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看下網上對於新零售這個概念的一些基本定義,即:
新零售是指企業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透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未來電子商務平臺即將消失,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線上是指雲平臺,線下是指銷售門店或生產商,新物流消滅庫存,減少囤貨量。
如果單純地從這個概念定義,我們很難搞清楚新零售的本質究竟在哪裡?以及新零售和傳統的電商平臺,和前面幾年談得比較火的O2O線上線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最近幾年,新零售發展迅猛,出現了類似京東到家,天貓超市,盒馬生鮮,每日優鮮等各種平臺。而在去年衍生的社群團購,有人也將其劃入新零售的範疇。
新零售的一些關鍵點
在談社群團購前,還是先重新總結下新零售的一些關鍵特點
1. 依託龐大的配送隊伍和配送體系(如美團做外賣形成的強大配送隊伍),徹底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你可以看到外賣可以送,藥品,水果,蛋糕,蔬菜生鮮,所有你能夠想到的內容都可以配送。即你可以看到線上在轉戰線下後,已經開始侵佔原來和兼顧的社群店,水果攤等的生意。原來我們很難想象我們日常買菜做飯等東西都不用在菜市場搞定,而可以轉到線上去搞定,這個對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是相對巨大的。
2. 雖然都在談O2O,但是新零售可以發現一個大趨勢是線上轉攻線下,即原來線上的電商平臺轉到線下去經營各類實體店,線下店更多是一個配送店或體驗店,同時又透過線下點實現對線上平臺的引流。在這種方式下反而比線上獲客的成本更低,這是第二個變化點。也就是類似徐新談到的,過去躺著也能成長的線上市場紅利結束了,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網際網路將進入精耕細作的下半場。
3. 其次,新零售體現高頻,為什麼高頻,因為新零售當前發展領域都是老百姓日常相關的衣食住行,這些都是和每天生活密切相關的,這些線上平臺的使用將具備更高的使用頻率,也正是由於了有了高頻使用,往往能夠更加了保持使用者的粘性,以進一步擴充套件相關的增值服務能力。
4.大資料分析決策+全供應鏈的完全打通,這個也是新零售相對關鍵的一個內容,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經常在線上買菜做飯,那麼你實際的口味完全是可以分析得相對精準,那麼線上平臺完全可以做到更好的推薦引擎進行精準推薦,同時利用大資料分析和預測,一個覆蓋方圓5公里的配送點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配送和補貨策略最恰當,這些都可以做到很精確的預測。只有藉助大量資料的實時採集和分析,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1小時生鮮配送的能力,而生鮮也是我們談得最多的最高頻的消費部分內容。
在新零售下,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已經不是簡單的線上和線下的徹底打通,也不是解決最後1公里的配送問題,而很可能是在消費升級下培養了一種新的消費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強調線上和線下的無縫對接,讓使用者真正不用去關心線上和線下,其次是真正提升消費體驗升級,消費場景融合變革等諸多內容。
我們可以再來分析下,零售的本質仍然是解決人,貨,店鋪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在傳統的社群水果店,這個時候三者都具備,由於本身就在社群也不存在需要配送的問題。如果傳統思維下我們進入社群很可能的做法是高價租賃這個水果攤,然後再進行經營,畢竟小區的人流是很穩定的。
但是新零售的做法變成了小區有足夠的人流,其次我提供足夠優良的產品,然後將線上店鋪轉移到線上,由於轉移到線上後我帶來新的問題,如果保證新鮮和1小時達,而這最後一個問題解決後,整體新零售的邏輯就通了。
這也是新零售最簡單可以說為,有線下店(體驗店),透過線上買東西1小時內送到家。這就是新零售最大的一個變化點,真正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和日常消費行為習慣。
傳統新零售的兩種模式
實際上當你重新回顧傳統的新零售的時候,存在兩種模式。
其一是大的網際網路運營商類似美團僅僅是提供平臺和配送體系,讓社群的超市,門店加入在平臺上開店。來透過到家的方式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其二是類似每日優鮮的方式,即完全是自建物流,自建倉儲和配送中心的自營模式。
