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隨著AI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AI應用走入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體驗。前段時間,網傳“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基本上能100%還原出被攝者的指紋;在1.5米-3米的距離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出50%的指紋”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甚至直言,“人的指紋一生都不會變化,一旦洩密,就是永遠洩密,所以市面上那些打著指紋安全旗號的數碼產品我都是不敢用的。”剪刀手照片是否真的有被提取指紋的可能?生物識別技術是否真如人們恐慌一般成為隱私洩露的重災區?網友熱議的背後是人們關於讓渡安全還是讓渡隱私的矛盾。

理論上可行,實操很難

據了解,在2017年,“拍照時比劃‘剪刀手’會洩露指紋資訊”就曾引發過公眾討論。當時有日本專家提出,如果拍照時光線明亮,恰巧焦點對準指紋,就可以通過照片復原指紋資訊。

此外阿里巴巴安全領域專家也表示,僅就技術本身而言,生物識別具有防偽效能好、私密性強、隨身“攜帶”等優點,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技術,“在微信朋友圈釋出的照片都會經過壓縮處理,無形中已經降低了照片的清晰度,洩露指紋資訊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如果距離足夠近,相機畫素又非常高,通過照片盜取指紋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起來也很複雜。”

因此,理論上可行但實操很難,這主要是因為技術門檻。目前的指紋識別存在一個等比例變化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從現場取到的指紋必須按照1:1比例複製出來,這本身需要專業的提取技術、提取裝置以及複製裝置等,而如果剪刀手照片經過處理之後還要考慮形變的問題。所以,絕大多數場景的生物密碼應用是安全的,公眾不必過於擔心。

不只剪刀手

這並不是生物識別技術首次受到安全質疑。

隨著計算機、光學、聲學、生物感測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技術的發展,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人臉、虹膜等,以及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現象越來越常見。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指紋識別、人臉識別。

指紋識別並不新鮮,多年前指紋識別就應用在考勤、門禁、保險箱櫃等領域,隨著iPhone5s的推出,指紋識別才迎來了一個跳躍性發展的時期。 最初的手機安全鎖解決方案是設定開機密碼,一般是4位數或者是6位數的密碼,之後流行的是圖案解鎖,相比開機密碼,圖案解鎖破解的機率更高。iPhone5s之後,指紋解鎖逐漸成為各類手機的標配。之後指紋識別場景進一步挖掘,已經廣泛應用於各類識別身份的渠道,例如指紋支付、指紋門鎖等領域。但就在2019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等對29款主流智慧門鎖商品開展比較試驗時發現,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存在安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存在安全風險,85.7%的樣品資訊識別卡開啟存在安全風險。 從2017年開始,生物識別的風向標轉向了人臉識別:手機刷臉解鎖、刷臉支付;火車站、機場刷臉檢票;銀行開戶時需要人臉識別確認,現在還愈發向娛樂化發展。

目前,許多高校宣傳的“刷臉時代”:門禁刷卡、食堂刷臉、人臉識別考勤等也受到了質疑。前些時間,一張帶有“MEGVII曠視”圖示、面向校園學生學習狀態的視訊監控影象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網上對於通過人臉識別監控教室內學生一舉一動的批評聲浪很高。

技術帶來效率,帶來更多的娛樂方式無可厚非,但前提是需要界定什麼資料是隱私?什麼資料可開放?無論是指紋還是人臉等生物識別資料一旦被洩露,後果不可想像。畢竟,每一個生物識別特徵的背後都是一個人現實身份的確認。

AI時代指紋識別的機遇和挑戰

從鑰匙開鎖到指紋開鎖再到人臉開鎖,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開始著力於解放人類的雙手。而與此同時,生物識別技術也開始服務人們生活的每個環節,當下開啟的刷臉時代就是最直白的例子。

儘管人臉識別是目前市面較為流行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指紋識別依舊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識別方式。

指紋識別主要是通過比較不同指紋的細節特徵點來進行鑑別,過程主要可概括為指紋採集、指紋特徵提取、指紋匹配三個環節。目前看來,指紋識別行業發展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大態勢:

1、指紋識別產業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模組製造以及整機廠商等環節,產業鏈趨於完善。

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慧手機開始採用指紋識別技術。2013年,具備指紋識別功能的智慧手機iPhone 5S、華為面世。

3、隨著全面屏手機解決方案的推廣與普及,指紋識別感測器開始轉向背面後置或者內建在顯示屏下方。

4、在各類生物識別技術中,指紋識別仍佔據最高份額。2017年,全球指紋識別技術規模約74.56億美元,同比增長7.71%。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指紋識別將廣泛應用在智慧終端、身份證、機動車、家居等更多的領域。但指紋識別依舊有不少需要解決的痛點:

1、品質評估:指紋識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獲取的指紋影象品質,解決指紋品質評估問題十分關鍵。

2、資料壓縮:指紋庫的儲存資料量較大,進行指紋辨認時需要對所有指紋進行匹配打分,如何壓縮資料實現快速匹配值得考慮。

3、真偽鑑別:指紋資訊易被假冒仿製,指紋偽造成本低且難以辨別。

隱私安全:目前大多數指紋識別系統沒有做非可逆加密,一旦指紋資訊洩露會對使用者造成損失甚至威脅公共安全。

4、指紋採集硬體及晶片:目前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主要做在OLED面板,難以做在液晶面板(LCD)。

此外,指紋識別實際上並不具有終身“唯一性”且“每個人的指紋並非獨一無二”:具有血緣關係的人會出現指紋極其相似的情況,況且人的指紋隨著年齡增長、面板狀況的改變,指紋形狀也會受到不少影響。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微軟GitHub CEO:為什麼面對員工的憤怒我們捍衛ICE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