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動態定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反季節的蔬菜水果,一定比應季更貴;航空公司、酒店都會在旺季漲價、淡季打折;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和中國的“雙十一”期間,會有大量商品瘋狂促銷;Uber,以及你很熟悉的滴滴打車,在高峰時段的收費貴出20%以上,高峰期一過,價格立刻下調——這些做法,都是動態定價的打法,人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
同樣,可口可樂研發的這款自動售賣機,能根據氣溫來自動調節可樂的價格,這其實就是一種動態定價策略。
表面看起來,這跟旺季漲價、淡季打折的機票、蔬菜,似乎沒有本質區別。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都是動態定價策略,為什麼航空公司、Uber和參與“雙十一”的商家行得通,而可口可樂只是做了個實驗,就引起了媒體和公眾這麼強烈的牴觸呢?他們到底在憤怒什麼?
我之所以首先從動態定價開始拆解可口可樂案例,是因為,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動態定價會變得更加普遍、頻繁、實時、精細,我認為,它將會成為主流的定價模式。
對於企業來說,能不能用好動態定價策略,對於你未來的運營效率、利潤率、品牌形象,都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問題,迫在眉睫。
在我看來,可口可樂當年的做法,觸犯到了消費者對於定價的一個固有的認知:商品的價格可以調整,但是,你得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並且,這個理由行不行,企業說了不算,必須是消費者認可的“合理”才行。
那麼,動態定價的遊戲規則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理由才算是“合理”?怎樣找到那個“合理的理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