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ViIn 邀文為各領域達人們的個人作品,授權ViIn發表,感謝無私分享!
車友,來充個電吧!(簡介篇)
第一次“觸電”遠在2014年去美西聖何塞出差時,美國同事熱情地帶我去了一個商場,裡面有家特斯拉的專賣店。大姐很激動地推薦說,你有空去試試“THE CAR”!可見當時它引起了普通使用者多麼大的興趣。我也確實在吃飯購物之餘坐進了店裡的樣品車摸來摸去。巨大的螢幕,空出來的引擎空間,隱藏的門把手等等設計在當時真的很‘新鮮’!可是我和大部分使用者一樣覺得它離我有點遙遠,無論價格還是使用的模式。在當地開著混動車的高中同學以及同事也都給我介紹了開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在耗能方面的中長期經濟優勢,以及在那條有名的三藩市到聖何塞塞車高速上可以走專用車道的優先權。
截圖來自特斯拉官網https://www.tesla.cn
截圖來自特斯拉官網https://www.tesla.cn
2018年底我意外地因為新工作進入了一個瑞典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的初創公司,開始從供應鏈的角度一釘一鉚地去深入產品和行業,當然也開始了對整個電動車充電市場和前景的瞭解。慢慢地從只知道特斯拉,到更加了解使用者充電續航需求,以及北歐,歐洲地區充電市場。簡而言之,中國佔了電動車使用人口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則由歐美平分。毗鄰瑞典的挪威遠遠地走在使用者普及度的最前沿。挪威政策的大力支援,民眾的環保意識,以及民眾個人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堅實基礎是挪威在這個方面遙遙領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以挪威為領頭羊的北歐幾國也都以減排和零排放為2030-2050的環保目標大力支援電動汽車的使用。略顯窮困的瑞典政府也在個人安裝使用電動車充電裝置方面給予了經濟補償,在車輛排放稅方面極大地調高了燃油車的稅來彰顯電動車的優惠使用。所以政策因素極大地影響了電動車使用普及的速度。我所在的公司當時預計佔瑞典慢充市場的10%,競爭激烈毫無利潤全靠投資者撐著。銷售也動則會受到當年環保電車補貼政策發放時間的影響。作為初入者還真的很難不憂慮一下整個公司的前途。
圖片來自polestar官網https://www.polestar.com
從使用者角度來看,無論問到同在瑞典的中國朋友,還是國內想要嘗試純電動車的探路者們,似乎都對於車輛電池的續航能力,以及長途駕駛無法隨時快速充電的危機感而一再觀望。然而,基於廣泛的市場調查,充電的場景主要有慢充快充之分。90%以上的充電場景是停在自家車庫,街邊車位,工作單位車位,以及購物商場車位的時候接上充電裝置。就像我們習慣於在家晚上把手機充上電,在辦公室不用的時候隨時扔到充電座上。再看看大家的駕車習慣,90%的情況下每天用車往返於家和公司,週末更多到購物場所和近郊戶外。駕駛里程介於20公里到100公里。大部分的電動車充滿電的續航能力是400-500公里,充電80%也可以行駛200-300公里,所以日常生活中,實在不需總是懷揣車子會因為沒電停在半路的不安。同樣,充電裝置的普及也在不同政策的影響下有了或快或更快的發展。
2019年春天當我回國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探訪新舊供應商時,瞭解到國內前幾年也曾經因為08年奧運後政策扶植熱火了一陣電動車以及混合動力的車,但是由於充電網路佈局還不普及,個人使用者難免無法隨時方便地充電而退熱了好幾年。放眼望去,當時只有深圳地區路上充滿了電動計程車。看好電動汽車的大部分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就像曾經的加油站也不是遍佈大地,充電的可能性也會很快發展和普及。
2019-2020年各大汽車品牌都推出了電動車,無論是積極主動開拓市場,還是被迫轉型,就像當年的數碼相機大量取代膠片機一樣勢不可擋。特斯拉雖然還是火爆,但已經不是每個市場的銷售第一。挪威電動車的銷量已經在2020年超過了燃油車。同時,從我自己公司翻倍增長的銷售來看,各大連鎖加油站也啟動了快充慢充專案,基本上能加油的地方也需要能充電。丹麥地區最近不僅給了安裝電動車充電裝置的環保補貼,而且連從電器店純粹買個充電線和充電盒都給予了補貼。趨勢不言而明。
圖片來自奧迪官網 https://www.audi.com/
個人覺得,此時的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已經到了持續競爭並逐步淘汰掉弱者的狀態。充電裝置的功能設計,使用者使用的簡易方便性,軟體系統的相容都是目前的重點和主題。北歐向來以設計出名,外觀的設計也是毫不打折。要冷感,要和諧,要酷但又不能太炫。
圖片來自www. charge-amps.com
從2020年中開始,全球的投資者都開始關注這個行業。今年一開年,很多投資人都開始對我所在的公司招手要注資。預計未來五年還要繼續極速增長,頓時覺得自己18年是誤打誤撞入對了行……
喜歡我們的充電主題嗎?繼續關注,還有後續哦。
也許你也是某個領域的達人?不如投個稿?
也許你對北歐還有些問號?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