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RPA百年簡史:從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到RPA成為流程自動化首選方案

RPA百年發展簡史:RPA的史前背景、發展歷程與四階進化

RPA百年簡史:90年自動化與資訊科技更迭,15載成就RPA現在聲名

全文約5700字, 閱讀時間約13分鐘

提到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的過去,很多人都會將這段歷史追溯至1954年的工業機器人誕生,工業機器人在製作車間的運作要求生產必須是流程化的,車間的生產流程自動化管理也就由此產生。

但事實上,全球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誕生於1913年的福特汽車製造車間,至40年代業務流程自動化已是眾多企業都在探索的。

從1913年開始,一直到2003年,90年時間裡自動化技術歷經多次更迭。從機械化、到自動化、再到資訊自動化,當計算機應用於生產製造之後,資訊與自動化的結合徹底引發了資訊革命。

資訊科技與自動化技術不斷融合,奠定了企業經營流程自動化技術高速發展的基礎。螢幕抓取、業務流程自動化管理以及人工智慧這三大技術,最終使得專業的RPA工具在2000年初出現,一直到現在的全球RPA專案大爆發。

從1913年第一條汽車自動生產線,到2019年UiPath估值超70億,再到國內RPA專案深受資本擁戴,專業RPA出現至今只有不到二十年,但RPA背後的技術發展以及流程自動化管理理念與應用實踐卻已歷經百年。可以說,RPA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超過百年的進化史。

第一部分,RPA史前(1913年-2000年初)

1913年,亨利·福特成功把汽車價格降低到福斯消費級別,由此汽車成為人們的主要出行工具。但大家應該想不到,福特的成功是通過生產線自動化實現的。

福特把製造車間大部分製造流程打造成自動化生產線,汽車裝配時每個工段的工人只需進行一次零部件安裝的操作,流水線的所有工段裝配完成後,正好組裝出一輛整車。流水線裝配的生產模式,使得福特成本大幅降低,才製造出了福斯都能買得起的汽車。

這是近代自動化的首次應用,也是從那時開始,人們一直渴望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與自動化。

至40年代,業務自動化已成為企業持續追求的目標。但受技術條件限制,當時所探討的自動化仍然只是一個願景。

1954年,劍橋大學的John Simons首次將計算機用於商業目的。他把計算機命名為LEO(Lyons Electronic Office),並將LEO應用於一家茶店和一家餐飲連鎖店。同年,機器人技術天才喬治•德沃爾(George Devol)申請了第一個機器人專利,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序幕由此拉開。

當資訊科技與製造業連線在一起之後,資訊已經與由人主導的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生產製造的要素由此變成了“人-過程-技術”的新正規化。

隨著60年代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啟動,由資料驅動的公司業務的計算機化正式出現,並且誕生了業務自動化解決方案,人類由此真正進入資訊科技可以連通一切的資訊革命時代。

1961年,通用汽車的裝配線啟用了首臺工業機器人,主要用於自動執行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拾取、移動和放置裝配線上的物品。1984年,日本誕生了世界第一座“無人工廠”。此時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更加成熟,生產製造的自動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此後大型工廠都開始選擇使用機器人進行流程作業,以代替工人從事那些繁重、危險的生產工作。

在工業自動化技術愈發成熟的同時,廣大企業也於70年代的資訊革命初期進入了電腦自動化時代。在管理資訊系統(MIS)變革下,很多組織的業務線實現計算機化,品質管理等流程化管理模式也由此興起。隨著更多組織採用以流程為中心的方法來改善業務成果,企業們希望更好的重新設計和管理業務流程。

到了80年代,企業管理普遍採用功能性(即垂直)觀點,強調嚴格的管理控制。強大而臃腫的職能結構使得更多的孤立部門產生,部門級別各自監視業務和運營的結果,是導致業務運營效率低下。

直至90年代,學術界和商業界都開始流行業務流程和業務流程定位的概念。自90年代至今,業務流程管理(BPM)一直是管理領域和IT界討論最多的主題之一。BPM把企業經營焦點轉移業務本身而不是產品或服務,將業務流程視作企業組織的運作核心。

