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7年堅守!值得!

“堅守,相信時間的力量..”

這是本來集團創始人、CEO喻華峰給本來生活內部的一封信裡一句話。正如,喻華峰所說,經歷7年轉型和探索之後,本來生活又迎來高光時刻。

高光時刻一:本來生活盈利了

在諸多財報顯示,本來生活在2017財年實現了連續4個月盈利;2018年6月宣佈盈利;2019年5月,在本來生活2018財年年會上,創始人喻華峰公佈,2018年本來生活網實現全財年盈利。2019年,本來生活C網要衝擊1個億的盈利目標。

喻華峰認為,本來生活的盈利模式已經跑通。

目前本來生活線下品牌本來鮮,已進入武漢、成都、長沙、天津、鄭州、上海六個城市,開設300家社群生鮮連鎖店,成熟店90%實現盈利,且升級迭代出二代店。另外,本來生活網已經有超過350家的直採供應商,直採比例超過了65%。

高光時刻二、本來生活又融資了

本來生活上一輪融資發生在2016年,完成了1.17億美元的C+輪融資。

當下生鮮行業融資遭遇“融資荒”,但本來生活卻又獲得融資了。

10月8日,從接近本來集團的核心人士處獲悉,本來集團已經完成D1輪融資,金額達2億美元,明德控股領投,北商資本以及老股東鼎暉資本、高榕資本等跟投。

據透露,本輪融資的資金,將投向本來集團獨特的O2O+B2C生鮮新零售模式。據悉,本來集團在2018財年已經探索出盈利模型,並將在2019財年實現全集團的經營性盈利。

“盈利”一直是生鮮領域困局!除了本來生活之外,在生鮮領域盈利的企業還有百果園、每日優鮮。

但資料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全國4000家生鮮電商,7%鉅虧,88%略虧,4%持平。對生鮮電商來說,盈利是個大難題,供應鏈,倉儲配送,使用者都是燒錢的點。

本來生活能從“盈利”困局中殺出一條血路,實現盈利,這也足見其已經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則。

本來生活的生存法則:理性探索 瘋狂佈局

7年間,可以用8個字來形容本來生活生存法則:理性探索、瘋狂佈局。

探索盈利,一直成為本來生活7年經營歷程中的關鍵詞。其中,在探索盈利中也經歷3次轉折和改變。

在生鮮生意上,成立於2012年,本來生活是一家老牌生鮮平臺,曾憑藉“褚橙”一炮打響,隨後本來生活找到了一條從單品到多元,從賣產品到賦能產業的生鮮叢林生存法則。

1、品類轉變:從單一走向多元

“垂直品類做深做寬型”符合本來生活的理想,也一直被本來生活所踐行。

本來生活的基因是“媒體屬性”,這是其創始人喻華峰的基因。因此在單品打造上,本來生活一直藉助“品牌思維”,從定位-品牌-內容-市場等方面逐步幫助單品實現品牌力和銷售力。比如:褚橙、柳桃、潘蘋果等。

品牌確立之後,本來生活在逐步完善單品供應鏈體系,並把該打法複製到其他品類,走向多元。目前,本來生活的品類已經從水果品類擴充到蔬菜、肉類、水產、休閒食品等20幾個品類。

其實,關於本來生活的模式,喻華峰解釋為,在網際網路領域,單一的模式很難生存,以前的入口網站後來都發展變得多元化了,電商也是如此,都是一個從品類切入,然後慢慢蠶食擴充其他品類。

2、渠道轉變:從C網走向新零售模式

時代逼迫每一個公司或品牌“變革”,但有人在變革中勝出,也有人在變革中倒下。

2017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後,每日優鮮、百果園、本來生活等生鮮電商紛紛提出發力新零售。

早在2015年,本來生活與便利店合作打造社群新業態“本來便利”,但在上線10個月後宣佈停止服務。

2017年7月,本來生活正式加入新零售大戰,併成立社群新零售生鮮連鎖品牌“本來鮮”,專注於生鮮領域。首家線下體驗店於2017年7月7日在成都開業,首家社群連鎖店於2017年7月29日在武漢開業。

目前,本來生活其業務模式已由B2C延伸到Store(社群生鮮連鎖)+Online(線上生鮮連鎖平臺)的新零售模式。

3、功能轉變:從賣產品到賦能產業

從賣產品到賦能產業已經成為生鮮電商的重要路徑。比如,阿里提出“畝產千元計劃”、京東推出“網際網路農場”,他們已經深入農業產業領域幫助傳統農業改變。

本來生活也是如此。

2018年,本來生活釋出“百縣百品—農產品賦能”計劃,即是扶持100個縣,做100個優秀單品,每個單品幫助銷售至少1個億,幫助100萬貧困人口,未來四年的目標是——百縣百品百萬百億。這個計劃的落實,可以把農產品做的更有尊嚴、更有價值。通過生產賦能,讓產品有競爭力,通過品控讓產品的價值更高,通過品牌賦能讓更多產品能夠實現品牌溢價

2019年7月,本來生活網正式釋出扶貧3.0,以“政府+電商+幫扶機構+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貧困戶)”的全產業賦能模式,實現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幫扶。

目前,本來生活已經從電商扶貧轉變成產業扶貧發力產品力、品牌力、渠道力、資源力等方面進行產業賦能。

解讀俞華峰內部信:看到生鮮行業3大趨勢

就本輪融資,本來集團創始人、CEO喻華峰釋出了一封內部信,他表示:“生鮮只有迴歸生意本質,形成持續的自我生存能力才能活下去;燒錢可以燒出短期的規模,但燒不出長遠的未來。”

