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剛過,米粉們就好不熱鬧。多家媒體同時爆料:小米已經“確定”要造車。這個訊息經由科技圈+汽車圈的業內人士發酵,引發了不小的震盪。
訊息稱:小米已將造車視為其戰略級決策,或由雷軍親自帶隊下場,不過具體規劃、方向和時間尚未確定。
對此,小米官方用簡單八個字迴應『等等看看,暫時沒有』,之後面對媒體撲面而來的問題均未答覆。
迴應態度:從強硬到軟化
有趣的是,就在兩個月前,業內同樣曝出了小米或將造車的新聞,當時小米高管的反應可以說是十分強硬——『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關於造車話題,明確迴應:沒有的事』。
然而,這一次卻只是『等等看看,暫時沒有』,態度明顯開始軟化,這也成為業內認為其造車計劃或將啟動的一個訊號。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軍曾在2015年表示,造車是值得一搏的風口和時代機遇,小米在三五年內不會造車,因為我們的精力不夠。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
(小米遙控車海報)
多年來坐懷不亂的雷軍,或將摒棄原來對新造車只投入資金不投入真愛的策略,準備開始橫跳。或許,年輕人的第一輛小米汽車真的要誕生了。
小米造車的蛛絲馬跡
去年底,有傳言稱小米即將釋出和比亞迪共同合作推出『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小米當即對這則訊息進行闢謠。
除了這些坊間傳聞,我們在很多方面都發現了小米造車的秘密行動。
早在2013年,雷軍曾兩度拜會馬斯克,對新能源汽車表現出不小的興趣。雖多次否認造車,但小米在汽車領域的積極佈局卻引發外界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在2014年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2015年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新造車公司蔚來汽車;2016年和2019年,順為又兩次投資小鵬汽車;2020年4月,小米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根據國家專利局披露的資訊,小米科技申報的2000多項專利中,與汽車相關的大約有10項,主要包括車輛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駕駛、行車安全、停車資訊預測等。
2020年6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申請註冊了“小米車聯”商標和相關圖形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商標狀態分別為等待實質審查、初審公告。
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動。
讓我們再回到小米的順為資本對蔚來與小鵬的投資。據後兩者的招股書顯示,順為資本並沒有出現在主要機構股東中,其在兩家公司上市時的持股份額均不到5%。這意味著雷軍雖然押注了新造車這一條賽道,但籌碼並不夠,所獲收益也不夠填大胃。
下一步,或許就該親自上陣了。
小米為什麼可能真的造車?
在科技區混得風生水起的小米,為什麼要趟造車這趟渾水?
首先我們來看看全球手機市場的報告,當然,這也是小米的重點業務之一。
據國際資料公司IDC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2.92億臺,同比下跌5.9%;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26億臺,同比下跌11.2%。
根據小米2019年的年報,小米的手機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59%,但其毛利潤卻僅佔總毛利潤的5.7%;而小米的網際網路業務收入,雖然僅佔總營收的30.7%,但其毛利潤卻佔了總毛利潤的45%。
在資本市場眼中,小米過分依賴智慧手機收入的商業模式,不夠性感,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擁3.68億使用者月活資料下,在估值上非常吃虧。
手機市場的天花板已經非常明顯,再一條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覺就被內捲了。
簡單來說,手機是小米發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時代的墊腳石。
小米著名的“鐵人三項”模式眾所周知,即:硬體、軟體和網際網路服務。用雷軍的話解釋就是,“把軟體、硬體和網際網路融為一體,形成另闢蹊徑、降維打擊”。
為此,雷軍曾為小米定下“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並把小米的AIoT業務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軍釋出新年全員信:確立智慧時代『5G+AIoT』戰略,5年要投入500億。
所謂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慧+物聯網。圍繞這一戰略,小米投資了一籮筐各種各樣的智慧硬體企業,智慧家居、智慧家電、智慧穿戴裝置……當然還包括智慧汽車,比如蔚來、小鵬汽車。
手機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來。因此,小米需要一個新故事,一個能夠成為新時代絕對流量入口的故事,這就是關於造車的故事。
搶佔生態入口
從行業趨勢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物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智慧汽車。
小米的生態鏈戰略已經很明顯,無論是智慧穿戴裝置、還是智慧家居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場景中,並解決相應問題。但它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個全新生活的方式(當然也有這層含義),更重要的是搶佔客廳、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圖覆蓋全場景的產品生態。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動軌跡,從臥室-客廳-路上-公司,經歷了多個場景的變化。產品目錄的擴增,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逐步形成統一的體驗生態,強化使用者的粘性,從而“佔領”使用者。消費電子巨頭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佔據這些所有的場景並提供服務。
『衣食住』好解決,『行』就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領域了。
根據IHS Markit釋出的《2020年中國智慧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智慧汽車滲透率為45%,而2025年該資料預計將提升到60%。而其中由於中國大力對新能源、智慧汽車的政策扶持,以及對環境保護的強力重視,預計2025年時中國市場的智慧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
雷軍親眼目睹,中國從零開始發展,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汽車市場,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會忽略這個趨勢:無論新能源汽車目前多麼飽受爭議,未來全面佔領市場是必然的事情;無論智慧汽車目前有多麼名不副實,未來成為網際網路流量入口的大頭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產品在場景變化中被對手替換掉,這就意味著企業“被下線”,失去了一部分創造價值(利潤)的線上時長,並且給了其他對手以生存的空間。這種局面,是任何消費電子巨頭不能熟視無睹的,尤其是本來就強調生態的小米。
造車,為什麼是這個時間?