這一時期的企業業務流程管理,使用多種方法優化端到端業務流程。而IBM、Oracle等科技企業的加入,為企業引入了更多的自動化技術。這些技術幫助很多企業實現了自動化管理,被稱作業務流程自動化(BPA)。

BPM的流行讓企業管理進入BPA階段,隨著BPA的大量應用,各種流程自動化技術亦是層出不窮,而RPA正是BPA的一個新興領域。

第二部分,RPA上壘(2003-2019)

現代RPA產品的三項關鍵技術分別是螢幕抓取、業務流程自動化管理和人工智慧。事實上,這三項功能在2000年也不算新鮮技術。譬如螢幕抓取技術在90年代已大行其道,業務流程自動化技術則隨著IBM等諸多企服型科技公司的推動而在各領域創新應用,人工智慧則自1956年正式命名後已經歷幾波質的發展。

RPA應解決業務問題而生,起初多是從使用螢幕抓取等傳統技術結合自動化工作流軟體開始,後來逐步因企業需求而將AI的認知技術加入其中。

其中螢幕抓取和工作流程自動化這兩個功能,早期就被一些系統及軟體整合。譬如微軟Windows系統就在後來集成了抓圖軟體,office出到office97版本時就已整合“巨集”(Macro)功能,從而實現使用者文件中的某些任務自動化,而最早的巨集功能則要追溯到1994年的Excel 5.0。

再如Adobe 的Photoshop 系類產品從2000年左右的早期版本就有動作錄製功能,用於批量處理重複的圖片編輯操作。

以上所列這些工具,都可以看作是早期的RPA。其實這些軟體廠商如果想做RPA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後來三大RPA廠商的份了。當然,那時RPA太小的市場,大型軟體廠商根本看不上眼,同時各自專注的領域也不盡相同。

隨著一些企業對自動化的需求增多,2000年初出現了幾個主營RPA產品的公司。首先是Blue Prism於2003年釋出了其第一款RPA產品,然後UiPath和Automation Anywhere幾乎同時釋出了各自的自動化庫。

在發展初期對RPA起到主要推動作用的,其實是業務外包(BPO)領域。90年代末開始,全球500強公司幾乎都會在低成本國家進行投資,或者與BPO公司合作將其手工流程外包。

但隨著協調成本、勞力成本以及流程錯誤成本的提高,基於廉價勞力的BPO漸漸不受待見,領先的公司逐步將目光轉移到了自動化而取消人工工程。由此,BPO企業開始大量引入流程自動化技術。正好這個時候,RPA橫空出世。

Blue Prism最早只專注BPO領域,將BPO作為進入市場的途徑,並創造了“RPA”這個詞(Blue Prism自己的說法)。

UiPath從構建自動化庫和軟體開發套件開始,早期服務於IBM、Google、Microsoft等公司,後來被一家印度BPO公司找到,從此進入BPO領域。包括Automation Anywhere等更多的的RPA企業,後來都在BPO領域做了很多業務。

可以說,RPA最初是作為降低業務流程外包成本的一種方式,然後轉移到共享服務,IT外包和其他業務領域。

此後十多年時間,出現了很多RPA企業。RPA行業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雖然沒有被媒體更多的報道,但因為RPA的快速部署、不破壞原生系統、投資更少的特點,逐漸成為更多企業解決BPA的重要數字化工具。

國外RPA廠商一覽

近些年來RPA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很多企業,已為眾多CIO所接受並慢慢將RPA的應用提上日程。這一點,從近幾年畢馬威、德勤等機構釋出的RPA相關研報可見一斑。

直到2018年9月,UiPath對外宣佈獲得2.25億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30億美元。2個月後,Automation Anywhere宣佈完成總額為5.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亦達到26億美元。

