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說來也是時代的諷刺。話說 iPad 剛出來兩年的時候,我在一家店裡,看到有人指著一款安卓平板說:「我要那個三星的 iPad,麻煩拿一下看看。」

當時 iPad 就是平板的代名詞,就像區塊鏈成了數字貨幣的代名詞一樣。

數字貨幣(digital cash) 這個概念很多年前就提出來了,早於區塊鏈很久了。但是大家一直都不是很在意,到後來比特幣橫空出世,以「去中心化的未來數字貨幣」自居,數字貨幣終究是沒做成,陰差陽錯的成為了一種數字資產,但是把這個冠名權卻是陰差陽錯的在福斯心目中接過來了。

數字貨幣無論是從概念上,還是從實現上,就從來沒有和區塊鏈繫結的道理,相反,區塊鏈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對數字貨幣的一種實現,區塊鏈這種方式本身就蘊含著為了去中心化而在效率方面做出的妥協,所以如果要像央行這樣進行中心化的實現,如果要採用區塊鏈,那也是隻能用在頂層而非底層的設計上,和比特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DECP 並不是突然推出的,這幾年來一直都在放風,去年 11 月份我已經可以看到各種比較詳細的分析報告了 。兩層框架,從央行到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然後從商業銀行到福斯。如果要說有區塊鏈存在的空間的話,那就是頂層的從央行到商業銀行,確實可能以聯盟鏈的形式存在;而從商業銀行到福斯的這一步,考慮到目前區塊鏈技術的限制和 DECP 的使用場景,用區塊鏈暫時還不太現實。所以 DECP 和區塊鏈的聯絡,從福斯的使用層面來看可以說聯絡並不大。而對於已經成為了流動性資產的比特幣來說,中國央行發行 DECP 既沒有實質性的利好,也沒有實質性的利空。

DECP 到底是什麼

那麼 DECP 到底是什麼呢?簡單的來說,就是用來取代現金的。央行發行的現金,背後是央行的信用背書,擁有最強的流動性,因為其擁有無限法定的償還能力,人們不能拒絕用現金來償還的貸款,所以現金是通貨之源,一般被稱為 M0;而當現金被企業存在銀行裡面當活期之後,信用主體換成了銀行,雖然也很保險,但是信用等級就降了一級,成為 M1 了;再往後,越來越多的人經受這筆錢,信用關係越來越複雜,信用保障越來越低,流動性越來越差,這就成為了更外圈的 M2。

在現實經濟中,現金髮行出去之後,除了被銀行收回銷燬之外,基本上是永不消逝的;但是 M2,也就是經濟體對 M0 的信用衍生能力會隨著經濟的波動而變化很大。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支付寶和微信,雖然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相當於現金,但是它不是現金。因為當我們把錢存到支付寶和微信的時候,我們其實就形成了和支付寶和微信的借貸關係,根據央行的劃分,餘額寶算是 M2,只不過它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 M2。

M2 和 M0 的區別還是很顯然的。因為支付寶和微信本身只是一個借貸關係衍生出來的,所以意味著本身依賴於信用主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機構或個人不接受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拒絕使用者使用 DECP 付款就是違法的。

並且,支付寶和微信需要繫結銀行的帳戶,本質上講依然是金錢在金融機構之間的流轉,而我們用這倆軟體支付的所產生的每一筆賬,都在這兩家公司的控制之下。也就是如果有人能看支付寶的後臺和微信的後臺,那麼你的消費是沒有祕密的——顯然,在自己的手機上刪了單子,除了能瞞得住看自己手機的人,伺服器端是不受影響的。而現金消費的一大特點,就是匿名性——身上揣著十幾塊錢買了幾個包子一碗粥,錢交出去了,包子和粥到手,沒有人能通過小攤上的那十幾塊錢「追溯」到是你付的。

並且,現金也意味著最少的約束——兩邊都不需要網路,不需要其他,想付就能付。

離線支付和匿名性,其實恰恰一直是數字現金試圖解決的問題。

數字現金的技術特點

數字貨幣本身可以分成四類:匿名的,不匿名的,線上的,離線的。

不匿名、線上的數字貨幣是最直觀的。

在消費者邊:

消費者向銀行發出請求,要一筆數字現金;銀行用私鑰簽名一個電子檔案發給消費者;帳戶上錢扣掉了;消費者用銀行的公鑰驗證這個檔案有效;有效!可以去花啦!

