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的某微信群有人留言去日本旅遊買太多鋼珠筆了,有沒有人要認購一些的資訊,結果隔天某寶竟然就出現了賣鋼珠筆的推薦資訊給我,這說明了什麼?是不是能合理懷疑手機在後臺被窺伺了呢?
我們一定有這樣的經驗,許多App在安裝前會要求一堆莫名其妙的使用授權;像是撥打電話、攝像頭、麥克風、通訊錄、錄音、位置、手機IMEI碼(手機序列號,相當於手機的身份證)、儲存空間、簡訊讀取等等。不知你有沒有納悶過,不過是一個提供某種服務或內容的App而已,跟手機使用者要這麼多鉅細靡遺的許可權幹什麼?這些App的提供商是不是企圖藉著優勢地位(不授權就不給用),來“強迫”使用者提供這麼多的授權?這樣,未來廠商才可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全程窺伺及蒐集使用者在手機上產生的各種資訊或資料,成為廠商未來可以牟利的大資料。
被某寶推薦鋼珠筆的事,還讓我想起兩個月前某次與家人聊天時,聊到了一款日本品牌的T恤,該品牌不是非常熱門,但在時尚圈也小有名氣。結果隔天某寶竟然就推薦了該品牌的T恤資訊給我。還有,以前曾經跟朋友聊天談到某個旅遊景點,當時手機就放在桌上,結果幾天之後有一個知名的線上訂機票、酒店平臺,推送了該景點的旅遊優惠套餐資訊。綜上所述,你說世界上怎會有這麼巧合的事情?事後深思恐不恐怖呢?!
在大資料時代,廠商們為了精準營銷,想盡方法蒐集福斯的各種資訊,而有了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這個載體,對商家而言資訊蒐集變得容易許多,在技術面前,人們可說毫無隱私可言。你的手機使用記錄例如,聊天、拍照、瀏覽習慣、移動出行、消費、支付……,沒有一項不被廠商盯住成為蒐集的目標。而這些使用記錄經過“加工”後,成為廠商的“搖錢樹”,而且是一種不會消耗掉、越加工越有價值的的無限資源。我們能怎麼辦?除非不用手機、電腦、斷掉網路……。但在這個時代,沒有網路、不用手機,對多數人而言,將宛如”新山頂洞人”,或是活在“孤島”上。
前面說的狀況不是筆者個人獨特的經歷,類似事件在網上也時有所聞,曾有網友投訴給媒體曝光過,但只要有人投訴,業者的反應就是極力否認,最後不了了之。中國現有關於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有些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與步伐,難以讓恣意妄為的廠商產生不敢以身試法的嚇阻效果。而且說實在的,即便現在對於廠商蒐集手機使用者資訊有一些法條來規範,但若真有廠商偷偷幹,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也沒有那個技術能力,去查核廣大的軟體廠商是否存在偷窺及運用使用者的隱私牟利的行徑。
相關監管的確非常不易,一方面是政府要監管的技術能力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使用者舉證不易。例如若有使用者說有App廠商偷聽他講話,所以才會出現後面的精準推薦,請問要怎麼證明不是因自己先搜尋過相關商品,才出現後面的推薦?然後,使用者手機裡面預裝及下載的App那麼多,誰能指認是哪一個App廠商乾的?遇到指控,App廠商可以用“與己無關”、”純屬巧合”推的一乾二淨,甚至還能以該使用者是不是想碰瓷來反咬一口。
目前全球最嚴厲的個人資訊保護法當屬歐盟在去年5月生效實施的GDPR(通用資料保護條例),這部在歐盟內部歴經多年討論才產生的法律,是目前最符合時代現況的資訊管理與隱私規範;對於廠商在資訊蒐集、資訊加工的界限、罰則,民眾對個人資訊擁有的權益,以及廠商加工使用者資訊獲得的利益民眾有權分一杯羹等方面,都做了明確、嚴格的規範。美國的谷歌及臉書都因違反此法在歐盟地區受到重罰,且罰金不是幾百萬、幾千萬美元起跳,而是數以億元計。筆者去年就曾撰文呼籲,中國也應該出臺一個符合國情的中國版GDPR,從法律層面更好的保護老百姓,並大幅度提高業者觸法的代價。
在大部分情況下,使用者手機資訊被廠商蒐集、加工、運用,當然是業者偷偷摸摸、打擦邊球的無良或違法行為。但也有不少使用者是因為懶、圖方便省心,於是毫無警覺的把各種許可權一攬子授予商家。難怪在去年(2018)三月底的一場論壇上,百度CEO李彥巨集在演講中會說;“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李彥巨集這番言論說出後,在當時遭遇到輿論撻伐,但是他的這番話也反映了兩種層面的事實;一個是許多使用者的確怕麻煩求便利,以致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薄弱,以方便為優先。另一個則是廠商常以此為藉口,打著為使用者提供最大便利的旗號,心安理得、放心大膽的去做蒐集、運用使用者隱私的事情。
從個人的立場,我是非常不願意廠商以提供便利或精準服務為藉口,在我的手機上肆無忌憚的窺伺、蒐集、運用個人資訊的。由於使用者個別的力量是薄弱的、分散的,但廠商蒐集使用者資訊的技術與能力卻是越來越強的,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介入,完備相關法律、嚴格執法,來為人民的隱私權把關,以及有效約束廠商無底線的蒐集使用者資訊、、並運用這些資訊牟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