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的發展伴隨著電商的崛起而一路高歌,電商企業從一開始和快遞企業合作,變成了自建物流,諸如阿里的方式更為簡單粗暴,那就是買下所有的物流公司為阿里所用。一時間中國的快遞行業呈現了這樣幾個大的趨勢,以阿里為首的通達系,構成了一個強大的菜鳥物流網路,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自建物流體系,以順豐為代表的依靠服務而立足的純快遞公司,當然還有新進的貴族,拼多多旗下的極兔快遞。
那麼這幾家快遞企業誰的模式最好呢?
目前看來,順豐是快遞行業的老大地位毋庸置疑,依靠其極致的服務撐起了順豐近千億市值,順豐也是唯一一個以快遞起家,並不斷探索和擴充套件自身業務邊際的企業,目前在國內,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夠代表著快遞企業的形象,那順豐一定是獨領風騷。
京東可能是最有可能好順豐一較高下的,京東快遞依靠京東自身的電子商務訂單的支援,在前期野蠻式生長,並且第一次在電商行業完成了訂單次日達的極致服務。是京東商城成就了京東快遞,還是京東快遞成就了京東商城,目前暫無法定論,唇亡齒寒的關係吧。京東快遞在獨立之後,也逐漸成為了獨角獸企業,上市已經在準備中,雖然一直在虧錢,但是這屬於戰略性的。
而一向善於輕資產執行的阿里,在一開始就瞧不上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他們選擇構建一個“菜鳥網路平臺”,利用阿里的造血功能,吸引所有快遞公司的進入,逐漸地三通一達快遞公司就毫無招架之力,選擇和馬雲合作,並最終演變成被菜鳥網路收購,成為阿里的一份子。
被菜鳥吸納的通達系真的生活得很滋潤嗎?答案並非表面看到的這麼光鮮。
最近傳聞百世快遞的停運,已經為通達系敲響了警鐘。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網際網路行業的價格戰的奏響。
中國有一類商人,他們是我們俗稱的“義烏商人”,幾十上百塊的東西,在義烏人擺弄一下之後,就能幹成十幾塊,甚至是幾塊錢的東西,普通的消費者目前依然是及其鍾情這類商品的。2019年,作為快遞主戰場之一的義務快遞業務量為47.3億件,同比大漲了71.7%。但同年義烏的快遞均價為3.4元,同比下降了19.7%。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快遞攬收價從1.8元降至1.2元。
在價格戰的影響下,據相關資料顯示,菜鳥網路下的快遞企業,單件收費只有不到2元,平均單價的降幅高達20%。在2020-2021年度,這些企業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扣非後的淨利潤竟然為負,申通-0.03元,百世-0.26元。中通0.26元,韻達0.07元,圓通0.09元也只能維持微薄的幾分錢的收入。
而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消費者對於快遞服務平直的要求不斷提升,菜鳥網路下的通達系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百世的關門只是喪鐘的開始,依靠通達系自身運營的改變其實極其艱難,加之這些快遞公司本身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競爭,順豐京東快遞的外部生存環境的擠壓,內憂外患治下,通達系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小了。
而對於阿里本身來講,菜鳥網路是他們對抗京東和拼多多的重要一環,大戰略下的通達系其實不能左右阿里的整體戰略,未來這些企業更多的是承擔阿里的倉儲功能,而非是快遞功能,那時候通達系就正式玩完了。
現在回想,被馬雲和阿里收購的企業,很多最後的結局都不能完美!UC一手好棋都能被阿里玩死,何況通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