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隨著新冠肺炎病毒的發展,人們對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力度不斷加強。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如同中國,有能力和資金擔負核酸檢測的費用。為此,部分國家開始用其他產品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檢測,從而減少其他費用的支出。

而在近期,來自新加坡的健康創業公司Nervotec所推出的Awareness APP,在新加坡引起新的轟動——使用者透過Awareness APP,用前置攝像機拍攝面部約1分鐘,即可檢測到自己的心率、血氧、壓力等資料,這些資料將成為是否建議去看醫生的“證據”。

Nervotec創始人喬納森·勞(Jonathan Lau)及Awareness APP | 圖片來源於todayonline

據Jonathan稱,該APP透過研究光在面板表面毛細血管中流動時從使用者面部反射的方式來檢測使用者的生命體徵,同時該APP可以應用在任何一款配備了攝像機的智慧手機上,透過人工智慧引擎將資料計算後,即可實現健康評分。

Jonathan還說道,健康評分不佳可能表示疾病,而血氧過低則有可能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對於這一APP,新加坡建築公司Kajima認為這是新加坡面對新冠病毒的第一道防線。

Nervotec創始人Jonathan說,新加坡政府對該技術非常感興趣——新加坡各地的工作人員則將該APP作為當地政府未來規劃的一部分,併為該APP提供試用環境,以檢測其準確性和適用環境。

此外,據Jonathan表示,該APP的準確性“在”所需範圍之內,該範圍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醫療用途,計劃在未來一年半內獲得批准。

而醫學顧問Ian Mathews博士說,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減少醫院的工作。

急診醫師馬修斯博士說:“在新冠肺炎時期,(生命體)遠端監控使臨床醫生仍可以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同時將傳染病的風險降至最低。”

目前,Nervotec的25人團隊正在進行一項更新,以使使用者即使戴上口罩也可以進行讀數。

攝像頭如此神奇?

從百度上不難看到,攝像頭又稱為電腦相機、電腦眼、電子眼等,是一種影片輸入裝置,被廣泛地運用於影片會議,遠端醫療及實時監控等方面。普通的人也可以彼此透過攝像頭在網路進行有影像、有聲音的交談和溝通。另外,人們還可以將其用於當前各種流行的數碼影像,影音處理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攝像機,僅僅只能用於拍攝2D畫面——在2D畫面之中,並不能有效做到心率檢測,更無法識別血氧等人體內部資料。

在詢問中,某資深行業主編表示,“目前可透過紅外感測裝置實現心率、血氧等檢測”,但隨後他表示,只是功率較高,手機能耗並不能長時間支援。

而深圳雲事通總經理龍壽金表示,目前要檢查這類資料,透過熱成像技術可以實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Jonathan在介紹Awareness APP時,只是說透過光線的照射,從而識別人員體內的血管——這一說法,給未使用的使用者留下了眾多疑慮。

而在數年前的國內,部分初創企業或個人,曾推出類似APP——把手指按壓在攝像機模組中,指尖皮下血管由於有血液被壓入,被光源照射的手指亮度(紅色的深度)會有輕微的變化。這個過程可以憑藉感光元件捕捉到。這樣毛細血管的搏動就能透過畫面明度的週期性變化反映出來。透過這樣的方法,心跳頻率就會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需注意的是,這一類檢測方式對攝像機模組要求較高——在以前由於鏡頭模組效能問題,導致資料差距較大。

但隨著鏡頭模組的改良,目前有手機企業提出了相應的內容:小米健康升級 2.8.6 版本,即可支援心率檢測功能,這也是國內首家系統級心率檢測,而檢測模組則是小米手機背後的鏡頭模組。

由於鏡頭模組的提升,測量結果具有一定的準確性。

血氧檢測:無能為力

雖然攝像機能檢測心率,但無法有效檢測血氧。

據悉,傳統的血氧飽和度測量方法是先進行人體採血,再利用血氣分析儀進行電化學分析,測出血氧分壓PO2計算出血氧飽和度。

但這種方法比較麻煩,且不能進行連續的監測,因此,血氧飽和度儀應運而生。

血氧飽和度儀主要由一個微處理器、儲存器(EPROM與RAM)、兩個控制LED的數模轉換器、對光電二極體接收的訊號進行濾波與放大的器件,以及將接收訊號數字化以提供給微處理器的模數轉換器所組成。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使用波長為660nm的紅光和940nm的近紅外光作為射入光源,測定透過組織床的光傳導強度,來計算血紅蛋白濃度及血氧飽和度,而正常人的血氧通常在95%以上,大部分聚集在98-99%這一區間。

而普通的LED燈,無法準確實現這一要求。

噱頭還是實力?

對於Nervotec而言,Awareness或許是一個成功的APP,但對於使用者來說,Awareness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即便是在智慧手錶極度普及的今天,其心率、血氧、壓力等檢測方式,均已宣告“資料僅作為參考”,實際測量,還需採用更為專業的裝置或儀器。

而透過手機前置攝像機進行檢測,這一方式雖然極具價效比,但實際檢測效果並不佳——在不同手機上,其檢測效果有一定的誤差。但要實現普通攝像機檢測人體問題,則顯得極為“荒謬”。

但值得注意的是,Jonathan表示,該APP的研發原因是飛行員在飛行之前需經過上級的檢測,而檢測方式就是上級看著飛行員的眼鏡說:“好吧,你看起來很好。”

而這一檢測方式被稱為“眼球檢查”。

目前該公司並未詳細介紹該技術的原理,但在公司官網上,卻寫著這麼一句話:We Are Revolutionising Digital Health and AI(我們正在徹底改變數字健康和人工智慧)。同時,該企業宣佈自己已經收集了3,561,984位人員的健康資料。

但在宣傳片中,受訪者並未直接說該APP,而是說“遠端醫療會診”。

那麼,Awareness是真有其事,還是說利用人工智慧炒作一個新的概念?

4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懶熊火鍋再獲位元組跳動加持,靠賣火鍋食材能做出第二個海底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