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先歸類一下現有的2C生鮮電商平臺和類別:

1、傳統生鮮電商:利用網際網路將生鮮產品通過電商大倉和分倉等傳統快遞方式配送給消費者,一般為使用者下單後,1-2天送達,例如天貓生鮮、京東生鮮、天天果園等;

2、“到家”模式生鮮電商:使用者在生鮮APP下單後,通過即時物流配送,在1小時內快速把生鮮產品配送給消費者。

根據配置倉的不同,又分兩種:平臺式和前置倉式。平臺式如美團買菜、餓了麼、京東到家,跟商超KA、果蔬零售店、便利店等合作,門店提供倉儲和揀貨,平臺提供需求和即時配送服務。前置倉式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等,是在社群周邊設定前置倉,並提供配送服務。

而需要特殊說一下的是多點和永輝買菜,是介於這兩個模式之間運用自身門店系統的優勢來實現線上平臺搭建、會員體系管理,是傳統商超新零售的轉型。

3、“到店+到家”模式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在社群周邊開設門店,以門店為中心服務周邊的使用者,使用者既可以到店消費購買或者店內加工就食,也可以在APP下單後,平臺提供1小時內送貨到家服務,平臺所開設的門店既開門營業,又承擔線上倉儲配送功能,如盒馬鮮生、7 Fresh等。

三種模式不同維度的排名:

成本情況(門店租金、倉儲、人員等):實體店>前置倉>平臺式即時配送>傳統電商

消費者口碑(買到的生鮮食材的新鮮度、破損率、服務的差評率等綜合指標):實體店>前置倉>平臺式即時配送>傳統電商

產品價格:實體店>前置倉>平臺式即時配送>傳統電商

生鮮電商冷鏈運輸全過程

生鮮電商現階段仍處於模式探索和高速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

中國2018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但生鮮產品是具有即時性需求的非標品,具有易損耗、低保質的特性。這就意味著生鮮電商要同時滿足商品品質保障、配送服務保障以及價格優勢,生鮮電商仍然未形成巨頭的難點也在這裡:如何在品質、配送時長、價格這三個重點影響因素裡找到平衡。

首先,成本低的商業模式上,在商品選控權上缺少話語權會導致客訴率過高和購物體驗差,消費者買到不新鮮或者畸形不美觀的食材時有發生;在各個平臺開始拼速度由1小時縮短到29分鐘的時候,店鋪和騎手的雙履約層面又是一個難題。

其次就是門店或者自建前置倉的商業模式,可以很好的解決商品品質問題,但是倉儲+貨損+配送+開店的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其無法在價格上跟平臺式生鮮電商競爭。

生鮮電商使用者線上消費習慣正逐步養成,未來的機遇點是有的:其一、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趨勢明顯;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規模農業經營戶398萬戶;農業經營單位204萬個,較2006年增長了417.4%。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資料,近年來,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也在穩步提升。伴隨著農業生產經營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增加,中國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農產品的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也隨之提升,為生鮮電商規模採購提供了基礎。

各生鮮品類毛利率來源於中國零售網,各品類批發價為農產品B2B平臺“一畝田”2019年5月19日的價格,零售價為典型生鮮電商平臺2019年5月19日的價格;平均購買頻次為艾瑞於2017年12月調研所得,樣本量為1507。公開資料,艾瑞諮詢研究院繪製。

供應鏈的完善會使生鮮電商完成產業升級

生鮮電商至今沒有盈利,重供應鏈、重運營導致的人員成本過高是成本控制的一個很重的問題。供應鏈升級、運營智慧化,才會在根本上幫助生鮮生意實現產業升級,進而為使用者提供質優價廉的生鮮食品和便捷智慧的購買渠道、為農業提供更穩定的銷售鏈路支援、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提升供應鏈的效能來講兩個點:

