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2015年11月17日任正非簽發電郵號召全體員工學習《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以下為相關內容。
按(任正非):我們公司也有工匠精神,我們從一個年產幾百萬,到年產4000億是怎麼過來的,多少辛酸淚。我們要重視技師文化的建設,給他們合理報酬和激勵,文員、支付系統的員工……,都是一種特殊的技師,我們都要關懷。李建國是工匠第一人,他的任務是要讓千萬技師、技工成長起來,我們要後繼有人。我們品質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問題與背景: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為何日本工匠能把這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品質不好是恥辱
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
在別人看來,這件事實在枯燥無味,而岡野信雄樂此不疲,最後做出了奇蹟:任何汙損嚴重、破爛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類似岡野信雄這樣的工匠燦若繁星,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他們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並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品質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多稱“職人”)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這正是當今應當推崇的工匠精神。
“工匠”在日語中被稱之為Takumi,從詞義上來看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含義。用一生的時間鑽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並不鮮見,有些行業還出現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
二、產品為啥無法被模仿
說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一家只有45個人的小公司。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發達的國家都要向這家小公司訂購小小的螺母。
這家日本公司叫哈德洛克(Hard Lock)工業株式會社,他們生產的螺母號稱“永不鬆動”。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鬆動是很平常的事,可對於一些重要專案,螺母是否鬆動幾乎人命關天。比如像高速行駛的列車,長期與鐵軌摩擦,造成的震動非常大,一般的螺母經受不住,很容易鬆動脫落,那麼滿載乘客的列車沒準會有解體的危險。
日本哈德洛克工業創始人若林克彥,當年還是公司小職員時,在大阪舉行的國際工業產品展會上,看到一種防迴旋的螺母,作為樣品他帶了一些回去研究,發現這種螺母是用不鏽鋼鋼絲做卡子來防止鬆動的,結構複雜價格又高,而且還不能保證絕不會鬆動。
到底該怎樣才能做出永遠不會鬆動的螺母呢?小小的螺母讓若林克彥徹夜難眠。它突然在腦中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頭的辦法。想到就幹,結果非常成功,他終於做出了永不會鬆動的螺母。
哈德洛克螺母永不鬆動,結構卻比市面上其他同類螺母複雜得多,成本也高,銷售價格更是比其他螺母高了百分之三十,自然,他的螺母不被客戶認可。可若林克彥認死理,決不放棄。在公司沒有銷售額的時候,他兼職去做其他工作來維持公司的運轉。
在若林克彥苦苦堅持的時候,日本也有許多鐵路公司在苦苦尋覓。若林克彥的哈德洛克螺母獲得了一家鐵路公司的認可並與之展開合作,隨後更多的包括日本最大的鐵路公司JR最終也採用了哈德洛克螺母,並且全面用於日本新幹線。走到這一步,若林克彥花了二十年。
現在,哈德洛克螺母不僅在日本,甚至已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迄今為止,哈德洛克螺母已被澳洲、英國、波蘭、中國、南韓的鐵路所採用。
哈德洛克的網頁上有非常自負的一筆註腳:本公司常年積累的獨特的技術和訣竅,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的對應偏芯量,這是哈德洛克螺母無法被模仿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明確告訴模仿者,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結構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圖紙給你,它的加工技術和各種引數配合也並不是一般工人能實現的,只有真正的專家級的工匠才能做到。
三、把做的事看成有靈氣的生命體
在獲得奧斯卡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裡,一個大提琴師失業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我前後去過9次日本,以我的認識,還不只是工匠技術問題,我總願意把它和精神結合起來思考。
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並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
樹研工業1998年生產出世界第一的十萬分之一克的齒輪,為了完成這種齒輪的量產,他們消耗了整整6年時間;2002年樹研工業又批量生產出重量為百萬分之一克的超小齒輪,這種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有5個小齒、直徑0.147毫米、寬0.08毫米的齒輪被暱稱為“粉末齒輪”。
這種粉末齒輪到目前為止,在任何行業都完全沒有使用的機會,真正“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樹研工業為什麼要投入2億日元去開發這種沒有實際用途的產品呢?
這其實就是一種追求完美的極致精神,既然研究一個領域,就要做到極致。
“技術高超的匠人加工的模具,手感妙不可言。”我雖不是機械行業出身,但我對松浦元男的這個說法深為理解。上世紀70年代的匠人,技術高超的能加工比機械更高的精度,在匠人圈被譽為“矇騙機械”。
四、 產品精確到無需檢驗
在今年再版的我寫的《中國需要工業精神》一書中,我曾分析說:日本職場人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本份”,把手頭正在做的事做透是應份的,必須的。
梅原勝彥從1970年到現在始終在做一個小玩意——彈簧夾頭,是自動車床中夾住切削物件使其一邊旋轉一邊切削的部件。梅原勝彥的公司叫“A-one精密”,位於東京西郊,2003年在大阪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時連老闆在內僅有13個人,但公司每天平均有500件訂貨,擁有著1.3萬家國外客戶,它的超硬彈簧夾頭在日本市場上的佔有率高達60%。A-one精密一直保持著不低於35%的毛利潤,平均毛利潤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