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論知人善用,任正非是絕對的高手,華為在這方面可能是代表了國內企業的最高水平。畢竟結果在這裡擺著,三四十年來,中國企業界有誰能做到華為這樣的高度了?

事業都是人做出來的,基於這樣一個真理,《華為基本法》裡強調文化是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

“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

這裡的文化,不僅僅包含知識、技術、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無形因素。

成功其實是認知和選擇的變現,從某種意義上,華為的一切成功都可以從這個認知裡找到答案。

企業“以人為本”這個說法很有內涵,做企業就是透過人和人的協作去拿結果,所以創業者首先要是一個組織者。

創業維艱,看起來資金問題、技術問題、產品問題、管理問題等等都很重要,但只要找到合適的人,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逐步解決。

所以,人才是根本,用人才是關鍵。

“華為能發展,首先是這個行業給了我們機會,我們抓住這個機會以後,又引進了很多人才,我們把這些人才用好,把他們激勵起來以後,又獲得了產品的開發,生產出產品,最後獲得更大的機會,是這麼一個迴圈的過程。”

任正非說得明白,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這樣就形成了企業的良性迴圈。

真的是豁然開朗的感覺,所謂真傳一句話,不過如此了。

創業者如果能遵循這個心法,在自己企業內部實現這樣的良性迴圈,那企業發展不起來都不可能。

當然,前提是你要能看準這個商業機會,而且進入的時機要適當。

在30年前,華為是一個無技術、無資金、無背景的“三無企業”,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交換機產品為主業。

但任正非用人太好,經營有方,華為的市場和銷售太厲害,於是被終止了代理資格——廠家大概是擔心渠道和市場被華為所控制。

你看,華為不是第一次面對“無米下炊”的困境了,它們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其實華為人從不覺得現在有多困難,特別是早期的元老們,都是信心十足,這種信心是來自華為一路戰勝挑戰的經歷。

華為公司董事、高階副總裁陳黎芳是1995年加入公司的,她表示華為成長期的各種困難都遭遇過:資金緊張,民企不受待見,被告狀,各種基金整團隊地挖華為研發員工,研發成果被偷竊……

“華為的成長史,也就是不斷克服這些挑戰的歷史。”

陳黎芳提出,華為能走出困境的希望,主要源於3個方面。

第一,克服困難、創造未來都要靠自己,沒有退路才能激發大家找到出路;

第二,員工中沒有鉅富,公司的分配方式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太大,員工主要依靠勞動創造價值、獲取個人財富,資本收益整體上只有勞動獲取收益的三分之一,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吸收優秀人才加入,來做大蛋糕

第三,華為沒有多少錢——大部分的錢都用於了投資未來,比如對人才的投資,幫助他們快速提升能力、實現增值。

事實上,用人主要是靠激勵,而不是靠管理。陳黎芳所說跟上面任正非的那個“迴圈方法論”是一致的。

而要想把人的能量激勵出來,物質刺激和利益分配方式、機制是一大關鍵,待遇向優秀員工傾斜,但差距不會太大,主要還是為了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

華為認為,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有四種: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

四種力量相互作用,組織者要“加大這四種力量的牽引力度,促進它們之間的良性迴圈,就會加快公司的成長。”

公司一旦實現這樣的迴圈,就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不斷做大利益蛋糕,實現增量利益的創造。

明白這點,就會理解華為“強調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的內涵了。

任正非從來追求的不是自己成為鉅富,他想要看到華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華為在各個方面都在努力推進公司的良性迴圈。而這也是我們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iPhone13提上日程,臺積電6月份將量產蘋果A15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