在銀行這邊:

帳戶上扣錢;記錄自己所發行的電子現金的序號;當商家聯絡自己的時候,驗證這筆電子現金,包括序列號是否有效,是否已經被花了;如果一切正常,商家的帳戶被加上一筆錢,交易結束。

這個流程非常直觀,以銀行為絕對中心,一切的保密工作都是銀行做的,銀行也 100%的知道消費是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的。區別就是可以提一筆錢不花放在數字錢包裡,類似於一個帶有延遲的支付寶。除了無限法償之外,似乎也沒有比我們現在微信支付寶好哪兒去。

匿名的線上貨幣更像現金

匿名的數字現金非常神奇,銀行怎麼會不知道這筆錢去什麼地方呢?這就要用到「盲簽名」技術了。

這個流程就複雜了一些:

我們自己生成一個「數字信封」,然後把數字現金的需求,比如 20 元和其做一個運算,相當於裝在裡面,讓銀行去簽名;銀行簽名,從我們賬上扣錢,認可了這筆數字現金;到我們手機本地之後,自動對數字信封脫殼;我們手機上現在有了 20 元經過認證的數字現金,但是當我們消費的時候,因為殼的資訊只有手機本地才有,手機本地進行了加殼和脫殼的操作,所以銀行只知道我們的帳戶上短了 20 元,而某個小攤多了 20 元,而銀行無法把這兩個 20 元聯絡在一起,也就是無法追蹤。

這個看起來就放心多了,更像是現金了。但是這依然需要兩邊都線上,雖然對於 4G 和 5G 時代,線上似乎不是太大問題……

離線支付技術

而 DECP 也聲稱具有雙離線支付的技術,就是即便是兩個飛航模式的手機,碰一碰也可以交易。怎麼做到的呢?其實這確實是數字現金最大的挑戰。

因為紙幣有防偽,並且有一個物理的實體,所以紙幣離線支付是很自然的。而數字現金,說到底是一個檔案,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阻止檔案被複制呢?這也就是所謂的雙花(Double Spending)問題。

雙離線的情況下,支付是 P2P 的,如果有人把檔案照樣複製一下,怎麼看都像是把錢「印」了兩次。一個每個人都可以無代價印錢的機制是毫無意義的。即便是比特幣也做不到雙離線支付,因為比特幣也需要一個資訊廣播和確認的過程——事實上比特幣是通過一個 24 小時全天候線上的區塊鏈記錄和共識的形成過程,來解決雙花問題的。

這個時候沒有便捷的方法,往往依賴於一些特殊的物理載體,比如智慧卡作為「數字現金」的載體。而 DECP 這個手機碰一碰就可以雙離線支付,可能還是需要一些硬體方面的支援。純軟體創造的可信任環境,雙花的風險始終不可忽視。

總之,匿名不匿名,取決於是不是願意採用盲簽名技術;離線不離線,在於「可信任環境」的穩健性。

目前還不確定的是,DECP 的匿名性到了哪一步。我上面說的匿名方式,是從演算法上杜絕了追蹤的可能。如果採取這種技術又想保持一定的控制力的話,那麼可能需要通過更傳統的 KYC 方式,比如上傳驗證身份證等等來實現個體錢包粗粒度的控制。當然,央行也完全可能採取「離線不匿名」的方式來達到精確到每一筆高能貨幣去向的追蹤能力。

至於對社會的影響,其實比預想的要小很多,因為基本上就是無縫替代現金而已。要說對微信和支付寶的影響,這個可以說是存在有限的擠出,但是並無大礙。

說無大礙,因為央行本身是個裁判員,不會也沒有動機去下場和商業公司肉搏。央行數字貨幣只是單純的紙幣的替代。支付寶和微信以後也可以非常便捷的加入數字貨幣的轉化,人們可以非常方便的把數字現金存到支付寶和微信裡面。所以看起來該怎麼消費還是怎麼消費;

說有擠出,是因為支付寶和和微信支付對現金的便捷優勢是巨大的,而一旦有了數字現金,那麼其實很多單純的支付場景下,支付寶和微信的優勢並不明顯——可能會讓支付寶和微信丟掉不少流水,但是考慮到現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單純的支付功能——至少餘額寶等貨幣基金很多人都在用,但是央行是斷然不會在錢包裡直接提供貨幣基金服務的。所以雖然有競爭,但是競爭是有限的。

