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者 | 柯老師

9月25日的阿里雲棲大會,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發表了以《構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為主題的演講。

張建鋒負責阿里整體技術體系、達摩院、阿里雲智慧業務三大技術支柱。可以認為,他對於未來的每一點表達,都可能會是阿里關於技術和To B業務的集體意志和前進方向。

意料之中的,他談到了釘釘,並認為在阿里數字經濟體的戰略層面,釘釘將扮演重要的公共基礎平臺作用。

修路人

在9月25日的雲棲大會上,張建鋒用了不少的篇幅講了釘釘和它的使用者的故事。

張建鋒說,釘釘有一個客戶叫東方希望,是很大的一家公司。它希望把自己的組織實現移動化、線上化。東方希望的一家同行公司曾經花九千萬做這方面的整體規劃,結果沒有成功。

但東方希望全面用了釘釘,只花了90萬,大概開發了47個應用,基於小程式放在釘釘上,全面實現了企業線上化、移動化、協同化。

說到這個案例時,張建鋒帶著一絲驕傲的神色。

這個案例,也是東方希望集團資訊長黃興勝,不久前在釘釘的未來組織大會上加以詳細的解剖的。

張建鋒那天沒有細說的,是這些僅僅用了90萬開發的模組,卻扮演著東方希望整個業務線上化樞紐的角色。

東方希望是非常強調溝通效率的一家制造業巨頭,黃興勝說:在東方希望,溝通既是工作,也是協同。

比如發電廠汽輪機轉速異常,電流電壓負荷異常,鍋爐壓力異常等等,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異常預警並及時處理,甚至關鍵時刻找人還要翻通訊錄,或者發簡訊打辦公室電話到處找不到人,“協同不暢是會出大事的”。

為什麼別人用9000萬搞不定,東方希望卻可以通過釘釘只用90萬搞定?是因為釘釘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生態。

在這個有1000萬企業組織,超過2億人在使用的生態型平臺上,入駐開發者已突破20萬,企業級應用服務數量已超過30萬個,開放介面可以滿足企業的各種定製化開發需求。

企業需要的各種應用,可以自由出現你的工作臺上,就像App Store一樣簡單;而即使需要二次開發,開發者也可以不去管底層的問題,而是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開發對應的功能上。

不同的案例還有復星集團,這是一個由200多家公司組成的超級生態系統。而且它們也很有資訊化意識,2012年就開始推移動辦公,最高峰時集團有幾百個管理類APP,堪稱行業奇觀。

但是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好,幾百個APP的開發思想、資料結構、使用方式都各自不同,它們之間無法進行資訊交換,技術上已經進入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形態上、效率上仍然是數字孤島狀態。

復星集團的資訊長樑劍峰也曾專門談到——為了搭建一個跨越整個復星集團的協同平臺,2014年復星集團“看了全球所有的產品,認為沒有一個產品能做到這個需求,所以到了2014年5月份,復星集團決定和釘釘一起來開始共創和共建這個平臺”,這個平臺的目的是“通過釘釘,歷史上第一次讓復星的七萬多員工在一個平臺上可以有效的協同,從而打破組織邊界”。

過了整整一年,2015年5月,馬雲突然來看望釘釘團隊,原來他在參觀復星集團時從對方口中聽說了釘釘的存在,對方告訴他:“你們阿里有一款產品,幫復星解決了不少管理問題”,心情暴爽的馬雲立刻來給釘釘加油打氣。

5年中,復星和釘釘歷經了三次迭代,隨著壁壘的打破,從封閉走向開放,部門—企業—供應商—客戶之間的邊界消失了,協同產生了,網路效應發生了。

樑劍峰舉例說,沒有釘釘的日子裡,復星上海總部的人如果要找到海南礦業的財務部門的負責人,至少需要5天的時間才能對接上。

而有了釘釘後,以復星系裡的南京鋼鐵來說,就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復星系裡其他的製造型企業。

以前南鋼需要通過私人關係才能輾轉聯絡上造船廠家,因為他們屬於南鋼的潛在客戶,但是現在通過釘釘,把造船廠和南鋼的人直接拉到一個群裡,就可以談生意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太多,比如用釘釘重構了設計師平臺的洛可可,又比如用釘釘開發了製片管理系統的靈河文化,還有不計其數的政府機構、醫院、學校等方方面面。

張建鋒特別要在雲棲大會上重點提到釘釘,說明釘釘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化協同工具,它是阿里修的一條路,路的這頭是方便迅捷的協同平臺,路的那頭是整個阿里的數字經濟體賦能機制。

正如釘釘CEO陳航(花名無招)所說:“阿里雲準備好了數字化計算的雲基礎設施,釘釘點燃了企業市場的數字化,也預示預言中國2B市場在發生質變”。

回“聖地”

湖畔花園,是阿里人心目中的創業“聖地”。

1999年大年初五,湖畔花園這間毛坯房,18個人聚義在此,組成了阿里巴巴的“星星之火”。

2003年4月10日,淘寶網作為阿里的最高機密在這裡啟動,專案實施了最高密級的保密,整個團隊都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

2014年5月,來往產品業務部的無招,帶領一支人馬悄悄潛入阿里巴巴的聖地“湖畔花園”,進行閉關創業。

那年,無招剛剛經歷“來往”帶來的壓抑,這個一度被認為是阿里社交夢的承載的專案,無論怎麼做,也沒有突破微信的嚴防死守。來到湖畔花園,頗有乞靈於這個“聖地”保佑加持的意趣。

這一次,來往變成了釘釘,此前一切所不擅長的討好C端使用者的元素全部被剝離,釘釘的人在沉思幾個問題:

我們到底是要為了做社交而做社交,還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需求和痛點而做一款產品?

