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的兩位研究人員曾進行過一個奇怪的專案。研究人員將 2600 萬行電影對白輸入神經網路,然後構建一個可以使用概率機器邏輯從人類語音庫中提取語言的聊天機器人。然後研究人員用一堆重要的哲學問題測試機器人。
“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們問它。
“要永遠活著,”它回答。
圖 | 英國科幻劇《黑鏡》劇照。該劇講述了女主人公Martha的男友Ash在一次車禍中遇難,當她發現有技術可以讓她和人工智慧模仿的Ash機器人對話的時候,無奈選擇去嘗試……(來源:Wikipedia)
“虛擬永生”從古至今,人類總是在試圖把自己從死亡中解放出來,或肉身或精神。如果說被 Live Science雜誌列入“十大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科學技術”的人體冷凍復活術是肉體永生的靈丹妙藥,那麼“虛擬永生”則是儲存一個人精神的靈魂家園。
虛擬永生是指人類的精神自我可以以第一人稱上傳到非生物媒介,讓精神永存的一種理論。尤其是在近幾年人工智慧和數字化飛速發展的前提下,完全數字複製人類大腦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
包括 Eternime、HereAfter、Nectome、Legacy Locker 在內的一大批初創公司正在致力於售賣“虛擬永生”服務。
Eternime 是一家設立在羅馬尼亞的公司,承諾將使其使用者“以虛擬化身的形式永垂不朽 ”。早在 2014 年就有媒體對該公司進行報道。目前已經有 45479 人在 Eternime 官網進行了登記,這個專案旨在通過開發一種新的人工智慧系統用於收集人的“足跡”,包括記憶故事、思想甚至是聲音,然後建立使用者的數字頭像,使用者的家人可以在使用者去世之後和虛擬頭像保持互動。
圖 | Eternime 官網介紹“收集你的想法、故事和記憶,並對它們進行管理,創造出一個看起來像你的智慧化身。這個化身將永遠存在,並允許其他人在未來訪問你的記憶。”(來源: Eternime 官網)
根據 Eternime 的說法,參與專案的人需要提供自己的所有記錄,包括訪問聯絡人、生日、Facebook 上的對話歷史、電話通知,以及電子郵件帳戶、位置、教育和工作歷史、體育運動、家人或合作伙伴成員的身份、在社交網路上的興趣和“喜歡”、所有“線上”和“離線”活動、照片和視訊等等。
現年 42 歲的 Marius Ursache 建立了這個公司,在網頁完成之後的四天時間裡就有 3000 人進行註冊,同時他也收到了幾封充滿咒罵的信件,批評者們都希望他的專案失敗。“當沒有人對你的想法漠不關心時,你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當時他提出,全面推出這項服務可能需要五年時間。
HereAfter 也是一家類似的公司,該公司是由 James Vlahos 和 Sonia Talati 創辦的。James Vlahos 在得知他的父親身患癌症之後,決定建立一個“Dadbot”,這個對話機器人在雲端記錄了他父親的生活故事,然後通過人工智慧和亞馬遜的Alexa 語音計算平臺,實現和“父親的化身”聊天。James Vlahos 向媒體證實,他將在明年公開發布該應用程式,現在可以通過網頁訪問其測試版本。
James Vlahos 說,他創造的“Dadbot”不是一個兒童玩具或者僅僅是一個聊天機器人,而是一個可以替代他父親的真正的男人,“當我們有能力欺騙自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自欺欺人。”
商業化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來自加利福尼亞的 78 歲作家 Andrew Kaplan 參與了 HereAfter 的專案,他或許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數字人類”,同時這也將是“虛擬永生”走向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能做一個‘新品’嚐鮮者,這確實出人意料,但是有什麼理由不做呢?”Andrew Kaplan 說,“我的父母已經離世幾十年了,我經常還會想著,哎呀,我真的想問我的媽媽或爸爸一些建議,或者有時候只想聽到一些安慰,這種思念是不會終止的。”
“AndyBot”也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哲學意義的例項,它提出了關於永生的本質和存在的意義之間複雜的哲學問題。專家認為,如果科技能成功地創造出高智商的數字人類,這可能會永遠改變人類與電腦合作的方式。
據了解,此類公司大多采用每月訂閱的計費方式,使用者必須支付月費才能訪問其親人的“化身”,具體費用是多少目前還沒有官方訊息。James Vlahos 對訂閱模式持謹慎態度,“如果它是在訂閱的基礎上這麼做的,而你一旦終止為你的 Dadbot 付費,那麼 Dadbot 就會死掉。這是二次死亡,”他說,但他不確定另一種選擇是什麼。
虛擬生物公司 Fable 的董事長 Edward Saatchi 認為虛擬生物將最終取代 Android 和 iOS:“想象一下,Alexa 或 Siri 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有著面孔、聲音和生活的角色,可以和你進行一對一的互動,你能夠和它玩遊戲、一起訂餐、一起學習新的語言或做任何你平時和朋友做的事情。”
目前的阻礙在於,如何實現和這個虛擬生物的“多回合對話”。這是困擾虛擬生物公司和電腦科學家很多年的問題。虛擬生物和人的對話需要在不相關的話題之間自由流動。要實現和人類的來回對話,還需要很多年。
如果要實現真正的“虛擬永生”,而不是簡單的語音播放回憶以及互動對話,前途漫漫。
讓非生物體“有意識”,這也是必須要實現的功能。人的大腦大約有 850 億個神經元、100 兆到 1000 兆個突觸、1 萬億到 5 萬億神經膠質細胞、每個神經元有 100 億個蛋白質、蛋白質及其幾何相互作用的無數三維結構模式、各種細胞外分子……人類的認知需要複製其中的多少內容才能復原豐富的心智?
富勒神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腦研究所的成員沃倫·布朗(Warren Brown)認為,“生物學是體現意識的最豐富的基礎,意識可能是世界上一種特殊的組織,在非生物系統中是無法複製的。”因此有人認為,除非類人的內在意識可以在非生物智慧中創造出來,否則,上傳一個人的神經模式和路徑,無論多麼完整,都無法保留最初的第一人稱精神自我(“我”),而虛擬的永生也不可能。
莫衷一是該如何評價這些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人類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