較為深遠的負面影響。把時間拉回到2017年年底,當時摩拜和ofo合併傳聞四起,一旦雙方真的如各方所願走向合併,那將改寫共享單車行業格局,就不會落得摩拜賣給美團、ofo艱難求生的淒涼下場。

不過,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沒有如果,更不會重來。當時,撮合摩拜和ofo合併最積極的當屬ofo 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

2017年9月,朱嘯虎表示,目前ofo和摩拜佔到整個市場份額的95%,投放量已經過量飽和,如果想要盈利,那麼兩家合併才是合理的。3個月後,他又說出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你們感受下:

“任何一個企業合併都很複雜,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在裡面,包括投資人,包括創業者,包括股東,包括使用者,各方面的聲音都在裡面,要平衡各種各樣的聲音,這裡面很多很多的利益不是那麼容易平衡的。這個市場還沒有打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就合併,這是需要股東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當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就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需不需要再打?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在我看來,朱嘯虎這番表態有三層含義:

一、推進摩拜和ofo合併並不容易。雙方合併存在諸多阻礙,其中平衡各方利益無疑是最大難題,尤其是阿里、騰訊兩大巨頭訴求不同且近乎水火不容,無形中使局面複雜化,非常考驗雙方團隊的決策智慧。

二、向阿里、騰訊喊話。“這個市場還沒有打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就合併,這是需要股東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翻譯下來就是,目前摩拜與ofo之爭仍未結束,誰也沒有打敗誰,而且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但燒錢不止、盈利遙遙無期的現實處境,倒逼雙方不得不認真思考合併事宜,而展現大智慧、大格局的股東顯然是指阿里、騰訊。

三、努力促成摩拜和ofo合併。儘管摩拜和ofo合併難度極大,但為了使各自團隊、股東、使用者利益最大化,朱嘯虎還是極力呼籲摩拜與ofo坐下來好好商談,探討各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可行的合併方案,而不是繼續打無謂的消耗戰,最終只會發展到兩敗俱傷,這是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事實上,朱嘯虎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所有ofo投資人甚至摩拜投資人的共同心聲,即希望促成摩拜和ofo合併。據中國企業家報道,一位ofo投資人回憶,幾乎所有股東都支援合併,只有ofo創始人戴威不同意。這位年輕的創業者評估,未來自己的權力存在被削弱的可能性,這是他不能接受的。有股東因此表達不滿,“他把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的權益之上。”

對於ofo投資人的集體呼籲和良心建議,戴威似乎不為所動,“非常感謝資本,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他的這番表態,不僅讓ofo創始團隊與投資人圍繞公司戰略方向的分歧檯面化,也讓ofo投資人對雙方合併不再抱以希望,甚至可以說是徹底死心。

因此,你會看到,心灰意冷的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將所持有的ofo股份出售給阿里和滴滴。阿里拿了大部分額度,包括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滴滴只拿了一小部分額度。其實,他的初衷並不是套現離場,而是成為摩拜與ofo合併後的新公司股東,但事與願違,只能無奈退出,準確來說是在ofo滑向深淵之前,朱嘯虎要儘可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創始人有自己的選擇,投資人也要尊重創始人的選擇,你要這樣繼續下去(不與摩拜合併),我們只能把股份賣給戰略投資人。我們是財務投資人,戰略投資人訴求跟我們不一樣。”他曾這樣解釋為何自己揮別ofo。

值得一提的是,朱嘯虎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及,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併的最好時機,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合併機會。

一方面,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已明顯飽和,頭部城市更是如此,而ofo和摩拜的單車投放量、資金、公司體量都已足夠大,都不可能把對方打倒;另一方面,如果不合並,就要繼續融資打仗,創始團隊股份一旦被稀釋超過50%,對於他們而言就沒什麼意義。

“如果摩拜和ofo在2017年年底合併,估值還有兩三倍的(增長)空間。”他說道。現在看來,當時朱嘯虎的判斷非常準確,摩拜和ofo錯過了唯一的合併機會,而錯過的不僅僅是對方,更是美好的未來,等待它們的是二者皆輸,令人唏噓不已。

後來的故事盡人皆知,摩拜賣身美團,上演了創始人出走、大幅裁員、戰略收縮等被併購一方劇本中常見的戲碼;ofo日子也不好過,創始團隊退出、裁員搬家、押金難退、拖欠供應商款項等,成為其揮之不去的夢魘。現在,共享單車只剩下一地雞毛,從當初受到資本瘋狂追捧的香餑餑,逐漸淪為無人問津的可憐蟲。

喧囂過後,越來越難看到希望的共享單車行業帶給人們諸多思考和反思。我的思考是,騎行共享單車行為本身,是人類素質的照妖鏡,而命運猶如過山車的共享單車行業,又何嘗不是商業團體格局的照妖鏡。

創始團隊、股東、產業鏈合作伙伴等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當各自訴求發生衝突時,應展現必要的擔當和智慧,即以大局為重,而不應私心過重,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接受利益協調或互相妥協,否則同坐一條船的各方很有可能面臨船翻人亡的悲慘下場,一損俱損。

到頭來,共享單車被證明不是一門性感的生意,無論是商業價值還是社會價值,都是弊大於利,這一賽道沒有所謂的贏家,ofo、摩拜,以及此前陸續倒下的玩家都是輸家。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為替代華為,美方擬扶持愛立信和諾基亞!美研究機構迴應: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