透視這封1000多字的內部信,我們發現了生鮮領域的3大趨勢:

1、新零售正在聚變

自2017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後,生鮮電商紛紛切入新零售,但是2年之後,帶病上陣的生鮮電商發現“新零售”依然很難解決流量、成本、運營、損耗等客觀性問題。

於是,生鮮電商平臺紛紛下沉業務,做具體的事情。比如,每日優鮮發力前置倉、百果園線上線下結合。

本來生活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O2O+B2C新零售模式。其具體玩法如下:

O2O是指社群生鮮連鎖本來鮮,B2C是指本來生活網。O2O可以實現生鮮抵達消費者的及時性和便捷性,B2C則能滿足消費者對食材的豐富性和特色化的要求。

此外,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給消費者提供了全場景的消費體驗,助力主體客群的互通與擴大,實現生鮮流量的自給自足。

喻華峰表示:線上線下導流、社群拼團、30分鐘到家、到店自提,這些豐富的營銷手段和服務場景,都是能夠在O2O+B2C中實現的。

2、生鮮連鎖持續發力

評斷一個生鮮電商運營能力就是供應鏈能力,畢竟,供應鏈能力決定生鮮電商規模與口碑。

從各大生鮮電商平臺操盤來看,供應鏈越短,盈利越有機會。因此,生鮮企業紛紛業務下沉,進入社群,靠近使用者。

同時,生鮮平臺依託連鎖模式不斷地攻城略地。比如,盒馬生鮮3年內開了180多家生鮮門店;京東計劃未來 3-5 年在一二線城市開1000家店,還要在三四線城市孵化新業態。

無獨有偶,本來生活孵化出“本來鮮”,其定位就是社群連鎖生鮮品牌。據悉,本來集團在2017年7月起開設社群生鮮連鎖本來鮮,目前已經近400家店。在融資上,本來生活還獲得了中城聯盟的投資,為門店選址拓展資源。

喻華峰也表示,社群生鮮連鎖將成為生鮮行業的基礎設施,成為一切生鮮模式的連線點。

3、生鮮行業抱團加劇

目前,生鮮行業巨頭越來越強大、資源也逐步向巨頭靠攏,中小生鮮企業慢慢地淪為巨頭的陪玩者。

另外,資本正在收緊,當今的生鮮電商融資已經成為個案。未來的路只有2條:1)抱團前行;2)關門走人。比如:“十薈團”和“你我您”的合併;坊間傳聞“食享會”和“松鼠拼拼”完成了併購...

在這次融資中,順豐作為投資人出現在本來生活的融資團隊中。我也看到,此輪融資中出現的新面孔“明德控股”, 實則由順豐創始人王衛持股99.9%,而王衛也正是通過明德控股持有順豐控股61.2%的股權。

同時,順豐已經在從產地到餐桌的生鮮供應鏈、前置倉(店)配送和末端同城1小時到家、物流技術、生鮮社群等場景上的深厚積累。

這次順豐和本來生活抱團,或許給繼來者提供一個跨界合作的案例樣板。

喻華峰表示,在資本的加持下,本來生活將繼續做2件事件:

第一件事情:開設線下門店

喻華峰指出,門店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流量平臺,真正告別買流量賣生鮮的模式,並且只有沉得夠深,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社群養分。這輪融資會投向O2O+B2C生鮮新零售模式的落地。

早在2019年1月26日,本來生活官微“本來發布”稱,未來5年,本來鮮預計開設1萬家社群生鮮店。

據了解,本來集團在2017年7月起開設社群生鮮連鎖本來鮮,目前已經近400家店。基於本來鮮+本來生活網的O2O+B2C成為本來集團的新零售模式,O2O可以實現生鮮抵達消費者的及時性和便捷性,B2C則能滿足消費者對食材的豐富性和特色化的要求。

另外,在門店經營上,本來鮮門店40%左右是加盟,60%是直營。

第二件事情:加強供應鏈建設及資源整合

喻華峰認為,供應鏈能力是生鮮電商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商品優質穩定的關鍵,而生鮮保質期短、易損耗的特徵又使得冷鏈物流在生鮮的運輸和配送中尤為重要。

從多個報道看到,本來生活的供應鏈是通過“產地直採+深度定製+打造品牌農產品”等方式,實現了強且有特色的供應鏈。目前本來生活進口商品佔比50%,自有品牌、定製商品佔比65%以上。

另外,隨著生鮮消費的升級,市場對農產品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來集團已經打造的4D生鮮供應鏈模式,從產地直採、深度制定、獨有品牌效應、資源整合四個維度,為使用者提供“更近、更鮮、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消費渠道,實現生產端與消費端科學、可監控的有效連線。

在加強供應鏈上,本來生活還與茅臺農業、首農集團、九陽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鞏固供應鏈體系。

可以肯定,在資本的加持下,本來生活的天花板依然很大。但我們遙想2015年,本來生活遭遇資金鍊堪憂、胡海卿和蔣政文等兩大高管的出走的困境,質疑聲浪陣陣,但喻華峰都咬著牙挺過來了。7年間,喻華峰用媒體人的“敏銳”、“果敢”、“執著”續寫著本來生活的奇蹟故事...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任正非:華為的5G和核心網產業已不需要美國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