這兩起融資立即引爆了全球RPA行業,在媒體的不斷曝光下,RPA行業才為業內外所知曉。事實上,至2019年5月UiPath再獲5.68億美元的D輪融資,以70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RPA企業。

正是因為有國外RPA企業融資額度與估值的對標,中國的RPA行業也迎來投資新風口。

第三部分,RPA在中國(2001-2019)

RPA在國內的發展歷程沒有國外那麼跌宕起伏,但是從按鍵精靈算起的話卻也有長達18年的歷史,比Blue Prism的起始時間還要早。

起步:按鍵精靈(2001-2019)

2001年7月,某軟體網站上出現了一款名為按鍵精靈的軟體。不久後便深得遊戲玩家的厚愛,大量玩家用這個軟體升級刷怪,用各種指令碼進行遊戲常規的自動化操作。後來有人發現,這個軟體還可以用於日常辦公。就這樣,按鍵精靈也成為了個人辦公自動化的常用軟體。

按鍵精靈也是基於抓屏技術與工作流程自動化技術開發而成,是國內最早期的RPA產品。按鍵精靈的釋出時間甚至比Blue Prism公司的RPA產品還要早兩年,只不過按鍵精靈面向C端使用者,而Blue Prism的產品面向B端。所以在國內RPA領域,按鍵精靈被視作RPA的先驅。

上學期間就開發了按鍵精靈的褚瑞,先一步嗅到了RPA即將大量商用的氣息,瞅準時機在2015年拉上李瑋(奧森科技CEO)成立了奧森科技,並同步推出了RPA平臺UiBOT。一上線就是RPA平臺,憑藉十幾年的行業經驗做出優秀的RPA產品不成問題。

RPA產品的發展大體分為四個階段(後文詳述),目前大部分產品都處於2.0到3.0之間,UiPath等一線RPA廠商正在向以AI技術為主導的智慧RPA邁進。Uibot發展三年後也清晰的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在2019年6月與AI公司來也科技合併,B+輪融資3500萬美元,由此進入RPA+AI市場。

應用:阿里雲RPA(2011-2019)

抓屏技術和流程自動化管理技術就在這裡,就看企業如何去應用。2011年經歷了十多年發展的淘寶體量已經頗大,太多的客戶對接業務和大量簡單重複的工作讓淘寶運營小二們忙到無法喘息,雖然很忙但做事效率並不高,此時的淘寶急切需要自動化來代替人力來處理大量業務。這個背景下,阿里巴巴著名的碼棧於2011年在淘寶誕生。

這個流程自動化產品當時在內部叫作巨無霸,起初主要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小二做運營和服務售後等自動化。

到2016年雙十一期間,碼棧已實現讓一個運營小二服務大量企業。2017年,碼棧團隊從淘系轉到阿里雲,開始服務電商、新零售、財稅、金融等更多行業。2018年,碼棧正式命名為阿里雲RPA。目前,阿里雲RPA已經覆蓋了阿里巴巴大部分BU,並開始將服務輸出給企業使用者。

商業:藝賽旗RPA(2011-2019)

同樣在2011年,上海藝賽旗公司成立,並很快推出了其RPA產品IS-RPA。與阿里碼棧不同的是,碼棧主要對內優化企業業務流程,而藝賽旗的RPA產品就如UiPath等廠商一樣為BPO等領域的企業提供服務,因此藝賽旗是中國首家提供RPA產品的專業廠商。藝賽旗已於2016年8月登陸新三板,目前已服務多個領域的200餘名客戶。

與此同時,2015年前後隨著四大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在中國區應用RPA,這種部署更靈活的流程自動化工具也逐漸被國內金融機構所接受。在更多的行業對RPA產生興趣之後,包括IBM、HP、埃森哲等行業巨頭也紛紛開展RPA相關產品的IT諮詢服務落地工作。這些機構除了推薦自有RPA產品,還把Blue Prism、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等國外知名RPA產品帶進了中國市場。

