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疫情之下呈現出冰火兩重天最為明顯的行業,我認為非“教培行業”莫屬!
一面是火到發燙的線上教育,“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51talk”等線上機構線上學生數量猛增,甚至達到100%的增長;另一面是線下教培機構停業、停學,甚至倒閉的現象頻發。目前業界比較流行的認識是:疫情之後線上、線下融合的雙師教學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或者說是標配,未轉型的教培機構似乎只有死路一條!但是,我並不這樣認為。
第一:網際網路教育目前還只是噱頭,只是資本驅動的方向,警惕燒錢風險;
我並不否認,某些課程,通過線上教育的方式可以取得一定成效,比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只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提高過程,線上是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的。另外,“猿輔導”等學習工具,對學生課後解題、搜題,尋找思路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談到替代傳統教育或者成為主流還為時尚早。
我們只需要假設:是否可以讓小學生、中學生可以一直在家裡上網課就可以明白了。即使老師不變、教學內容不變,家長們還是急切盼望開學,根源就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既然學校教育如此,線下的教培也是同理。
第二:大量的線上學生資料增長,並不能改變教育的本質--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網際網路教育的慣常邏輯為:免費獲客、線上導流、線下收費。疫情之下這些動作無可厚非,但它也確實打亂了傳統教培行業的運營邏輯。通過大量資本的注入:高薪挖人、低價賣課、上市變現。。。一系列資本的操作,背離教育的本質。最近爆出的“江西70名教師集體辭職”的訊息,不是一種好的趨勢!
線上教育只關注到知識,所謂AI了解學生,也只限於知識點,網際網路+AI並不帶來溫度,育人更加無從談起。目前中概股在美國遇到信任危機,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線上教育也許是下一個倒下的“瑞幸咖啡”。如果以“外帶咖啡”為主要賣點的瑞幸都不能培養出一種消費習慣,我們如果能寄希望於一場疫情會改變教育模式呢?
第三:教育有公益性質,應該由政府主導
現在世界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素養、能力、價值觀的綜合競爭過程。
物質文明的發展並不能直接帶來人民素質的提升,我們忽視教育,就會看到現在走上街頭的一代香港年輕人,他們迷失在英美構建的所謂文明社會中。所以教育不應以商業為主線,而應該以政府引導的公益為主線,教育陣地不可或缺!
前段時間國家推進的幼兒園普惠改革,我認為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肩負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教培行業”也不應成為一塊被教育遺忘的角落,但是政府管理模式要創新,不能一刀了之。
我呼籲兩種方式:一是素質教育進校園,聯合辦學;二是文化園區模式,擇優扶持,重點發展。
關於素質教育的未來,請看:2019 年 6 月 19 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 號。仔細研讀下來,讓人一驚。這裡暫不評論,節選幾段大家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