小米以及一眾中國手機巨頭的快速發展,其實都離不開當時蘋果在中國建廠所整合起來的供應鏈體系。這就像是當年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車企一樣,一邊開啟國內市場給外資企業,以短期的利益換取長期的發展可能。
這一次造車的契機,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廠的發力。現階段的電動汽車市場,由於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車新勢力的極速發展,相關供應鏈體系已經相對完善,最新的國產版Model 3的零配件國產率已經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體量,上下供應鏈幾乎一下被打通,同時價格也隨著馬斯克的“成本強迫症”不斷減低。
原本電動汽車最難的那些部分,無論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陸、法雷奧、英偉達、英特爾(Mobileye)等海外供應商,還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百度、華為等國內供應商,現在都具有著成熟的整套解決方案。
硬體方面的問題已經不成問題,而小米的軟體生態一直就是它的長處,透過外部採購成熟的硬體,配套自己的軟體層,一張造車藍圖又畫好了。
造車是科技巨頭的壯陽藥
當然,這麼想的科技巨頭,不只是小米一個。
2年前,中國新造車這個賽道最活躍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是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小鵬。
如今,這個格局即將要被打破。
就從最近的新聞來看,目前準備進軍新造車賽道的科技公司有百度、阿里、華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車,富士康提供代工,華為提供技術服務,大眾寶馬等傳統車企也準備開始進行大反攻,另外,蘋果造車的傳聞也是甚囂塵上。
說到底,新能源車(尤其是電動車)的入門門檻比燃油車低了幾個數量級。
在過去100年裡,全世界的汽車工業,都是大眾、通用、福特、豐田這些傳統車企巨頭的天下,它們掌控著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瓜分了全球市場,創業公司沒有任何機會。但是在電動車時代,這一切都被顛覆了,過去鐵板一塊的江湖格局,被撕開了一道裂縫,做網際網路的這幫人,以造車新勢力的形象跑了出來。
科技巨頭有技術、有資金、有成熟的網際網路產品開發流程,跟智慧汽車的資源匹配度很高。隨著電動車的市場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業務模型越來越成熟,科技巨頭紛紛下場想分一杯羹。
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幾乎是零經驗入場,在過去兩年賺足了風頭。蔚來的年交付量超過4萬輛,創歷史新高,股價更是漲了十幾倍,市值超過賓士寶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鵬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夠多的美金,銷量也創紀錄,坐穩了新造車的第二陣營。
其中,蔚來背後的資本陣容最為龐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騰訊、高瓴、紅杉、淡馬錫、華平等頂級機構的投資,還有馬化騰、劉強東、雷軍等大佬站臺。現在,即便是經過了多輪增發,騰訊還是蔚來的第二大股東,投票權僅次於李斌。
理想早期選擇的是低速電動車賽道,第一個專案失敗後,才切換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線,並推出理想ONE。後來美團王興力挺理想,多次公開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團和王興個人持續加碼投資,成為理想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李想。
小鵬背後的的何小鵬早年創辦了UC,後來被阿里收購,何小鵬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鵬任小鵬董事長後,阿里開始投資小鵬,並在IPO時大筆認購,成為第二大股東。
威馬則是站在百度陣營。百度從2017年開始投資威馬,隨後威馬每輪融資百度幾乎都參與,成為威馬最大外部機構股東。百度和騰訊,在早期同時投資了蔚來和威馬,後來出現分化,2017年底蔚來和威馬融資時,騰訊領投了蔚來,百度領投了威馬,自此陣營形成。
——————————
可以看到,不僅是造車的門檻低了,而且背後都有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背景可尋。
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等巨頭都沒能在工業化向資訊化的技術變革中成功轉型。問題並不在戰略上,而是底層技術的切換導致公司內部產生巨大的利益與權力衝突。
如果小米能夠打破這個魔咒,肯定也能在這個時代的關鍵轉折點,擁抱新的市場。
造車是科技巨頭的榨汁機
有了硬體層面的模組化供應商,有了科技企業的軟體背景,小米造車的最後的拼圖是什麼?