國外企業帶來RPA這樣好用的流程優化工具,而國內企業經過十幾年發展也臨近數字化轉型的拐點,不標準和割裂化的資訊化系統使得傳統自動化系統並不適合大部分企業。RPA將在這個過渡期間會發揮重大的銜接作用,這會是一個巨大的企業服務市場。市場需求催生了本土RPA萌芽,很多跨國企業內部的高管看好RPA未來發展,開始走出去獨立發展。

也就是在2016-2017年期間,國內出現了一大批RPA廠商。今天為大家所熟悉的弘璣Cyclone、雲擴科技、金智維等RPA廠商都是在這期間成立的,包括一些目前在做RPA業務AI公司、大資料公司也是在這段期間出現的。

目前網路能查到的國內RPA廠商至少有二十餘家。雖然這些RPA廠商誕生時間晚,但是一上線就遇到了的資本風口,當然還有些專案本身就是資本驅動型產品。2019年的幾大RPA廠商融資事件,更是讓業內外格外關注PRA領域。

第四部分:RPA進化(2019—)

雖然從全球首條自動化生產線出現,到RPA成為BPA優化方案首選已歷經100多年時間,但從首個專業RPA工具出現到現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RPA的進化發展一共就經歷了四個階段。

1、RPA 1.0階段:輔助性RPA(Assisted RPA)

在RPA 1.0階段,作為“虛擬助手”出現的RPA,幾乎涵蓋了機器人自動化的主要功能,以及現有桌面自動化軟體的全部操作。部署在員工PC機上,用於提高工作效率。缺點是難以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做不到成規模應用。不過輔助RPA已能夠有效減少業務平均處理時間,可有效改善客戶體驗並節省成本。

2、RPA 2.0階段:非輔助性RPA(Unassisted RPA)

在RPA 2.0階段,被稱為“虛擬勞動力”的RPA,主要目標即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以及虛擬員工分級。主要部署在VMS虛擬機器上,能夠編排工作內容,集中化管理機器人、分析機器人的表現等。缺點是對於RPA軟體機器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工的控制和管理。非輔助性RPA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24 * 7,並用業務流程代替了人機互動,釋放了更大的增效降本可能性。

3、RPA 3.0階段:自主性RPA(Autonomous RPA)

在RPA 3.0階段,RPA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端到端的自動化和成規模多功能虛擬勞動力。通常部署在雲伺服器和SaaS上,特點是實現自動分級、動態負載平衡、情景感知、高階分析和工作流。缺點是處理非結構化資料仍較為困難。但更多技術的融合,使得自主性RPA可從根本上提升業務價值併為使用者帶來更多優勢。

4、RPA 4.0階段:認知性RPA(Cognitive RPA)

RPA 4.0將是未來RPA發展的方向。開始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以實現非結構化資料的處理、預測規範分析、自動任務接受處理等功能。藉助認知性RPA,決策過程全都由機器人執行,從而可以將所有漫長而複雜的任務自動化。

目前,儘管大多數RPA軟體產品都處於在2.0-3.0之間,但發展已相當成熟,同時產品化程度亦是很高。此外,一些行業巨頭已經開始向RPA 4.0發起了探索,並已初步應用AI增強RPA產品的認知能力。

事實上,RPA三大主要技術包括AI,RPA剛開始出現時就被一些組織機構歸入了人工智慧領域。所以現在說RPA是AI接盤俠也好,說RPA最終會被AI吞噬也罷,最終的形形態的RPA必然無法脫離AI。

當所有RPA產品都發展成為認知性RPA之後,RPA會成為AI的一部分,或者說會成為企業BPA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彼時RPA企業都將演變成為AI企業,RPA也只是人工智慧解決BPA的諸多方案之一,那RPA還會以獨立形式存在嗎?RPA企業又將何去何從?

說到這裡,又想起了那個觀點:RPA已死,整合自動化才是未來。問題是,這個觀點中所說的整合是RPA整合其他自動化方案,還是其他解決方案整合RPA呢?

這,應該是每個RPA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2019看點,長沙移動5G黑科技領跑長沙馬拉松