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萬物互聯時代,晶片在科技領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我們熟悉的智慧手機,可穿戴裝置中不可或缺,而且很好促進傳統工業體系改革升級,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穩定性。

我國晶片需求強烈,有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晶片進口數量5435億顆,進口總額超過3500億美元,是最大單一類進口商品。高額的晶片支出從側面說明我國晶片市場雖然龐大,但對外依賴性高,缺乏自主造芯能力。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國內晶片體系薄弱,無法支援高精度操作過程,涉及晶片業務的企業是不少,但面對高製程晶片,根本無從下手,畢竟根據《瓦森納協定》,我們很難買到國外研究的最新晶片生產裝置,一些企業費時費力,花大價錢也只能淘到落後好幾代的機器。

沒有相關配套設施,製造晶片只能紙上談兵,那麼,能不能先設計出來,讓獲得允許的海外企業代工製造生產呢?

華為海思,就是採用的這種生產模式。先透過自主化設計出先進晶片,再向高通、博通、德州儀器等採購晶片零部件,並交於臺積電代工生產,透過一系列跨國供應鏈,一顆先進製程晶片就出廠了。

然而好景不長,華為這種模式在美國一紙禁令下變得難以為繼,突然之間,不少原先合作伙伴都與華為劃清界限,美國嚴苛半導體限制措施下,小到使用美國技術生產的螺絲釘都不能進入華為,正常合作業務往來就更不允許了。

國外供應鏈受限,華為迅速扶持國產供應鏈,實現部分零部件自主替代,但晶片領域的趕超不是那麼容易,有時候奈米的精密差距都需要數年時間積累,因此禁令之下,很多人都認為華為海思高階系列晶片可能流產,麒麟9000恐成“絕唱”。

不過,這也只是網友一種猜測,在華為尚未官宣放棄高階晶片業務前,不可妄下定論,多年苦心經營,相信華為人也不願這些成果輕易毀於一旦。

就在近日,一則訊息傳出,顯示了華為在先進製程晶片上的堅守,據悉,華為完成新一代海思 5G 基帶試流片,新基帶集成於麒麟 Soc 晶片之中。

可能很多非專業人士還不懂什麼是“流片”,簡單解釋一下,流片並非方案失敗,而是小規模試生產,包括生產裝置選型和確認製造加工工序,流片成功也就預示著基本沒什麼問題,接下來可以進入批次製造了。

同行們都看到了華為在晶片方面強大的實力,高通5G整合基帶用了兩代產品時間,蘋果更是尋求合作才解決問題,而華為在外部大環境不利中解決基帶外掛問題,僅用了幾個月時間,要說同行沒有一點敬佩是騙人的。

當然,作為常年熱點,華為一舉一動都在放大鏡下觀察,流片成功訊息自然得到很多人鼓吹,不過,理智的人也看到了華為的軟肋,提出了一個問題:雖說能夠流片,但量產還沒有解決,到哪裡能找到第二個臺積電呢?

流片還可以用離子束、電子束光刻,但要達到大規模量產,沒有EUV光刻機可不行,至少現階段來說,只有ASML公司能夠生產這種光刻機。

也就是說要想實現華為海思5G晶片的量產,很難離開美國技術,即便放開膀子,積極推動配套技術發展,遠水也解不了近渴。若是寄希望於美國放開限制更是天方夜譚。

因此,在沒有一家代工廠可以為華為製造晶片情況下,華為可能一開始就沒考慮量產,流片完成也是華為先進製程晶片設計研發不會停滯,等到自主化供應鏈滿足生產條件時,不至於無芯可產。

那麼,你覺得華為5G晶片會量產成功嗎?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高通自曝內幕,美國最終鬆口,中芯國際迎來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