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週”已經過去,一波實體店已經黯然退場,而那些還在死撐的實體店還在等待什麼呢?
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一句“活下去”變得那麼難。
而“黃金週”也沒有拯救這些實體店。
一些商家們本來想靠著五一長假打個翻身仗,以此來彌補前幾個月的虧損,但是事與願違,實體店還是冷冷清清,生意一片慘淡,很多店主都表示,生意太難做,五天的銷量都不敵往年的一天銷量,如果持續下去,估計早晚撐不住。
當然,大街小巷,隨處看見一些“旺鋪出租”。比如位於市最繁華的地段,只有兩三家服裝實體店開門營業,而旁邊的餐飲店緊緊關著大門,上面寫著“旺鋪轉讓”多達60多家,還有一些佔地面積不足5平米的“蝸居小店”,也難逃關門倒閉的厄運。
當然,“黃金週”人流量確實挺高,但是進店消費的人數並不多。很多家庭都是自帶食物和水,即便坐在餐桌上,也時刻保持與周邊客人的距離,吃完東西立馬走人,這樣的場景估計都是隨處可見。
由於消費的人數大幅度下滑,面對高昂的鋪租壓力,很多餐飲店明顯撐不住了,人工錢、鋪租租金、水電費樣樣都是一筆開支,無論關門還是繼續營業,對於實體店來說虧損在所難免。
所以來說,五一“黃金週並不能拯救這些倒閉的實體店,一波又一波的倒閉浪潮,從來沒有停下。很多實體店、商家紛紛哀嘆道,這場風波的“罪魁禍首”是電商,真的實在這樣嗎?
1、成本問題
實體店與電商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需要交付房租,後者則不需要。不過最近幾年隨著房價的高歌猛進,房租也開始水漲船高,這樣一來也導致實體店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想要得到高利潤,那必須就得抬高物價,可是抬高物價之後,消費者還會繼續選擇線下消費嗎?
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估計無疑使用電商下單購買,還有小幅度的優惠。
2、消費觀念問題
現在消費者都尊崇先消費後還款的消費方式,而電商的模式可以滿足人們的消費慾望。但是實體店卻不行,都是實付實銷,你需要多張信用卡,但是能力不允許的時候,必然選擇網購。
3、時間和精力問題
現在很多人員上班制度都採用996,997等等,在每天都奔波於工作的情況下,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逛街?因此在沒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這些工作人員需要購買何種商品之際,第一想法就是去電商平臺上搜一搜。
當然,網購平臺的大促銷都是從零點開始,很多達人蹲守只是坐等“剁手”,而實體店的促銷活動都是白天,很多消費者都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而網購成為他們最主要的消費方式。
4、不願作被宰的“羔羊”
或許很多人都當過被宰的“羔羊”,估計很多人心理都有陰影,生怕自己被實體店被坑。在很多人的意識中,一些進價100的衣服,實體店可以喊出500元的價格,所以在價格不透明的情況下,消費者自然是願意去選擇網購。
其實歸根結底,實體店生意不好的原因在於房租以及消費者消費方式的改變。雖然電商對於實體店,也是存在一定的影響,但不過這不是主要的原因,畢竟就國外而言,還是有很多實體店發展的蒸蒸日上,所以這真不能怪電商。
你們認為,實體店倒閉,能怪電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