對於第二種模式實際上是一種重資產的運作模式,涉及到具體的倉儲物流體系的建設,各類商品的集採和供應鏈管理等。
第一種方式實際更多的僅僅能夠收取配送等服務費,最終的目的實際仍然是在於社群消費使用者的引流,在最終引流完成後還是會向自營類方式發展。可以看到在真正流量上來後,只有全供應鏈的自營體系往往才能夠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不論是哪種方式,傳統的新零售實際的重點都是在強調最後1km的1小時內直達配送。對於這點使用者的述求往往並不是在於最終的商品價格優勢上,而是在於方便快捷的優勢上。類似你在家想吃個火鍋了,在APP上可以快速地選擇你需要的各種食材,服務商在1個小時內全部配齊並送貨上門,這種快捷的服務優勢本身具備價值。
去年疫情期間自己也下載了樸樸超市這個APP,大半年的時間不知不覺已經消費了5000多,很多時候不是說其提供的商品有價格優勢,而是最後1km的快捷配送能力。比如晚上9點了小孩想喝酸奶,但是你又不方便自己出門買,用APP基本從下單到配送到家基本30分鐘搞定,這種到家的服務本身就是關鍵述求的滿足。
從新零售到社群團購
社群團購在2020年相當火,雖然說從國家層面在降溫,但是現在仍然在快速發展。實際上我個人對社群團購這個模式並不太感興趣。
當時看了下美團優選在社群團購,第一次的引流基本是1分錢的特價,自己下單了一個水果類的商品。隔日下午去小區門口的社群團購配送點,找團長拿貨。實際上整個過程給我的印象很不好,先不說其在需求滿足的及時性上無法達成。
真正影響客戶感受的主要有兩點,其一就是配送來的商品本身質量很一般,自己還拿個一個已經快壞了的水果;其次就是去拿貨的時候發現一個大箱子裡面裝了一堆配送到站的單子,團隊不理不睬的讓你自己去箱子裡面找。
從此以後個人再也不用社群團購了。
我一直在思考社群團購和傳統的類似每日優鮮,樸樸超市的區別在哪裡。如果簡單總結就是社群團購的切入點是產品本身的價格優勢切入,而犧牲掉了配送的時效性,到家的方便性,包括犧牲了部分產品質量。對於產品質量舉個簡單例子,一次在樸樸超市購買水果發現味道不對,一個電話過去,對方不到1個小時安排人上門取貨並進行退貨處理,我個人不清楚是否社群團購也能夠達到如此方便的程度。
當然社群團隊犧牲時效性,透過延時的需求滿足可以進一步的歸結訂單需求後,進行批次集採,充分發揮集採的價格優勢。
社群團購透過團長的方式來實現了社群的引流,商品到社群的統一配送和暫存能力,也就是說社群團購的運營商連分割槽域構建多個配送點,構建自己的配送物流體系都全部省略了,自己要做的僅僅是構建城市基本的大型倉儲點和實現向社群取貨點的集中化配送,這顯然也是最大化地降低成本,提升商品價格競爭力的地方。
那麼社群團購的價格優勢是否是其商業模式成立的硬邏輯?
個人認為這個邏輯往往並不成立。
實際上你可以看到社群團購的價格並沒有比類似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就便宜多少,當前大的電商平臺基本也可以做到次日達,那麼選擇社群團購的意義何在?個人絕對你也很難說一直補貼,一直燒錢,當你沒有價格優勢後用戶自然也就是流失。
在回到日常社群超市這個話題,超市存在的最大化價值在於買酒水,買菜,類似樸樸超市,叮咚買菜實際在解決這個訴求,前面已經談到,真正實現到家和實時性需求,解決最後1km存在的問題。
但是社群團購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實時性沒有解決,送門到家也沒有解決。
因此至少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到80,90後更多並不是價格敏感性使用者,採用社群團購的場景並不多。那麼對於中老年人是否就是真正的目標客戶群?
個人認為實際上社群團購也很難對中老年形成足夠長期的粘性,一個是中老年實際對於買菜,買水果這種場景需求,更多的還是希望眼見為實,注重質量,希望自己線上下超市慢慢挑選。在這個需求點上社群團購同樣無法滿足。
所以以上剛需都無法滿足的時候,社群團購希望透過團長個人號召力來完成引流和長期的使用者粘性,這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那麼社群團購模式成立的唯一可能就是,社群團購依賴於燒錢不補貼,將社群邊的線下超市,門店和菜市場全部搞垮。然後自己再接管過來進行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再一家獨大和漲價,這才是網際網路大鱷習慣性的操盤手法。也正是這個原因,社群團購本身應該受到應有的制約。對於社群小老百姓也不要去貪圖一時的補貼。
當然,個人一直比較認可的還是類似樸樸買菜,京東到家這種新零售模式,而對於次日達這種社群團購模式並不認可。社群團購前面國家也專門發文提出批評,說網際網路大鱷利用自己資訊或價格優勢和社群店爭利,不幹正事。但是實際上個人分析,即使沒有這些發文,以團長為核心的次日達這種社群團購模式個人也並不看好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