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自由,表達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這是對於人的自由權的描述。
——富蘭克林·羅斯福
蘋果對決Facebook,庫克與馬克扎克伯格必有一戰。據說,蘋果最新的作業系統iOS 14.5可能會影響到Facebook的收益,甚至改變平臺廣告的格局。
唇槍舌戰
其實,當蘋果推出iOS 14新政的時候,Facebook就覺得不爽了。因為這麼搞勢必影響Facebook上那些小企業的線上廣告收益,因此被認為是觸控到了它的底線。下面我們回顧一下雙方的拉鋸戰。
去年6月,蘋果釋出了最新的iOS 14,很多app需要使用者授權才能追蹤軌跡,但是被很多使用者拒絕了。Facebook開始跳腳罵,以為此舉傷害了其使用者網路廣告50%。尤其是那些小企業更是對此叫苦不迭。因為後者恰好就是被追蹤的物件,就是靠社交媒體廣告在疫情期間存活的那一批。而蘋果為了保護使用者隱私的名聲,開始斷了這批人的財路。而Facebook便成了帶頭大哥。戰火一觸即發。
我們先來理一理時間線,在去年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庫克展出iOS 14並宣稱iPhone使用者可以有權移除它們下載的每一個app的廣告,當然後者是被新系統檢測出來的。7月,Facebook的CFO大衛威納,首次對蘋果新系統進行迴應,稱對精準廣告動手,踩到了小企業的生命線。
去年8月,Facebook更新了一篇公司部落格,內容直指iOS 14傷害廣告主,令其觀眾網路專案近乎癱瘓。博主傑森阿騰表示,蘋果嚴重傷害了Facebook最賺錢的商業模式,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公司收集資訊量有多麼精準,其實它已經在為資訊定價並進行售賣。
去年9月,蘋果將隱私政策關鍵性內容修改推遲到了2021年。
去年12月,Facebook拿掉了主要報紙的廣告,再次強烈譴責蘋果對於小企業的致命打擊。此後,蘋果CEO蒂姆庫克則發推特稱,我們相信使用者應該有權管理其資料,包括資料是否被收集及如何使用。Facebook持續透過app及網頁追蹤使用者,而iOS 14提升了這種app追蹤使用者資料的透明度,並將第一選擇權交回使用者手中。
內憂外患
時間進入2021年,蘋果與Facebook的交鋒還在繼續。
在Facebook四季度盈利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直接稱呼蘋果為競爭對手。但是1月28日,國際資料隱私日,庫克在布魯塞爾舉行紀念論壇上現身並強硬回擊,如果一個企業的存在,是建立在誤導使用者濫用資料之上,那麼它不值得被歌頌,而應該被革命。
對此,專欄作家賈斯汀巴黎索稱,庫克不再是好好先生,社交巨頭可能需要好好反思資料操守了。
今年2月,Facebook打算對蘋果發起平臺反壟斷的法律訴訟。他們認為蘋果對app store所推行的政策,嚴重違反了資訊法案。同時,Facebook也在兩條腿走路,開始低調發起申請測試,希望透過彈窗來跟使用者溝通,是否允許獲得廣告和個性化定製。
就在這周,扎克伯格對員工表示,Facebook需要讓蘋果吃點苦頭。然後,他宣佈了一個代號為“尋找靈感”的行動計劃,旨在小企業觸達使用者尋找到個性化定製的解決思路。
Facebook與蘋果雙方都希望佔據道德制高點來指責對方,一個扮演使用者隱私捍衛者,另一個則充當小企業對抗大獨裁的領袖。不過,其實雙方都有各自反壟斷的麻煩:Facebook已經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告了,而蘋果則被歐盟視為反壟斷典型。2月4日,明尼蘇達州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艾米克隆布查公佈了平臺反壟斷法案,矛頭指向了Facebook、蘋果和Google。
隱私保護
其實,蘋果與Facebook的戰役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那場劍橋分析資料醜聞。當時,從那時起,Facebook一直揹著黑使用者資料的罵名。在英美遭受劍橋分析醜聞中,8700萬Facebook使用者資料被不當洩露給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用於支援2016年總統大選。
當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Facebook沒能保障這些使用者資料的安全,違反了平臺此前承諾保護使用者隱私的協議。隨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Facebook開展調查,關注Facebook當時是否能夠做更多事情來阻止劍橋分析事件發生。
2019年7月,Facebook與劍橋分析雙方終達成和解。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Facebook同意成立一個獨立隱私委員會,扎克伯格被問責,Facebook承諾建立更多的隱私保護措施,另外,Facebook還需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支付和解金50億美元。2020年4月23日,美國聯邦法院終於批准了Facebook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劍橋分析醜聞的50億美元和解協議。
而在劍橋醜聞發生時,庫克在採訪中冷嘲熱諷地表示,蘋果絕不會拿使用者資料開玩笑。早在2016年,蘋果就以保護使用者隱私為由,拒絕幫助FBI破解犯罪分子的iPhone手機,此舉為蘋果贏得了身前身後名。不過,卻將Facebook與蘋果的關係逐漸引向冰點。
(中間插一段,2019年美國佛州航空基地發生槍擊案,包括槍手在內造成4人死亡。儘管FBI快速鎖定了在美國接受飛行訓練的沙特飛行員阿爾沙姆拉尼,但是破解嫌犯所使用的iPhone成為了FBI和蘋果爭議的焦點。
就是雖然蘋果不給FBI解鎖,但是,最後FBI還是透過駭客,利用一個之前不知道的 iPhone 5c安全漏洞成功獲得了這些資訊。駭客設法繞過 iPhone 自帶的強力保護措施,幫助FBI最終獲得兇手手機上的內容,獲得了一筆一次性費用,結果證明iPhone被攻克。
而說起iPhone 的保護措施,其實有兩層:
第一層保護是逐漸增加人們嘗試密碼的間隔時間;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嘗試輸入 4 位密碼 3 次。在首次輸入錯誤後,它會讓你等一分鐘後再輸入新密碼,再錯的話等待時間則延長到 5 分鐘。第二層安全措施是密碼輸入 10 次錯誤後會預設開啟自動清除功能,完全徹底地刪掉該裝置裡的資訊。
眾所周知,破解4 位數密碼,排列組合只有 1 萬種,如果有人每秒嘗試一種,3 小時就可以搞定。如果30 秒嘗試一次,也僅僅只需 3 天半。而,那個漏洞,最終讓駭客幫助FBI挽回顏面,成功破解了iPhone。但這並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因此FBI也一直希望跟蘋果合作。)
所以,平臺巨頭內憂外患,都在反壟斷,一方面是捉對廝殺,一方面是被司法機關吊打。而使用者其實才是這場戰役真正的主角,是因為他們的資料讓某些人的貪婪之心膨脹,讓某些人的衛道士血脈賁張,但歸根到底,巨頭的宿怨終究會因法槌落下一槌定音,要麼賠錢了事,要麼互換協約。而使用者呢,資料隱私,真的能保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