兩個,錢與人才。
我們親眼見證了,蔚來、小鵬、理想在美上市後的市值飆升,這也是新造車潛力的體驗,可謂是一劑“壯陽藥”。
但與此同時,蔚來汽車CEO李斌曾表示,沒有200億不要造車,何小鵬也說過: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英國家電巨頭Dyson戴森曾組建了一支將近600人的研發團隊,花光了218億,可惜三年後還是宣佈了終止造車計劃。
可見造車是怎樣一臺“榨汁機”。
表面上來看,在手機市場中小米和蘋果還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論到資本積累,那就不是一個量級了,蘋果的經營現金流量、資本儲備實在是太龐大了。
龐大到什麼程度?同樣是2019年,其經營現金流量是693億美元,投資現金流流入了458.96億元,並且還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龐大現金儲備。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2020年蘋果投入了近190億美元用於汽車研發,且約佔全球汽車產業研發資金的20%以上,從中也能看出蘋果的造車野心。
以這樣“富可敵國”的資本力量,蘋果完全負擔得起造車所需的投入。但對於小米來說,不久前獲得238.10億元的經營現金流之後,想要負擔其動輒以百億計算的造車投入,難度要大得多得多。
除此之外,龐大資本背景+品牌號召力,也解決了另一個問題——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蘋果從全球各大車企瘋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萊斯勒汽車、大眾集團等,目前,特斯拉前副總裁Chris Porritt就在蘋果的Titan專案中擔任重要職位。
錢與人才,這就是擺在小米造車眼前最大的兩座山,想不想跨過去、能不能跨過去,這就是小米造車能不能真正落地的關鍵。
價格屠夫:是我們對小米汽車的期待
以上都是基於現有事實的分析與推測,假若小米真的造車,這裡只能說假若,它能夠為消費者和行業帶來什麼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擁有眾多粉絲,除了本身的產品足夠優秀,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每進入一個領域,總能把這個領域的價格壓下來,讓所有消費者受益。你會發現無論是小米旗下的哪款產品,它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價位中價效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透過全球採購組裝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再以高性價比取勝。小米靠著這種模式才有瞭如今龐大的生態鏈和出色的產品,對於那些預算有限但又想獲得較好體驗的使用者來說,小米確實是首選。
小米的支持者們,希望小米能夠將“價格屠夫”的精神帶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當中。打造出一輛屬於年輕人的、物美價廉的、體驗良好的新能源汽車。當然,小米所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亞迪的低端車型都是物美價廉,它們將成為小米入局的強力阻礙。
幸運的是,小米造車,恐怕不缺投資者。
以雷軍在圈內的人脈和小米產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資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貨幣超發,資產價格和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全球資本市場的避險情緒陡升。
資本往哪裡避險?大城市核心區的房產、全球性科技龍頭股、消費類龍頭股都等等。投資造車新勢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場紅利,長期可吃無人駕駛的技術紅利。
雖然現在的小米並不“缺錢”,但是筆者估摸著小米並不會親自下場造車,而是選擇代工的模式,就像近兩年網際網路公司和傳統車企們的合作一樣。
原因很簡單,傳統車企在面臨電動化、智慧化的路徑上,遇到的最大難關就是對電子電器架構以及軟體層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車Tier1供應商之間的相生相剋。而像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軟體層面本就是看家本領,與半導體行業也本就是親密合作夥伴,與傳統車企合作恰恰發揮各自所長。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車只要便宜,貫徹著小米這個品牌一貫的口號,其銷量大機率是不會差的。這一點,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賣都足矣證明這個簡單的道理:一切看似華麗的產品賣點在實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紙老虎”。
小米會錯過這個機會嗎?
寫到這裡,筆者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帶著預設去看問題,自然就會將整個細節往自己所想的方向去推測。這篇文章,也不過是從行業內的蛛絲馬跡中,去推測小米造車的動機與可能性,只能說小米造車是大機率的可能,但是造不造、何時造、怎麼造的問題只有小米自己能解答。
如果說過去20年,人類的第一大智慧硬體是手機,那麼未來20年,人類的第一大智慧硬體一定是智慧汽車。小米會錯過這個機會嗎?
說到這裡:你覺得小米會造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