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整體不等於其區域性的簡單相加。系統思維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系統論作為普遍的方法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階思維模式。

我的理解下網際網路產品是這樣定義的:“網際網路行業中由企業或個人產出並中長期運營的商品,以便滿足網際網路使用者現實或潛在需求的無形載體。”

這裡面雖然把網際網路產品定義為無形載體,但其實對照在使用渠道上,無非可以分為PC端、WEB端、APP端、H5端、小程式端等。同時,即使網際網路產品是無形的,但依然存在明確清晰的體系架構。

常規意義上,我習慣把網際網路產品定義為由橫向的資訊架構,與縱向的業務流程所組成的“T字白箱”,如圖1所示。

圖1-"T"字白箱模型

網際網路產品透過T模型定義,T字橫向指的是產品頁面的資訊架構,其中主要由導航控制元件將使用者引導向內容瀏覽,與功能體驗兩大主要入口。

縱向是貫穿產品頁面、功能、後臺的業務操作流程,抽象來看包含業務出發、業務進行、業務完成。

之所以稱之為白箱,是因為無論是橫向的資訊架構,還是在縱向的業務操作流程中,產品中的每個元件與互動入口都是所見即所得,使用者可以透過觀察領會其產品框架的。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使用者透過產品內不同頁面上的資訊架構引導,進入分屬的不同各業務入口,透過業務流程引導完成各項操作以滿足自己的使用訴求。

進一步,我們可以思考下網際網路產品的資訊架構,由什麼組成?

資訊架構一般分為自頂向下的架構和自底向上的架構。

建立資訊架構的目的,就是把龐雜的大量資訊按照一定的類別與邏輯,透過高度組織化的形式進行有序的分佈排列與管理,方便使用者便捷、高效、準確的獲取到資訊。

通訊行業創始人——克勞德·夏農(CE Shannon)曾在《資訊理論》裡給出如下定義:資訊是對事物的運動狀態與存在方式不確定的描述。

克勞德·夏農

人類獲取資訊的過程就是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

因為描述資訊混亂與不確定性的概念是“資訊熵”,所以你也可以把人類獲取資訊的的這個過程看做是一個“資訊熵減”的過程。

資訊架構的元件一般包含:組織系統,標籤系統,導航系統,搜尋系統,如圖2所示。

圖9-2 資訊架構元件構成

組織系統:把資訊組織起來讓人們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並提供了了解這些答案的場景。它支援隨意瀏覽和定向搜尋,由組織方案和組織結構組成的。組織方案,我們可以理解為把資訊歸類、排序的方案。

組織結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層級結構,它是一種自頂向下的方法。還有一種是資料庫模式的,它是一種自底向上的方法。

標籤系統:是指將同類內容透過標籤的形式進行集合並建立索引。當我們查詢該話題時,就可以看到所有新增該話題所釋出的內容。

例如網站或移動軟體的選單,或者手機頂部的圖示等都是標籤,常見的標籤型別有:情景式連結的標籤、標題的標籤、導航系統內的標籤、作為索引詞的標籤、圖示的標籤。

導航系統:主要分為嵌入式導航、輔助導航和高層級導航的方法。大多數網站中都會包含3種主要的嵌入式導航。

輔助導航它可以提供查詢內容和完成任務的輔助方法。嵌入式導航常見的三種,分別是全域性導航、區域性導航、情景式導航。搜尋系統主要包含確定搜尋區域、選擇要建立索引內容的元件、搜尋演算法、顯示結果、設計搜尋介面。

一款使用者量較為穩定的網際網路產品,每天會有大量的使用者註冊、瀏覽、操作、互動等行為後產生的資料、資訊、內容。

如何將這些資訊有效組織,並透過搭建組織系統、標籤系統、導航及搜尋系統對資訊進行標準化、清洗、分析後,找出隱藏在資料背後的使用者行為及心理動機,是輔助產品經理進行決策併為產品迭代提供依據的關鍵。

“輕架構”與“重架構”產品

任何網際網路產品都有資訊架構,或複雜或簡單。

一種是比較複雜的資訊架構,例如大多ToB產品ERP類產品、元件管理系統、業務支撐系統等。

第一種稱為“輕架構”產品,第二種稱為“重架構”產品。

輕架構產品,需要提供給使用者一個簡單明瞭的資訊架構,讓使用者使用方便、體驗流暢。

輕架構產品不能讓使用者迷路,不能帶來太多的學習成本,面對海量普通使用者要做到可用且效率高。輕架構產品可以透過做減法來聚焦。

重架構產品,需要提供功能完備、結構嚴謹的資訊架構,讓使用者能透過操作流程以使用各個功能。

這樣的架構會帶來一定的學習成本,有些重架構產品甚至需要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

重架構產品的使用者群體一般比較聚焦,重架構產品很難透過做減法來聚焦,而是需要對海量功能進行合理整合、靈活佈局來聚焦核心使用者場景。所以對重架構產品,資訊框架更難,且更重要。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開個腦洞,聊聊人類身體中的一個非常強大的組織:幹細胞,如圖3所示。