數字貨幣的意義,還是在貨幣政策上

從政策層面上,很長期來看,央行的政策空間擴大了。因為在紙幣時代,央行搞負利率是非常有風險的,人們總可以把錢從銀行裡面取出來放到家裡。0 利率是央行降息的紅線——現在有研究也表明,儘管有些國家突破了零利率,但是在零利率周圍,央行的政策有效度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在過去的這幾年,幾乎全球所有的主流的央行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定量寬鬆的操作。其中的一項操作就是通過購買政府債券來給市場釋放流動性。比如說美聯儲在三輪定量寬鬆中,廣義貨幣增加了約 25%的 GDP。而其他的機構,比如 日本央行在過去的四年,因為安倍經濟學,變得非常的激進,幾乎購買了相當於整個日本 GDP 的公共債券。但是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仍然遠遠的低於日本央行定下的 2%的目標,從長遠來看,甚至會進一步降低。

日本央行幾乎已經用了一切的手段,就差用直升飛機撒錢了。比如說在 2015 和 2016 年這兩年中,日本政府每年約發行了 30 萬億日元的債券,而央行則每年購買的債券為 80 萬億!但是結果如何呢?確實對提高通脹率有所幫助,但是並不顯著。這是因為什麼呢?這個可能和市場的預期有關。我們都知道在股票市場有一句話,叫做利空出淨是利好,就是當不利的資訊還沒有發生但是已經傳播開來的時候,比如併購失敗,證券價格會下跌,但是當跌到一定程度,大家預期價格不會繼續下跌了的時候會出現反彈,而等到併購失敗真的來臨的時候,價格反而不會怎麼跌了;

日本央行現在也面臨的是這個困局,因為市場已經預計到了央行的大手筆,而市場也知道央行挪不過零利率,那麼市場就會預先的作出調節來應對,從而當央行真的大量購買政府債券的時候,衝擊被減弱了。

另一個想法,既然名義利率已經接近零了不能繼續降了,那央行可以用嘴說。這就是所謂的“前瞻性指導”來誘發未來的通貨膨脹,降低實際利率。一個辦法是中央銀行承諾不加利率,直到經濟恢復充分就業。原則上,提高通脹預期的前瞻性指引可以用來像名義利率一樣有效地刺激消費和投資,因為兩者都是通過降低實際利率來實現的。不幸的是,由於 1)中央銀行行長會變,2)如果經濟確實恢復了,央行有激勵不履行承諾,投資人可能是不相信這種指導的。

總體而言,前瞻性指導和量化寬鬆政策等貨幣政策手段為解決零點問題提供了一些理論前提。但這些政策現在已經實施了好幾年 – 尤其是在日本,已經搞了二十多年,到目前為止,它們並沒有令人信服地表明他們是有效的 。

而如果是數字貨幣普及了,那麼 0 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數字,央行可以輕而易舉的 -1%,-2%利率的設定,來刺激經濟。所以央行的政策空間可以說擴大了。而一旦零利率下限不再存在,中央銀行的負利率政策的運作方式是否和傳統的政策一樣呢?在理論上是的。 因為在過去的這麼多年,名義利率已經是經常不能跑贏通貨膨脹率了。所以這套體制真正運作起來,和現在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有些人反對負利率政策,認為這可能會加劇金融不穩定。但是,如果中央銀行能夠真正的實行負利率政策,那麼國家就可能更快地擺脫經濟衰退,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後,而不是受制於零利率的緩慢增長。所以如果負利率政策真的能夠有效的實行,是促進金融穩定的。還有一個反對意見是說負利率對儲戶和養老金持有人構成不公平的稅收,但這是一個比較狹隘的觀點。首先,零利率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央銀行在通貨膨脹方面受到限制, 第二,在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短期利率大幅度下調將會提高長期利率預期,加快產出和就業增長。讓長期債券的名義利率上升;第三, 低利率通常會推高股價和房價。所以對於儲蓄者和養老金持有人來說,負利率未必是壞事。

總體來說,通過全面消除零利率限制,恢復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將有可能使中央銀行專注於穩定通貨膨脹和產出, 減輕他們承擔大量資產負債表的壓力,可以從事有針對性的信貸,甚至財政刺激。從長遠來看,也有助於維護中央銀行的相對獨立性。但是短期內,這種擴大對發達國家更有意義,因為發達國家的利率基本上就在 0-2%左右徘徊,有些國家已經實行了事實上的負利率。中國目前的發展還很好,利率還很高,短期內中國央行應該是不會有機會面臨 0 利率邊界的挑戰。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蘋果迴應郵件APP漏洞問題:使用者可放心使用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