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晶片取得進展
華為具備全球領先的晶片研發能力,和蘋果,高通以及聯發科等行業晶片巨頭同臺競技。在晶片研發領域,華為走過了十多年。早期生產的麒麟晶片就用在了華為手機上,每一代麒麟晶片都有獨特的表現。
就拿去年釋出的麒麟9000來說,是世界上第一款5nm整合5G SOC晶片,電晶體數量高達153億根,比蘋果A14多了30%。效能配置因為是5nm製程的原因,也都是行業頂級旗艦水準。
不過自發布麒麟9000之時,華為餘承東就表示這是“絕唱”。至於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難道華為在晶片的研發真的就此止步了嗎?並沒有。
2月26日華為海思傳來了新訊息,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海思新一代的5G基帶已經完成了流片。而且新的5G基帶並非獨立,而是屬於整合SOC。
新的5G基帶會整合在下一代的麒麟SOC晶片之中,這無疑是一個好訊息。華為自研晶片加上5G基帶技術,讓其自主研發的晶片取得全新進展。華為麒麟9000內建的巴龍5000基帶晶片屬於華為第三代5G技術。
巴龍晶片是業內領先的通訊解決方案,從巴龍700,巴龍710再到全新一代的巴龍5000,每一次的突破都預示著華為在通訊技術上的領先。沒想到華為下一代的基帶已經完成了流片,看來華為海思說到做到。
華為海思說到做到可能有人對晶片流片的概念還不瞭解,其實流片和大規模製造量產是不同的。一般在晶片量產之前,都會有流片的過程。流片會經過一系列的工藝步驟,驗證實際製造過程中的可行性,如果完成步驟測試,並且可行的話,那麼就算流片成功。
只要完成流片,得到可行的測試結果,離正式量產就更近了一步。這次華為下一代5G基帶完成流片,可見華為海思說到做到。
去年華為就表示過,不會放棄對海思的投資,會繼續研發晶片。事實證明,華為沒有中斷對晶片的研發。只要沒有中斷研發,就有希望獲得破局。
華為海思時刻保持技術的領先,確保不被市場行業落下。要想保持較高的競爭優勢,就要不斷投入資源,投入研發。但是華為還面臨一個問題。
面臨一個問題公開資料顯示,華為是全球領先的IC晶片設計公司,於1991年正式啟動積體電路設計和研發業務。直到2004年才正式成立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是華為旗下重要的晶片研發部門。
去年華為海思曾躋身過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之一,可見其不俗的實力。可問題在於,華為海思只具備晶片設計能力,沒有製造條件。設計好的晶片無法生產,豈不是紙上談兵。
這次海思完成了下一代5G基帶的設計和流片,說明沒有放棄研發,還在堅持設計晶片。可是如何生產短期內還無法得到準確的答案。是否能量產,何時能量產等等問題還未可知,不過可以明確知道的是,華為會堅持海思晶片的研發,等待有朝一日實現量產。
現在的堅持研發是為了將來具備量產條件時,跟上市場的進度。如果選擇放棄的話,未來可以量產卻發現技術已經落後時代。這樣的結果誰也不願看見,華為也不會選擇這條路。
總結華為海思完成了下一代5G基帶的流片,這是一個好訊息,但問題在於國內的基礎晶片製造工藝還無法為其生產晶片。臺積電,三星等巨頭想要為其代工的話,有晶片規則在,誰也不願意逾越。
不管怎樣,華為都會堅持自研設計,順著這條路一直往下走。堅持到最後,等待勝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