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bi這個流媒體短視訊App,終於已經在App Store上線。
說它神奇,是因為:就像後來被沃爾瑪33億美金收購的奇葩電商Jet,Quibi在還沒上線時,就融到了近20億美元。這在美國科技概念市場是很難的,近幾年,也就一個Jet專案。
Jet在還沒上線時,就融到了B輪、估值達到6億美金,這主要是因為:Jet的創始人有輝煌歷史,曾做過Quidsi,並把這個公司以5.5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
既然曾“做成”過事,投資人都期待Jet能夠借移動電商這一波,殺掉亞馬遜,或是賣給亞馬遜的競爭對手沃爾瑪也很好。最後,這個事情真的發生了,沃爾瑪收購Jet,並挖走了Jet的創始人去做沃爾瑪的線上業務總監,目的還是和亞馬遜打。
而Quibi的兩位創始人也很厲害,並且,也是希望借移動流媒體這一波,來打美國市場上的已有玩家。
我們先來看下它的兩位重量級人物:
CEO,是惠特曼。
如果是觀察中國網際網路比較早的朋友,應該知道惠特曼,因為她來過中國,為和阿里巴巴打,也為收購邵亦波的易趣。因為她當時是eBay的CEO。她用了十年時間,把eBay從一個小店,帶向了一個全球性的企業,併成為美國銷售額僅次於亞馬遜的第二大電商平臺。後來,惠特曼就從政了。之後,她成了HP惠普公司的女掌門人。
而Quibi的創始人,是Jeffrey Katzenberg。
他曾經是華特迪士尼的主席,在離開迪士尼後,與Steven Spielberg和David Geffen,共同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夢工廠動畫”。這個人物,在影視娛樂行業深耕了40多年,一定也會把很多影視業的人脈帶到這個新專案來。
所以Quibi到底要幹什麼呢?
這其實是一個付費訂閱的短視訊流媒體平臺(帶廣告版4.99美元/月,去廣告版7.99美元/月,提供90天免費試用)。它的一些重要特點如下:
1,全部自家平臺創作(放棄使用者自制);
2,主要目的是呈現簡短內容:
每一集大概限制在10分鐘左右,著眼於使用者在短途通勤或是排隊買單時的零碎時間。
3,比較奇特的是劇本,要求每一集結尾都埋下懸念。
這比較新奇。但是它的內容也不全是劇,型別還是很多,包括把長篇故事拆解成很多短章節,還有真人秀、紀錄片等等的微綜藝,當日新聞的濃縮版“每日精要”,體育賽事精華、音樂行業動態等等。
4,所有的內容都有兩個版本:橫版和豎版。
這也是比較新奇的一個地方。當我們看視訊時旋轉手機,Quibi會切換到另一個版本。
這也為內容創新提供了可能——因為通過特別的拍攝手法,觀眾可以在豎版觀看時,播放畫面裡比較適合豎版看的某個細節截圖,比如說,看一個人的臉;而當片畫面轉向動作鏡頭時,我們又可以切換到橫版,這樣有更多空間可以看到主角的動作。
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美國媒體的評價都是:“很大程度上,Quibi無法把自己和市場上已有的其他流媒體服務相區分。充其量就像是需要付費的YouTube。”
嗯,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想靠移動這一波浪潮,來反轉掉PC這一波浪潮起來的業務模式,的想法的期望值。
但其實蠻難的。包括一直想顛覆Craigslist的一大波移動App,但Craigslist還是活得挺好。
Quibi到底怎麼樣,還需要時間觀察。但是獨家內容,一定是很關鍵的。我們以後還會繼續寫Quibi,今天先放上它創始人的一段話:
“我一生都是講故事的人。那就是讓我最感興趣和興奮的事情。而且,好萊塢發生的每一項偉大創新實際上都是由一項新技術推動的。Netflix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看影視內容的習慣,Quibi的野心則在於,它想創新影視內容拍攝的方式。”
看到最後這句話,其實有點讓人擔心。
因為行業裡越資深的人,有時候會鑽進精、專、深的路子裡去,但那未必是福斯關心的問題,就像內容拍攝的方式,看內容的人真會很關心這個問題嗎?也許亞馬遜創始人的那句話可以用在這裡:
“我經常被問‘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改變?’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個很普通的問題,但我幾乎很少被問:‘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改變?’我想告訴大家,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更重要——因為你可以圍繞持久而穩定的核心來制定戰略規劃……零售業中,我們知道顧客偏愛低價,我也知道十年後還是這樣:他們渴望快捷配送和廣泛選擇,很難想象:十年後有顧客跑來跟我說:‘Jeff,我喜歡亞馬遜,但希望它商品價格再高點,或‘我喜歡亞馬遜,但希望你送貨慢點。’這就很超現實魔幻,因此我們在改進持久穩定業務上所作的努力,和現在為提高其效率所投入的精力,十年後仍然會給顧客帶來價值。當你知道某件事是對的,你就願長期投入,也能承受高投入的代價。”
用在Quibi這個案例裡也一樣,有一個問題是:影視內容數十年甚至幾百年來,有什麼沒有發生變化的嗎?
是“劇情/故事性”吧,或者,還有“思想性”。並沒有和內容的拍攝方式有太大關係,後者是創造者視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