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際網路的環境,早就不具備了匠心精神,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商業化,快速的變現,特別是國內愈加封閉的環境,快速的搶佔商機成了網際網路的重頭戲,特別是資本加持下的SaaS產品,快速佔領高地,先發制人,成就別人難以成就的事情。
然而,“快”就一定會解決問題嗎?快還有可能帶來副作用。很多SaaS產品就是倒在了“快”這個字上。
趕鴨子上架
因為要快,所以要更快地面世,這種情況下的產品還不具備商業化的能力,更不具備解決客戶問題的能力,結果硬逼著上架了。
上架之後有了客戶,團隊很開心,公司也很開心,大家都覺得方向走對了。不久之後大家就開心不起來,產品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哪怕是一些合理的需求也不能滿足。
於是,產品經理就開始在使用者需求和產品規劃之間彷徨,滿足使用者需求久了就會導致產品規劃的程序變慢,如果按照規劃的節奏進行,則使用者需求沒辦法滿足,使用者就要退款。
如果公司一直要求快速的商業化,那麼產品的形態就成了少數幾個使用者的定製化產品,而很多功能不具備普遍性的需求。
“快”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是一件好事情,而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就變成了災難。
不聚焦
獲客不聚焦對於一件新產品無疑是致命的一擊。如果產品在前期拓客的時候聚焦,那麼需求也就相對聚焦,使用者提出來的需求或許還有行業的代表性。
不聚焦的產品開始在各行各業中落地,以CRM應用舉例,教育行業的CRM、招投標行業的CRM和金融業行業的CRM,在主流程上一致,但是在細節上有很多的不同點。如果多行業支援的話,必然導致產品有問題,以後可用性更低。
在推廣上不聚焦,期待產品全面開花,既投放搜尋渠道,也投放資訊流渠道,把有限的資金投放在無限的渠道之上。
每個渠道並沒有太多的量,也沒有可代表性,而且每個渠道的使用者都帶有一定的自由屬性,對於銷售人員也是一種精力上的浪費,也沒辦法瞭解典型客戶的需求。
高階產品
產品上線之後並不會快速的盈利,大多數時候是賠錢賺產品能力,低價拿下行業客戶,由客戶的反饋迭代公司的產品。
由於一些團隊太過於快速變現,在收益=付費使用者*客單價的模式下,沒有太多的資金投放在付費渠道,就開始盲目提升客單價。
覺得產品可以讓客戶用的時候就以為產品有了很強的能力,可以透過提升價格提高收益。然而任何的事情都有一個邊界點。客單價的提升,必然會導致付費使用者數的下降,兩者總有一個平衡點,把握不好平衡點的話,就會導致產品的轉化率下降,從而導致公司的收益降低。
產品高階不高階,由市場佔有率和使用者評價決定的,而不是公司內部的團隊感覺,只有產品真正具備了可以與行業老大掰手腕的時候,才有可能可以提升價格的空間。
如果產品想要賣高價,可以把價格定高一些,前期就實行打折、送賬號數等方式把整體價格降下來,保證後期想提價的時候不惹使用者反感。
承諾
創業SaaS的產品能力一般不如行業的龍頭老大那麼有競爭力,但是所有的銷售員工都揹負著較強的KPI壓力,畢竟需要“快”速變現嘛。
那麼,運營推廣人員會在文案上提升使用者的預期,告訴使用者產品一切皆有可能,銷售人員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就會無底線的給客戶承諾,超過產品能力和行業標準的給客戶承諾,這些口頭的承諾都轉化為產研團隊的壓力,大家就被迫去做產品的功能,特別是在人數有限的情況下,過度承諾會直接擊垮團隊。
提升使用者預期和過度承諾的事情不僅在創業團隊中存在,在老牌的SaaS團隊中也存在。
短時間內的高轉化率提升,無疑是飲鴆止渴,導致團隊內部更加混沌,產品能力越來越糟糕。
團隊成員
因為創業團隊沒有太多的資金,公司都會在人力成本上節省,可以預想的到,用少量資金招聘到行業內優秀的人才,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普通員工導致的後果,產研團隊沒辦法做功能的取捨,一切按照客戶的需求來。
在混沌的狀態下,優秀的員工難以忍受公司無體系的幹活,看不到產品的未來,就開始著手找工作,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
團隊為了補窟窿就會降低招聘標準,招聘一些能力平平的員工,無疑是把團隊的幹活能力又無形中的降低了一大截。
想要馬兒跑,就要馬兒吃草。創業這件事情,不是參考競品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行業的獨特見解,有優秀的產品能力,能踏實幹活的人,這種人真的太難得了,如果找到了這種人,多給點工資也是可以的。
SaaS創業環境越來越好,因為市場被教育的越來越成熟,但是SaaS創業成功率會越來越低,因為每個行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如果還是一味的圖快,而不解決這些內部問題就會導致團隊的渙散,產品能力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