阿里的靈魂,是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服務,如何與移動通訊工具結合起來,如何從這個維度來繼續服務企業的理念?

如何能夠做出與強大對手所不同的差異化優勢,從而給使用者截然不同的價值;對於市場來說,商業模式是沒有壁壘的,但核心價值是有壁壘的,但核心價值是什麼?

他們首先明確了一些釘釘最基本的東西:

第一個階段可以稱為功能化階段,其本質還是工作溝通工具,通過特別符合工作環境需求的一些功能,讓釘釘的使用者從使用通用社交工具的使用者中分離出來。

第二個階段可以稱為架構化階段,釘釘不再只是溝通工具,而在不斷的整合各方面的功能模組的同時,注重了底層對各個工作流程的打通,從而使得釘釘具備承載一個企業完整運轉的數字化架構的能力。

第三個階段可以成為思想和協同階段,釘釘第一次以一種管理思想而不僅僅是管理工具的面目出現,釘釘的應用水平成為了考驗企業數字化2.0程度的試金石,用釘釘不僅僅可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還可以重構組織架構。

而第四個階段,則正在實施當中,可以暫定為“賦能”階段:

如同張建鋒所言——不同的階段誕生不同的產物,淘寶是移動化在消費領域的代表,釘釘是移動化在生產領域、管理領域的代表,如果說雲是通向未來的一切的通路,阿里雲智慧事業部將變成阿里經濟體所有的技術跟產品的統一出口和客戶介面,那釘釘就是一條最便捷的使用阿里經濟體內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及其它企業服務的“快速通道”。

或許這就是湖畔花園賦予釘釘的靈感。

平臺宿命

在雲棲大會上,張建鋒將釘釘和淘寶的意義進行了有趣的對比。

他表示,淘寶上有一千多萬賣家,相當於幫一千多萬個品牌實現了數字化,而釘釘平臺有一千萬以上的企業組織,相當於幫一千萬企業實現了組織的線上化和數字化。

他說:“我認為這兩件事情的意義是一樣大的,因為中國有這麼多的中小企業,它要做資訊化、移動化,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情,需要公共的基礎平臺。而釘釘就是這樣一個公共基礎平臺,因為有了釘釘這樣的平臺,中國企業組織正在全方位從消費領域進入生產領域、管理領域”。

稍稍一數,就發現“平臺”兩字的出現頻率最高。

的確,當阿里明確了自己的宿命是平臺時,它永久性的找到了方向。在阿里的整個發展歷程中,貫穿如一的始終是平臺思維。

這也是淘寶真正的價值,它的作用在於為數以千萬的品牌進行了數字化賦能,使其商業零售行為可以資料化、線上化、可智慧配置化,“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前提,是整個零售形態的數字化平臺搭建。

由平臺而生態,由生態而賦能,基本上,這就是過去20年阿里的平臺發展史。事實證明,凡是符合這個平臺屬性的,阿里的業務基本就能一帆風順。

二十年過去了,阿里已經從一個商業驅動技術的公司,變成了一個由需求而催生出新技術和新服務的生態,馬雲更是在9月10日的演講中大聲宣告:“如果過去的二十年是網際網路公司的二十年,那麼未來的三十年是用好網際網路技術的三十年。”

阿里巴巴已經從一家商業企業轉變為一家世界級的技術輸出機構。

與淘寶是一個To C平臺不同,阿里雲智慧是一個典型的To B生態,而釘釘是阿里的技術能力與B端的使用者需求最好的結合點。

產業網際網路、To B思維,是目前中國網際網路業界最熱門的話題。

然而,在BATT四家企業中,騰訊的產業網際網路造勢之聲最響亮,但既往的To B經驗其實相對單薄,體系也不夠清晰;百度技術依然犀利,但整體格局受限,只好選擇AI單點突破;位元組跳動基本還是C端為王,但已經開始尾隨釘釘,同樣在協同環節尋找To B機會;只有阿里有最完整的20年服務於B端的經驗,和全球唯二的成熟To B業務,而當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承擔起整個阿里技術輸出的職能時,釘釘的價值變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和具體。

從1月份至今,阿里一直在致力於將各種技術基礎設施全部整合進阿里雲智慧平臺,阿里雲智慧平臺已經具備了物流、數字營銷和資料管理、支付和金融服務的一體化輸出能力。而這些能力恰好又是釘釘上的企業級客戶強烈需求的,從這一點來說,釘釘很早就為阿里雲的深入和下沉鋪好了路。

所以無招才會無比自信的說:“阿里巴巴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釘釘其實是核心關鍵,釘釘成,阿里巴巴在To B市場的商業服務皆成,如果釘釘不成,阿里商業服務皆無落地平臺,也就是沒有承載企業服務的端,沒有足夠的高頻平臺去承載廣泛的低頻應用和服務。”

那麼,生長於數字化2.0時代的釘釘,會成為阿里的下一個淘寶嗎?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蘋果側目,華為Mate30系列首銷大熱,iPhone11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