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努力追趕著,從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來說都是如此,而在這些年的不懈努力之後,咱們國內的許多領域都是站到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其中科技也是如此,只不過有一個遺憾就是在晶片技術的追趕上,咱們還有著非常大的一段距離。
這一點從華為的事情相比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就算能夠設計出來,也會被製造這一環給卡住,所以現在晶片行業也認識到了發展自己的晶片製造技術的重要性,不過這個東西的難度係數的確非常高,所以並不能立馬見效,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過程。
而且比起現在世界上頂尖的技術來說,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不過這個時候卻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在大家都要努力發展追趕頂尖技術的時候,龍芯的總設計師表示14nm的技術已經是夠用了,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會誤解為5nm或者是更加先進的晶片製程技術已經多餘。
那實際情況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從現在資料來看14nm和28nm晶片完全可以滿足91%的市場應用情況,其實主要還是以28nm-14nm之間的製程晶片佔據大部分的數量,而之所以會如此,其實就是因為從成本角度來說28nm或者是22nm才是最優的製程,既能夠實現效能的同時,成本也更低,而再往下縮小的製程,成本將會急速提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14nm夠用的原因。
但是實際上呢,有許多的產品還是非得用更加精細的製程工藝才行,就比如說手機晶片這一塊,晶片的製程越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可以認為是效能越強,功耗也越小,但是成本更高,不過按照目前的需求來看,手機晶片的效能要求只會越來越高,不會有降低,所以更精細的製程工藝絕對是不會多餘的。
不然臺積電何必要每年花那麼多錢來研究製程工藝的突破,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5nm也不會多餘,而且像現在的蘋果、高通、聯發科等等都在臺積電代工,甚至巴不得將先進製程產能全部攬下,可見先進製程其重要程度。
所以對於像華為這樣的情況,其實有很多的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只能說是有什麼就用什麼,而14nm的夠用也只是這個角度上來說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夠用,不過龍芯總設計師的想法是先將14nm-28nm的製程先完全掌握,然後再進軍更先進的製程,其實實際上也是不衝突的,只是被人誤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