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進化非常快,AI人工智慧已經能夠寫出不錯的古詩來,讓很多古詩詞研究專家真假莫辨。那麼,人工智慧能夠寫作的時候,寫作還有什麼意義?或者說能凸顯寫作什麼樣的困境?
人工智慧發展起來之後,能夠根據漢語內在的邏輯組織語句,寫成文章。而且這種文章大多是模式化的,能夠批次生產的,並且讓很多人都發覺不出來。那麼,漢語語法習慣是固定的,而人工智慧掌握漢語內在的語法習慣是很容易的,也很容易造出模式化的句子來。但這些都是千篇一律的東西,並不是文學。
文學需要不斷創新,需要突破漢語語言邊界,造出無數生動而又恰當的句子來。在這方面似乎人工智慧永遠不可能代替人類,這也正是文學的持久魅力所在。人工智慧能夠寫作,也僅限於標準化的、模式化的句子羅列,甚至能寫出文筆優美的文章、情節離奇的小說,但那些都不是文學。文學是語言學,也是研究人性的學問。
語言學需要不斷創新,而不是固守著僵死的模式不變。而人工智慧寫作就是在推演僵化的語言模式,並且批次製作,還能夠保證持續輸出,其實已經離著文學很遠了。語言並非只是按照語法習慣運用,而是要有所創新和發展。詩歌就是對語言的一種創新嘗試,散文、小說、戲劇同樣有著對語言的創新,有著地域化的語言特點,甚至為了角色的需要要胡言亂語,這些正是人工智慧所不具備的。魯迅的《狂人日記》中那個語無倫次的狂人,人工智慧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塑造出這種經典人物的。還有《阿Q正傳》中的阿Q,語言風趣幽默,集合了當時底層勞動人民身上的特點,人工智慧同樣無法塑造這樣的人物。
如果把所有的名著都輸入到人工智慧大腦,讓人工智慧學習一個遍之後,實現大雜燴,讓他創作出一部經典的世界名著,似乎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文學名著不是大雜燴,也不是對語言打亂之後重新組合的結果,而是要有深刻的生活體驗,要有純熟的語言運用,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還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此一來,人工智慧就黔驢技窮了。
網路曾經流行“洗稿神器”,一個小軟體聯網之後就能實現洗稿,把很多網路小說“洗”一遍,重新排列組合,“洗”出一部所謂的小說,提供給操作的人,當時在網上發表,平臺竟然識別不出來。後來就不行了,“洗稿神器”也進化了,無論怎樣升級,都不可能實現原創,只能是大雜燴。人工智慧不是“洗稿神器”那麼簡單,而是會思考,會改正,但同樣不是人的大腦,不具備特殊語言環境下的特殊語言應用。譬如,對於城市居住的大媽生活不了解,大媽去菜市場買菜,會說什麼樣的語言,如果理解了,那麼對於農村大媽串門會說什麼樣的語言,是不是千篇一律的,還是各有特色,豐富多彩的?說白了,人工智慧不可能掌握所有人的生活化語言,也不可能對語言有著多麼大的創新應用。
人工智慧能夠寫作恰恰說明人類的寫作模式已經延續太久了,失掉了鮮明的風格特點,變得模式化、型別化,毫無新意了。一些大學開設創新寫作課,提倡寫作創新,但也僅限於語言的創新,而對於事件發現卻還是那麼回事,也就是說只不過變了一種描述語言來敘述,事件還是那個事件,並沒有多大發現和發展。
當人工智慧能夠寫作的時候,作家們就要警惕了,自己是不是已經不是社會的良心了?是不是寫作面過於狹窄,語言創新乏力?其實,話又說回來,人工智慧沒錯,作家們也沒錯,那麼,錯的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