圖3 幹細胞有組織性的分化能力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或組織器官,在成體組織裡,幹細胞擔任身體的修復系統,補充成體組織。

在胚胎髮展階段,幹細胞不僅能分化成所有的特化細胞,而且能維持新生組織的正常轉移,例如血液、面板或腸組織。

幹細胞的特殊之處在於,雖然它作為具有很強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的原始細胞,但是並沒有根據人體內的組織器官情況,進行逐一分化。

而是先分化為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單能幹細胞,再根據一定的環境因素及催化條件下,分化為胚胎幹細胞、臍帶幹細胞、神經幹細胞、肌肉乾細胞等。

幹細胞的分化能力具有很強的組織性,根據不同層級進行逐一分類,再根據環境變化分化為對應器官組織的幹細胞,體現了人體細胞組織高度的協調性與有序性,資訊架構的作用同樣如此。

FOR模型的三大特徵

基於資訊架構的基礎知識,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具有哪些特徵的產品更可能在未來獲得更高的價值?新美大聯合集團CEO陳琪曾給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模型——“FOR”模型,見圖4。

圖4 “FOR”模型

這個模型由三個特徵組成:

一、碎片(Fragments)

在一款產品(主要指toC產品)中由平臺或使用者生產與流通的主要內容,一定是要是碎片化的,並且是結構類似,型別統一的。

碎片其實在產品中指的就是資訊。在內容供給鏈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資訊的豐富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產品的規模。

這個邏輯不難理解,資訊的產生分為兩個方面:

一種是使用者貢獻的內容化資訊,如文字、圖片、影片等,主要用於其他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與消費;

另一種是使用者使用產品功能呼叫介面而產生的資料資訊,如定位資訊、註冊資訊、操作資訊等。無論是哪一種,資訊的繁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使用者的量級與活躍度。

二、組織(Organize)

碎片需要根據使用者使用場景進行有序的組織,以便於使用者瀏覽、互動、搜尋。

對碎片的組織工作主要由上文中提到的資訊架構中的組織系統與便籤系統完成,組織系統將碎片按照產產品功能劃分,標籤系統按照碎片內容主題或用途劃分。

從目前的產品發展趨勢來看,對碎片的組織越來越注重輕量化。

一方面可以降低使用者的學習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碎片的流通效率。比如抖音採用沉浸式的頁面設計,弱化頁面邊界和導航欄,只保留對熱門內容曝光的標籤系統,使用者在產品內瀏覽影片內容時只能進行上下滑動內容的操作。

正如陳琪老師所言,這種組織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兩塊碎片,都有可能被組織到一起。組織的方式越自由,資訊流動的速度越快,相應的也無法獲得沉澱,獲得最大的利用效率。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一些特殊情況。

三、再組織(Re-Organize)

上文我們提到,好的產品一定是在打造“閉環”。

對於對碎片組織後的碎片流動,還需保證碎片在完成流動後可以重新進行組織。換句話說,一款成熟的網際網路產品,當資訊碎片在初始態被以某種形式組織好之後,在碎片流動過程中還會允許對資訊碎片以非常自由的手段進行再組織。

舉幾個非常常見的例子,比如“搜尋”功能,就是把別人生產的資訊碎片透過搜尋引擎以某種排序邏輯再次展現給需要的使用者;

透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再組織的本質作用是將有限的內容儘可能充分地重複展示併產生進一步流動,以此提升碎片豐富度及碎片流通效率。

效率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碎片的觸達路徑上。

以“收藏”欄為例,如果不將某使用者的收藏後的碎片資訊進行展示,那麼其他使用者想觸達到該資訊的渠道只有透過首頁推送或者主動搜尋、好友分享三種渠道。

而如果開放了收藏欄的公開展示,則又增加了一個觸達路徑。不要小看多了的這一條路徑,帶來的碎片曝光流量可能帶來10%-15%的提升。

當然,這部分碎片資訊屬於經使用者操作流通後的“私域”碎片,是否用作公開展示還需徵得使用者體驗,以保證使用者體驗。

對使用者來講隱私大於便利,更大於平臺流量。

所以,要讓“再組織”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求使用者整體對內容的選擇能力很強,而且產品本身有透過“積累使用者利已行為得到利他結果的機制”。

以上三個點組成了這個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 FOR”模型。

相信透過上面的闡述,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一款網際網路產品,理解爆款產品背後,驅動增長的底層因素。

2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Facebook考慮為AR眼鏡配置人臉識別,但目前風險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