1、消費者大資料分析優化,提高市場匹配度,降低空置成本。

傳統商超其實都有采購的預測和專業的採購分析——其實承擔的就是市場容量預測的功能。但並沒有成規模、成系統的來當成一門學科來研究,大多數傳統門店的採購經理憑往年資料甚至憑直覺就知道某些商品的補貨量。而消費者大資料分析的結果,就是提供了一個市場參考範本進而10倍100倍1000倍的複製成功範本而達到最優解,降低對“直覺”的依賴性。因為直覺只成就一個專家,不可複製;方法論才可以廣泛複製推廣而形成商業模式。

2、向生產端延伸供應鏈,降低成本並增加效能

前面講到,比起工業產品最高30%的毛利率,生鮮產品的毛利率是很高的,但生鮮電商至今未盈利,使用者在生鮮電商買到的生鮮食材商品價格也並沒有比傳統商超市場的低太多。那這個利潤去哪了呢?——利潤顯然都花在渠道上面了。

初代網際網路電商造就的產業升級,去產業鏈中間化、去渠道限制、去資訊不對稱,從而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也提升了企業生產方的銷售鏈路,進而影響了購買模式和商業格局。生鮮電商很顯然也要做好這一步,才能取得根本的勝利。

對於生鮮生意:直播賣貨的可操作性是有的

李佳琦和薇婭開啟的直播賣貨的風口,在羅永浩冠名的愚人節被推向高潮之巔。領導人陝西直播賣農產品更是為直播賣貨這個行業打足了氣,直播賣貨已經徹底擺脫了電視購物式的low而朝一個新的方向在探索,眾明星紛紛下水試貨。

或許直播賣貨並不是一個終點,但肯定是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的中轉點。從生產端到購買端直達,降低了人效及供應鏈成本,優化冷鏈運輸的基礎上解決了耗損,也解決了前置倉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新鮮度耗損。

生鮮品牌橫向拓展才能盈利:

其一、自建倉/門店形式的生鮮電商可做成‘網紅店中心模式’進而實現品牌溢價橫向延展:可通過線下的服務強化品牌屬性,再進行線上領域的品牌延展來創造新板塊的利潤平衡掉過重的倉儲和店面資金實現盈利。

這塊是我比較看好的,因為相對於平臺合作式的生鮮電商,自有門店的品牌塑造更純粹,消費者忠誠度及信任度都更高,自有門店的生鮮電商品牌的溢價能力及帶貨能力也會遠遠高於平臺式生鮮電商品牌。

1、自建倉/店面可集全力打造生鮮品牌積累品質和口碑背書,提供社群周邊服務、品牌形象展示、積累品牌好感度;

2、線上端向生產端延伸供應鏈降低損耗,優化生鮮商品的供應鏈路選擇問題,降低供應鏈選擇的成本;

3、營銷層面,差異化營銷、整合營銷、場景化營銷,增強品牌專業性印象及好感度。

舉例:餐飲店要做規模只能靠店面的擴張,海底撈的品牌屬性很強,但店面的流水有限,一個很好的橫向擴張例子就是海底撈向廚房醬料領域的延展,打破了消費者選購空間和商業模式的侷限性。同理,生鮮店面如盒馬鮮生、7fresh的店面租金及人員成本迫使其對品牌橫向延展的需求急劇提升,而品牌屬性也足夠有生命活力支撐其品牌延展,可拿海底撈品牌作為參考。

其二、平臺合作模式的生鮮電商可做成線上超市服務系統,幫助商超等合作方做智慧化零售體系,包括會員和大資料等,優化即時配送的物流系統及第三方履約系統

隨著比較強勢的第三方平臺(如永輝、物美等)覺醒開始開發自有線上系統,“到家”式生鮮平臺越來越難以滿足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礎。

但是全國數百萬家中小零售系統店面(KA、LKA、便利店、烘焙店、鮮花店、水果店、蔬菜店等)都是不具備巨頭的資源來開發獨立系統的,“為中小企業謀福利”可能才是能生存下去的長久之計,也是平臺型的生鮮電商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社會責任的體現。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一盞說熱點丨最年輕總裁到無緣阿里繼承人,蔣凡一路都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